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安禮杰 李立鑫(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會計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和會計職業道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進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預防甚至避免違法的會計行為,幫助會計從業人員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時,會計從業人員在工作中所獲得的積極體驗也進一步促進了會計從業人員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相反地,不健康的心理往往導致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缺失,進而影響會計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從長遠來看,這將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研究會計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是會計職業道德水平影響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整個企事業單位的發展,對于會計從業人員個人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也顯得非常重要。本文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著重探討心理資本在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探索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心理學路徑。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會計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這些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可以體現會計職業的特點,用來調整會計職業關系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它貫穿于會計工作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體現了社會需求與人格發展的統一,注重人際關系的調節,以理性、善惡為評價標準,以社會評價(榮譽)和個人評價(良知)為主要制約手段,是一種可以由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要求的非強制性規范,具有職業性、自覺性和綜合性的特點。
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包括豐富的內容,要求會計從業人員能夠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八大規范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在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的新時期,建立以誠信為主的新時代旋律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會計職業道德體系,是我們以德治國,促進會計行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近年來,各行各業的經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對經濟管理工作也越來越重視。大多數會計從業人員熱愛自己的工作,忠于本職,誠實守信,堅持原則,但與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現實相比,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還相對落后,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和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少數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觀念比較淡薄,自我約束意志薄弱,不能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不能堅持會計基本原則,放松了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淡薄的職業道德觀念使得會計從業人員無法滿足會計工作的要求,導致會計從業人員不能正確對待會計管理工作,嚴重影響了政府的決策,對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形成了巨大的障礙。
職業道德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對職業的熱愛與敬業程度,職業道德的缺失往往伴隨著職業鉆研精神的缺失。部分會計從業人員對自身要求較低,缺乏足夠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缺乏對會計職業的學習鉆研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對相關的會計法律法規缺乏系統的業務培訓和自主學習,會計業務知識貧乏或者知識老化嚴重,嚴重影響會計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質量。
一部分會計從業人員在國家、社會公共利益與單位利益發生沖突時,在強權面前無法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準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的聰明才智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甚至還影響著整個企業的健康運作,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嚴重的損失。 還有一部分會計從業人員將經濟利益放在了追求的首位,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挪用公款,出現職業道德低下、徇私舞弊等嚴重違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行為,以身試法,成為財、權、色的奴隸,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
分析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現狀,不僅可以為我們發展會計職業道德提供參考,而且還能為會計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幫助。
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心理資本簡稱PCA(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它是超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一種核心心理要素,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隨著現代企業競爭壓力和變革速度的日益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意識到員工普遍存在工作壓力和思想負擔,相對于工資和福利,企業員工們更注重成長和進步。在現實壓力下,他們可以接受繁重的工作和下調的薪酬,但他們更加迫切地需要心理安慰,由此衍生出員工心理資本管理這一命題。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資本。心理資本是除去財務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外的第四大資本,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堅韌和情緒智力等。
20 世紀70 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在《思想與行為的社會基礎》一書中提出“自我效能感”,定義為“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個體進行一定活動的動機水平,在調節和控制個體的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感在會計工作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自我效能感是培養現代化高素質會計從業人員的內在要求。會計從業人員的自我效能感是會計從業人員自信心的表現,它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工作態度和工作行為都有很大的影響。會計從業人員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就越能更好地監控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就越能在會計工作中投入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狀態,職業道德行為也必然會得到相應的改善和加強。同時,會計從業人員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工作積極性越高,其情緒越愉悅,焦慮感也會相對降低。即使面對問題,他們也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在積極心理學中,堪薩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里克斯奈德把希望定義為“在成功的動因(指向目標的能量水平)與路徑(實現目標的計劃)交叉所產生體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研究表明,希望與工作表現之間存在著積極的關系。例如,員工的希望與企業的盈利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企業家的希望程度與對企業效益的滿意度之間也存在正相關關系。
希望水平高的會計從業人員更加注重專業成長目標的確立,并設計了實現目標的途徑,會計職業道德修養必然受到他們的重視。由于未來目標的牽引力,擁有高希望水平的會計從業人員也會有更強的意志力動機,這樣他們就可以朝著正確的方向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這有利于他們的職業道德意識和職業道德行為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由于他們的毅力,他們往往取得更大的工作業績,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其職業道德修養必將進一步完善。
樂觀反映了心理資本中關于積極的看待結果和歸因事件的一面,包括積極的情緒、動機和對未來的預見。沒有樂觀,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很少被認為是可靠的。悲觀主義者往往看到事物糟糕的一面,采取消極的歸因方式,他們通常把成功事件看作是幸運的,而將壞事情看作是永久的。樂觀主義者往往容易發現事物積極的一面,采取積極的歸因方式。
擁有樂觀心態的會計從業人員更愿意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有更高的成就動機,所以他們會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樂觀的會計從業人員往往具有更高的工作績效和更好的人際關系,即使面對問題,他們也能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相信困難最終會過去,這有利于職業道德的發展。樂觀還有助于改善會計從業人員在工作中的消極情緒,緩解其工作倦怠。
在會計職業道德建設過程中,企業應該注重心理資本的積極作用,通過對心理資本多維度的合理干預,增強會計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同時,會計從業人員自身也應致力于心理資本的提升和職業道德修養的完善,自覺地將職業道德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實現個人職業成長,為整個社會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