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什邡市科學技術局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近年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四川省什邡市委政府謀發展的重要共識,“創新驅動”已成為什邡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和核心動力。作為四川省重點開發區縣、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重要節點城市,什邡市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加快創新型縣市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和“主抓手”,聚焦聚力“以科技創新支撐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放大產業優勢、增強產業活力,探索建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新模式和新機制,“科技元素”已成為什邡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縣域經濟總量先后突破100億元、200億元、300億元大關,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四川省首批工業強縣示范縣(市)、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
2018年,什邡市財政科技投入達7230萬元,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8家;50余家企業獲得財政科技創新資金支持,財政以“四兩撥千斤”之力帶動整個社會科技創新投入7億多元,R&D研發占全市GDP比重達2.2%,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員數達249人,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35%,萬人發明專利授權數4.6件。
制度供給和創新環境是創新型縣市建設扎實開展的引擎,也是創新主體生存和發展的保障,需要打破傳統觀念的“壇壇罐罐”,提供可靠的體制機制保障,由單一性向全局性轉變,統一思想,合力推進。
一是強化“一把手抓創新”。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15個市級部門和經開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新型縣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圍繞創新型縣市建設重大思路、重大政策、重大活動、重點項目,專題會商、統籌指導、拍板推進,形成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成立創新型縣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負責各項具體工作,制訂下發《什邡市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實施方案》《什邡市創新型縣(市)建設實施意見》和《什邡市推進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重點任務責任清單》,15個市級部門整體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創新發展合力。

二是建立“保姆式”服務機制。由市領導和相關部門、鄉鎮(街道、經開區)干部和20余名科技特派員組成工作專班,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以及鄉村振興提供“一對一”“保姆式”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開發、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知識產權、人才團隊引育等方面的問題130多個,形成“全域抓創新”的什邡特色。
三是健全創新環境優化制度。堅持以產業提升為根本,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政策扶持為抓手,先后出臺《什邡市關于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什邡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什邡市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什邡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什邡市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什邡市小微企業“助保貸”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推動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大力度的創新扶持政策體系。
四是建立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設立工業發展專項資金5000萬元,有效激發企業主體創新活力。每年安排科技創新專項資金500萬元,通過獎補、項目等形式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做優做強。
面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零起點”“零經驗”,市委政府應時而動,順勢而為,堅持讓市場主體“唱主角”,市場化、差異化、便利化、全要素打造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
一是厚植創業創新熱土。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雙創”工作領導小組,20多個市級部門和單位協同推進“雙創”工作,印發了《什邡市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同時,通過開展專題會、研討會、“中心組學習”“發展講壇”“百姓大講堂”等系列活動,宣傳解讀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德陽市委、市政府有關“雙創”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形成“大眾創業大眾知,萬眾創新齊上陣”的大環境和大氛圍。
二是搭建創新創業載體。目前,全市共有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德陽市眾創空間1家,建成產業孵化園1個,孵化器、眾創空間、孵化園總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累計入孵企業70余家。
三是搭建雙創投資平臺。以開展“創業夢想秀”、創咖分享會、“德陽創客·章洛青年匯”、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為載體,通過項目路演、洽談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為青年創客搭建投資平臺。
截至2019年6月,全市共舉辦創客活動28期,參與人數1700余人,促成項目合作11個,投融資2300萬元,推薦6個優秀創客團隊參加國家、省市創新創業大賽,并先后榮獲國家三等獎1個,省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德陽市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
企業是推進創新型縣市建設的主力軍,也是什邡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財富。什邡市以加快科技成果項目轉化為切入點,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先進前沿技術應用,促進企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
一是健全科技企業“雙倍增”梯度培育機制。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提升計劃,建立小微升科企、科企升高企、高企升龍頭企業培育對象庫,密切入企走訪、精心跟蹤服務,加快形成“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的創新型企業集群。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率先完成倍增,總數達到3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有望新增6家以上,總數達到24家,R&D經費投入每年保持10%的增幅。健全普惠政策機制。近兩年全市累計減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8616萬元,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5843萬元,共68家企業享受到創新政策紅利。
二是持續推進研發機構建設。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或自建研發機構,推動企業由產業鏈向上下游領域延伸,促進縣域產業裂變擴張。目前,全市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德陽市級各類研發機構16家。
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供給機制。“造船出海難,則借船出海”。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將企業需求端和高校院所供給端有效銜接,形成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目前,全市50多家企業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等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累計建成科技研發機構23家,有力推動科技研發成果就地轉化應用。
產業平臺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也是各類資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什邡市搶抓創新型縣市建設這一新機遇,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以產業特色為切入點,補齊做強平臺短板,也為資源要素集聚提供足夠空間。
一是在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上下功夫。統籌布局建設軍民融合通航產業園、十方智創產業園、食品醫藥產業園、綠色環保新材料產業園等科創載體,打造“三個百億產業集群”(百億航空與燃機零部件產業集群,百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百億食品醫藥產業集群),整體形成以經濟開發區為核心,多園聯動的產業平臺創新格局。同時,圍繞區域優勢和產業技術需求,采取“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啟動建設食用菌、獼猴桃、新型化工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和長城雪茄煙廠省級重點實驗室等產業創新平臺,加快推進無公害蔬菜、黃背木耳、川芎、大蒜、曬煙五大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黃背木耳、獼猴桃、無公害蔬菜、優質糧油、中藥材五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此外,堅持主動作為與爭取上級支持相結合,積極謀劃建設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著力構建自上而下的集“政府服務、支撐平臺、高端人才、創新產品、創業載體、產業資本”等全要素于一體的“產業生態圈”。
二是在重大項目建設上下功夫。聚焦引領性產業發展方向,瞄準自主可控,狠抓項目推進。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特色農業等主導產業,謀劃“復材大部件數字化制造技術及工藝研究”“沿山區優勢特色產業集成與示范”“車載5G通信用高頻高速印制電路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等40余個科技創新專項重點項目,著力攻克食品加工、裝配式建筑、航空零部件等技術難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培育“什邡造”品牌。
三是在高層次人才引育上下功夫。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進使用原則,構建支撐什邡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資源庫,制定出臺了《什邡市關于加快全面創新科技領軍人才建設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工作經費、科研項目、工作條件、生活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目前,通過“人才+項目”“走出去+請進來”“ 柔性+剛性”等人才引育機制,全市共引進專家創新團隊4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名。
智者貴于乘時。誰掌握了科技創新,誰就搶占了發展先機。下一步,什邡市將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為主題,著力提升創新要素集聚能力,增強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以“歸零再出發”的心態,以“全新一躍”的狀態,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為把什邡市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工業強市、科技創新生態市和全面創新改革示范市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