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國 袁鳳平(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當前國家和政府非常重視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引導,促使當代大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的優秀作風,敢于擔當,勇往直前,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高校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端口,是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重要場所,在培養和發展學生方面更是承擔著重要職責。
敢于擔當,不僅要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更要承擔起自身在社會中的重要職責。高職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高職學生是多種角色的集合體,作為學生,好好學習是學生的天職;作為兒女,孝順父母,贍養父母;作為公民,熱愛祖國,承擔社會責任;作為當代青年,勇擔責任,肩負使命。敢于擔當不僅是要堅持自我,更要順應時代發展,做時代的好男兒,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能夠做出正確的抉擇,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小事不亂,大事當斷,面對犧牲亦能從容不迫,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
進取有為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上,擁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能夠讓我們更有勇氣去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高職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擁有良好的心態至關重要,這也是高職學生面對人生的開始。因此,高職學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就必須樹立一個遠大的志向,將遠大志向作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并對此做出正確選擇,積極向上,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不斷努力與奮斗。高職學生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小事去成大事,以小水滴匯聚成大海,腳踏實地,勇往直前。此外,高職學生要不斷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努力學習,積極吸收知識與技能,鍛煉自己,讓自己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少挫折少障礙。
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人的一生中,面對的困難只多不少,在前進的道路上必然會荊棘密布,伴隨著疼痛與淚水,這就需要我們樹立一個積極的心態,越挫越勇,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亦能不氣餒,不妥協。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經歷了挫折和磨難,才能走的更遠更高。中華民族的腳步走到今天,我們經歷了戰火紛飛的年代,歷經了民族侵略和民族解放,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至今,中華民族亦堅強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成為新世界的強者。這正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亦自強不息,不論遇到何種苦難,我們從不曾放棄。高職學生更要學習前輩們的奮斗精神,自信自強,高舉時代旗幟,發揚新時代民族精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艱苦奮斗精神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很多人認為當前豐富的物質生活不再需要艱苦奮斗精神。這種思想是非常錯誤的。目前高職學生在艱苦奮斗面前遇到的困難主要體現;
當代大學生正處社會發展繁榮之時,我們未能參與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亦沒有親眼見證那些艱辛之路,因而我們當中的一些學生認為艱苦奮斗離我們很遠,而且當前的發展水平亦不需要我們繼續艱苦生活,認為艱苦奮斗可有可無。這種思想肯定是錯誤的,艱苦奮斗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其不同的精神內涵,但是從本質上,它對我們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需要我們堅守自我,居安思危,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引領我們、發展我們。我們雖為親自參與那些苦難史,但是我們對此絕不是以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去面對,我們只有堅守自我,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去嚴格要求自我,我們才能實習我們的夢想,如果我們一味逃避、只顧享樂,那么理想和目標將離我們越來越遠,直至消失不見。再加上,歷史上也有很多的例子也值得我們學習,如商紂王。
部分年輕人認為艱苦奮斗就是在物質上苛待自己,但是這種思想是片面的。誠然,艱苦奮斗不會讓我們在物質上有過多的享受,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付出毫無價值。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艱苦奮斗就是要吃虧,要重精神輕物質,但是這是不夠的。艱苦奮斗是要求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之下,面對何種苦難,我們都能堅守自我,在特定的階段做好自己角色應該做的事,以優秀的品質去鍛造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
目前,仍然有學生對艱苦奮斗存在疑問,有些學生認為當代生活中艱苦奮斗早已失去價值,無需堅守;有的學生認為艱苦奮斗就是杜絕消費,苦自己。由此看來,很多學生都沒有正確認識到艱苦奮斗的正確內涵和重要價值,我們要正確認識到我們國家與西方發到國家之間的差距,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縮小差距,同時也要對自己、對國家抱有信心,正確選擇,積極面對。因此,艱苦奮斗精神是相對的,我們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結合基本國情,結合自身的物質條件和消費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做到綠色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不攀比,不奢靡。
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艱苦奮斗是父母長輩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因此,在物質上重享樂,在精神上卻貧瘠度日。還有一些家長溺愛自己的孩子,寧愿自己捱饑受餓也要給孩子富裕的物質生活,以至于部分學生的思想存在錯誤,難以正視當前的生活。溺愛孩子不僅不能讓學生真正的享受富裕的生活,因為生活的富裕不僅是物質條件上的,更是精神層面上的,如此反而會讓學生形成養尊處優、攀比等錯誤心理。因此,家庭和父母更要明確艱苦奮斗的內涵,讓學生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養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重要場所,因此,高校和教師要正確發揮出課堂的教育價值,為學生普及文化知識,傳遞精神內涵,讓學生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自覺接受精神的洗禮。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優秀的學風之中更能夠專注學習,勤于學習,讓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蔓延到整個社會,實現社會整體素質的提升??茖W的評價機制能夠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精準評價與反饋,師生能夠根據反饋結果調整自己的教與學。
高職學生畢業之后就會進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并在社會生活中繼續發展,不斷進步。而身為學生,他們能夠接觸的社會多是從網絡上得知的,因此,網絡的安全直接影響著社會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對此,高職院校和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網絡環境,讓學生能夠以正確的途徑去了解社會,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也要讓學生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明白網絡并非法外之地,沒有人能夠擁有絕對的自由,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將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遵守法律法規更是當代學生的必修課。
部分學生在學校表現優秀,而在出入社會時反而比不上在學校的表現,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免疫力”不夠強大,學校相對于社會來說是單純的,學生面對的誘惑較少且有教師的幫助與指導,而在社會上,誘惑增加,無人指導,學生面對這些誘惑時難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此外,學生剛接觸社會,實踐能力較弱,還未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生活。因此,教師對此要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免疫力,讓學生能夠以更堅定的思想走進社會,讓學生在社會上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