文/界首市科學技術局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0世紀90年代有“南有寧國,北有界首”的說法。在20世紀90年代末,界首市因工業呈現斷崖式滑落,經歷了近十年的“界首之痛”。“地上沒資源,地下沒礦產”的安徽省界首市是典型的中部內陸縣級市。近年來,界首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界首之變”。
2016年以來,界首市被授予國家級各項科技榮譽18項,獲批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兩新”產業產值連續多年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2.5%,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授權量超過12件,位居皖北縣市第一。界首市連續三年位居中國社科院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榜單前十,2018年度居全國第三位。界首市作為一個皖北縣級市,科技創新工作同其他縣域一樣,面臨“四缺”即缺創新資源要素、缺重大產業基礎、缺科技人才優勢、缺現代金融支撐。在“四缺”環境制約下,界首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5年,社會上存在著“科技獎勵是在浪費錢”,科技創新投入大、收益小,“科技創新是虛功”等錯誤思想誤區,界首市通過連續四年召開科技創新獎勵大會,旗幟鮮明地支持創新,著力解決了要不要抓科技創新的問題,把科技創新作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2016~2018年,界首市用真金白銀的獎勵政策打消了科技領域的顧慮,突破了制度性的障礙,科技創新獎勵資金從650萬元上升到2014萬元,2019年的獎勵將達到近3000萬元,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積極性。
強化創新統領。2018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界首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每季度召開一次科創委全體會議,學習國家、省、市及相關部門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的文件,研究文件內容,結合界首實際制定措施,對接政策;研究科技創新資助、考核辦法等相關政策,把依托科技局抓科技創新轉變為全市域抓科技創新,形成上下聯動、前后鏈接、左右協同的創新機制,解決創新氛圍不濃問題,全市一盤棋的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打造創新陣地。堅持高新區和科技局合署辦公,增強高新區和科技部門的粘合度,真正形成合力,使高新區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加快國家高新區創建。同時,科技創新更加貼近一線去抓企業服務,使服務更有溫度。
突出機制創新。依據省、市考核指標體系及當前全市重點工作,形成系統化評價機制,重點圍繞國家高新區和國家創新型試點縣(市)創建成效進行評價,引導各部門整合資源向科技創新集聚,跳出部門職能的局限,形成以機制創新為基礎、全市科技創新一盤棋的格局,讓科技創新成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和主引擎。

堅持國家高新區為中心。2016年以來,界首市完成了省高新區的更名,開啟了國家高新區的創建。3年來,界首市的人才、資源等向高新區匯聚,高新區逐漸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先鋒隊和主陣地。2018年10月,現場考察的科技部專家組高度肯定了高新區以升促建工作,提升方案獲得科技部好評。目前,國家高新區工作正在啟動相關部委意見征求環節,2019年升級在望。
突出國家創新型縣(市)為引領。界首市依托產業特色優勢,用創新、創先、創優的理念引領全市各項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委員會“領”的作用,集聚全市創新資源爭創國家創新型縣(市)。2018年12月,界首市獲評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全國52家,安徽3家),目前正在加快國家創新型示范縣(市)建設。
確定區市聯動發展為主線。以國家高新區“科技、綠色、新城”的理念引領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國家高新區和國家創新型縣市的深度融合。目前,界首市已啟動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市創建,同時打造高新區升級版,創建國家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進一步實現區市創新聯動發展,探索縣域創新發展的新途徑。

界首新農村建設
界首市堅持企業、平臺、服務、人才、政策五位一體要素集聚,健全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一是堅持“四問”工作法。引導企業清晰了解同領域里最佳標桿企業、最優秀產業集群、最頂尖的專家、最強的科研團隊,進一步明確企業定位,找準發展方向,轉變企業創新發展的理念。二是完善科技創新“五個一”機制。即引導企業自建研發中心,組建研發團隊,有一定的研發投入,至少有一個在研項目,一個產學研合作單位。通過“五個一”機制,夯實自身創新基礎,加速科技成果的研發、轉移、落地。三是引導開展“五個遍訪”。即遍訪與自身發展相關的國家級創新平臺、重點投資機構、知名企業家、國家級行業協會、全市“五上企業”,通過精準對接創新資源,統籌創新和發展的關系,培養企業家學思踐悟的能力。目前,擁有國家創新型企業1家、省級創新型企業32家,2016年以來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4家(累計76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6家(累計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0家。
以平臺為載體。一是搭建園區平臺。界首市正在加速推進“四區同創”(同時創建國家高新區、國家生態示范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通過“四區同創”,把高新區平臺搭建得更優質。二是搭建產業創新平臺。獲批國家高新(火炬)產業基地3家,擁有1家紡織新材料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在籌建高分子和糧食機械2件先進技術產業研究院,搭建起綜合性產業發展平臺,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三是搭建企業創新平臺。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7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5家,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四是搭建服務平臺。建成國家級“星創天地”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5家,其中省級2家,孵化面積11萬平方米,在建加速器3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9家,累計畢業企業25家,建立了“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基地(產業園)”的孵化全鏈條。成立科技擔保公司,設立5億元產業發展引導資金、1億元科技創新引導資金、2000萬元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逐步建立科技金融平臺體系。新成立1家生產力促進中心、2家專利代理機構,目前擁有省級生產力促進中心4家,1家技術轉移機構和多家信息咨詢、創業輔導等各類企業服務平臺,通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政策、技術、成果等服務能力。五是搭建對接平臺。2016年以來,界首市先后舉辦徽商論壇、院士專家界首行、綠色工業過程國際峰會、富硒產業高端峰會、紡織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鋁產業高端論壇、腦病防治與康復高端講座,承辦“創客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搭建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對接的橋梁,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
