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夢亭(南陽職業學院)
隨著我國非盈利組織的飛速發展,有關其會計監管工作也開始呈現出一系列的弊端,表現為會計監管人員素質不高、會計控制體制不完善等等。基于此,必須盡快加強內部管理,及時樹立起健全性的監管機制,確保非盈利組織得以長期健康有序地發展。
非盈利組織,在具體規劃和開展一系列業務活動期間,總會產生較多的會計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信息等等,基于此,政府、投資主體、社會大眾等等,才可以更加直觀、便利性地了解非盈利組織各階段的活動狀況[1]。如若說,這部分會計監管工作出現本質性的問題,就會令其余信息嚴重失真,催生更多矛盾沖突。所以說,應該要確保令監管工作貫穿于業務活動始終,同時維持對應監管機制的基礎性和連續性特征。
通常在組織會計監管工作時,有關職員會更多地融合自身的分析結果來做出評價,所以說,包括其職業技能、知識掌握熟練度、綜合素質等等,必然會影響到對應監管活動的進行效率和質量。一旦說正式工作過程中,摻入過多的主觀情感因素,就難以保障整個會計監管應有的公正、公平、客觀性。歸納來講,負責會計監管事務的職員,處于被領導的地位,包括個人思維和行為等,往往會受到領導的影響,而對應的監管機制等內容,也慢慢地呈現出一定的主觀性和依賴性。
針對非盈利組織進行會計監管,必然會窺探到其不同階段的資金使用狀況,包括貨幣的收支、業務活動消耗的成本等等,所以說,這部分監管活動涉及到的范圍亦相對廣闊一些,同時更要注意基于活動變化動態隨時予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歸結來講,會計監管原本就是一個自我監督和完善的行為過程,而隨著會計活動形式和對應監管動態的頻繁變動,也令對應的監管機制變得愈來愈全面和繁瑣。
目前由于一些會計法律法規的前后內容聯系不深刻,經常會出現彼此沖突的狀況,加上對應的法律體制權威性不足,使得監管部門經常難以界定非盈利組織各階段行為的適當性;除此之外,當前相關的監管類法律條文款項,彼此間亦沒有很強的聯系和協調性,無形之中令更多盈利組織開始對會計監管工作地位產生輕視,不能嚴格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加以執行。整體來說,正由于欠缺權威性與公正性,才令我國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的執行力持續低下[2]。
經過時間不斷推移,我國的非盈利組織一個接著一個地產生,如若說持續沿用傳統的監管制度,勢必會引發更加嚴重的矛盾,不利于提升整個組織的工作能力。好比是一些組織經常會遺留會計賬目不嚴謹、內部職務劃分模糊等缺陷,加上內部監管和控制機制的欠缺,增加了一些不法行為產生的幾率,從而引發會計信息不真實、監管失利等危機。
政府部門有責任、有權利針對非盈利組織不同時期的財務變化動態進行細致性考察認證,具體方式就是核查不同類型財會資料的真實完整性,確認其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是否嚴格遵循最新的《會計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可與之相互沖突的是,政府對于這部分監管工作尚沒有予以細致性地分工,尤其是作為金融等機構,都沒有及時貫徹落實對應的監管職責,這使得對非盈利組織的會計監管活動變得愈來愈分散。
再就是欠缺可靠的社會監管。非盈利組織屬于第三部門,其存在意義便是進行政府與市場平衡,同時擁有健全社會公眾公益等職能。可對于社會群眾來講,他們在享受非盈利組織提供的諸多便利過程中,卻沒有給予其嚴格的監督控制,雖然說部分人員主張利用網絡來實時性把握并集中呈現最新的財務信息管理要求,也適當披露一些非盈利組織的財務不透明問題,可整體上來講,始終是治標不治本,還不足以引起更多媒體、主體的重視和參與。
針對非盈利組織會計予以細致性監督和控制,是合理合法的,所以,政府部門要加大重視并結合實際來集思廣益,從而樹立起更加可靠的監管類法律體制。具體就是基于《會計法》匹配更多法律法規內容,在確保適度規范非盈利組織的會計活動之余,積極銜接和拓展更多的監管計劃。就好比是在法律條文之中反復強調實施會計監管的必要性,督促更多部門嚴格落實自身責任,從而更加理想化地組織后續的監管活動,如若說核查確認有人有徇私舞弊等不當現象,則要嚴厲懲治來以儆效尤。
如若說會計監管工作處理的不到位,就會令特定部門的基本利益和發展前景等受到嚴重威脅,因此,相關部門應該要想盡一切可行辦法來維持對應監管機制的常態化、有效性特征。就好比是樹立起有助于結合日常監管、定期監管、其余監管模式的機制,確保時刻警示非盈利組織從事正當的活動,提供詳細的會計分析報表,避免和監管機制要求產生任何形式的沖突。
在進行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期間,相關責任主體應該要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在理清監管的路徑和方法之后,針對既有的工作內容予以細致性地劃分,避免再次出現職務交叉、監管秩序紊亂等弊端。還有便是爭取獲得更多幫扶,力求及時引入更加先進可靠的資源,團結更多社會力量,從而充分應對不同類型的檢查活動,大幅度提升政府部門對非盈利組織的監管效率。
以往我國習慣于透過公眾和媒體等途徑來對非盈利組織進行會計監管,可與之矛盾的是,這些主體對于非盈利組織的關注度和監管力度都不夠,獲取的信息資料也都存在局限性。因此,今后我們須大力依靠報紙、電視、網絡等全新媒介來進行相關主題宣傳教育,令投資者和公眾加深對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的重視,做到人人積極參與,形成完善的社會監管格局。不過這類監管模式要實現常態化,并非那么容易,必然會消耗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且最終也未必會達到理想效果[3]。基于此,可以考慮及時將會計時審計體制引入到社會監管機制當中,這樣就可以確保第一時間發現非盈利組織一切的違法會計活動,勒令其整改以維持會計信息應有的透明、完整、真實、有效等特征,帶動非盈利組織實現長期蓬勃發展的目標。
再就是集中性地改善有關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歸根結底,非盈利組織所擁有的不同類型資金,通常都源自于外來投資、上級撥款,為了保證令這些資金得到適當性地使用,就必須要求相關工作人員擁有更加優秀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具體的應對辦法,就是定期組織這些人員開展深層次的培訓活動,令他們在實踐訓練中強化集體合作意識和責任心,從此竭力保障整個組織的科學性運營和長久性發展。除此之外,作為非盈利組織的管理人員,要確保時刻以身作則,發揮出應有的榜樣示范作用,帶領其余職員學習掌握最新的金融會計法律法規、基礎性財務內容,以持續提升對應財會信息的管理、應用水平。好比是督促會計職員時刻嚴格要求自我、加強各項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及時考取對應的從業資格證書,力求做到持證上崗之余,帶動組織整體實現規范性地改革與發展目標。再好比是定期帶領會計職員去參與多元化的社會實踐,傳授給他們更加深刻的政治理論,令他們及時感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不斷凈化內心,堅決抵制外來的種種誘惑,從而始終維持會計信息的完整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關于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機制的完善工作,任重而道遠,不單單要加大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樹立起常態化和有效性的監管機制、樹立起更加妥善的注冊會計師審計體制,同時更要定期帶領內部職員參與深層次的培訓活動,令他們形成更加高水平的職業技能和道德素養,自覺抵制外部誘惑并避免違法違紀行為的產生。久而久之,維持非盈利組織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和有效性,帶動整個組織實現繁榮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