以服務為抓手。企業服務堅持以企業為中心,踐行“有求必應,無需勿擾”服務理念。一是注重服務精準化。對企業開展梯次分類服務和指導。對小微企業重在扶持,對大中企業重在引導,對傳統企業重在技術提升和產業升級,對引進企業重在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二是注重服務專業化。服務企業爭取項目和資金做到“四先”,即先期解讀政策、先期謀劃項目、先行補助資金、率先對接信息,增強項目服務的專業化。爭取上級科技創新資金超過1.5億元,提升了企業創新積極性。
以人才為支撐。一是健全柔性引才機制。秉持“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柔性引才原則,通過建設高端平臺、共建創新平臺、借智借腦引才、產學研合作引才等多種方式引進人才。2016年以來,新增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累計9家),為全省縣域之最。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7家,海外高層次人才、“長江學者”“中國杰青”5名,入選國家“萬人計劃”人才1名,國家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導師2人,引進培養企業研發人才2800多人。二是造濃尊重人才氛圍。建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聘請9位院士作為界首市科技發展顧問;重視培養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組織培養企業家200余人次、高技能專業人才2023人,努力實現“待遇留人、事業留心、環境留魂”,使人才真正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第一資源。
以政策為保障。一是科技創新獎勵理念的創新。界首市堅持科技創新獎勵資金不受預算約束,上不封頂,科技創新獎勵不與產值稅收貢獻掛鉤、科技發展引導資金足額安排的理念,以政策引導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科技政策制定過程的創新。讓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政策制定,針對企業科技創新需求,根據企業創新新增內容,擴大對各相關領域的獎勵范圍,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政策設計制定的主要參與者,激勵他們及時完善企業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文化和品牌文化。
在集聚“五位一體”要素的同時,踐行“不給創新創業者設置障礙”的服務理念,不斷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破除創新之路上的藩籬,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濃厚氛圍,為創新主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針對性培育內生動力。一是突出政策引領。界首市先后出臺《加強人才工作的意見》《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科技創新資助獎勵辦法》《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辦法》《界首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科技創新、科技人才扶持政策,2016年以來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專利權、商標權質押融資高達5.9億元,逐步形成自主創新意識。二是加速科技成果培育。2016年以來,有10家企業項目闖入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參賽數量全省縣市第一。2016年以來,獲得省科技進步獎8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省重大專項項目立項16個,數量全省領先,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戰略性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創新,界首市存量產業加速轉型,再生鉛向動力電池產業,廢舊塑料向功能性薄膜、高強度管材和高品質纖維等產業,傳統的糧機制造向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先后獲批國家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火炬糧食機械特色產業基地、國家高端裝備(農機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形成了1個省高新區和3個國家級產業基地競相發展的格局。
持續性激發經濟發展活力。產業轉型升級加速了園區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全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界首市“兩新”產業產值連續多年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高新區在全省162個開發區綜合考核中連續三年位居優秀等次,排名位居皖北第一,2018年高新區獲批國家雙創升級特色載體,獲得支持資金5000萬元。界首市位列2017年度省政府表彰的制造業綜合“十強”縣市第5位、“十快”縣(市)第2位。2019年1—5月份,界首市高新產業完成產值179.4億元,同比增長18.8%,占阜陽市比重達到45.6%。
界首市通過科技引領,支撐了產業升級,提升了發展質量,但仍存在不足和短板:一是創新資源集聚能力不優。在集聚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和科技平臺等創新資源上沒有基礎優勢,集聚能力還需要提升。二是對新經濟服務能力的欠缺。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的服務能力較弱,需要不斷提高創新服務能力,拓寬科技服務人員的視野,以便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需求。下一步將繼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區市聯動創新,探索縣域創新發展新路徑,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