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吉林建筑大學)
當前,我國高校在培養產學研人才方面,盡管提出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還是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問題,如產學研之間的融合度偏低,政策的可操作性差,高校培養與科研及其成果轉化之間缺乏密切的配合。使得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很難就業,而企業則又很難招聘到所需的人才,出現供需之間的矛盾。所以,作為產學研教育主題的高等院校,應該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高校各科專業發展的產學研發展路徑,促進我國 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必備的人才。
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容,都在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開展,尤其是在國外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中,產學研非常受到重視,其發展路徑也較為豐富,經驗較為成熟。如在美國,產學研發展幾乎發展為自發的一種市場行為,當然這得益于美國市場機制及其信用機制發展比較成熟,尤其是在工科專業方面的發展尤為明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上世紀中期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創立了“硅谷”這一產學研科技項目的成功。近年來,我國在這一方面投入了較大的研究及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過,因為我國在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發展方面起步較晚,因此缺乏充足的理論支持及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發展方面處于初級探索發展時期,隨著實踐的不斷豐富和深入發展,遇到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認識方面,對產學研結合的認識還不充分。有些高校認為產學研只是為學生解決實習問題的一個途徑而已,同時企業也缺乏對其效益及價值的認識,同時將所需的費用視為教育及企業發展之前的額外的負擔;第二,在具體發展路徑方面很多高校還缺乏有效的實施路徑。盡管意識到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但是受限于外部環境的束縛,或者條件的不充足,使得具體的貫徹落實缺乏有效的策略或方法;第三,在機制建設方面,還缺乏系統性及長效的系統機制。在運行機制保障方面,很多高校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調控機制及相應的工作評價機制等,使得工作開展不能系統化、科學化、循序化等,停留在淺表層次。從上述問題來看,我國的產學研結合方式存在單一性,在結合的深度、廣度及有效性方面還需要不斷提高,與快速發展的經濟發展需求不相適應。所以,在今后的發展中,探索有效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最早的產學研合作教育開展,其實踐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現在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的有效互動。主要體現在建設教學實習基地,聘請企業的有著豐富管理及技術經驗的人才作為學校教學的顧問指導,或者是通過項目委托的方式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建設研發中心等;在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內容定制或是科研項目選擇方面,選擇企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從而使得校企合作更加貼合。
也就是由高校聘請領域內的專家、研究者、高級管理人員等兼任高校課堂的客座教授或兼職研究生導師,從而將業內最前沿的發展技術及理論引入校園學習中,對準行業發展的焦點開展教學與教研活動,或者是定期、不定期組織開展相應的專家研討和訪問交流,調動學校研究資源與企業科研實踐資源共同開展和攻克某個科研項目,降低產學研之間的轉化難度,真正發揮產學研結合的優點和長處。
取代傳統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點對點的合作方式,高校內部打造集中的優勢學科,使其產權學科群效應,為相應的產業區域的發展提供科研支持,構建以專業核心競爭技術為發展制高點的產業集群,推動和促進國家級區域重大發展項目的發展。通過這種有著核心競爭力技術的產學研發展模式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有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人才與資源的有效結合,通過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良性發展和共同進步。
這一模式主要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產學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小型、分散的科研力量或自發、重復的科研力量所產生的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通過進行體制的創新和機制的突破,將人才、基地及項目捆綁成為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的平臺,通過平臺整體的理論,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從整體上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建立科研與教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層級,為我國科技及經濟的發展的提供所需的中堅人才基礎。
從理論上來說,產學研合作教育既具有生產性也具有創造性,在這一實踐過程中,不同的參與方發揮各自不同的優勢,通過互動合作實現互動共贏,相互之間存在合作內生長效機制。而實踐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企業的積極性不高,高校在相關的保障制度建設方面有著很大的滯后性,不能為高校產學研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撐和支持。從相關調查得知,上文所述的“企業的助推”因素和“高校教學的拉動”因素,仍然是制約當前產學研合作教育開展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其根源就在于盡管實施產學研合作模式,但是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不能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缺乏“共同語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困難重重,合作大都是一些敷于外表且難以持續的短期行為。
從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發展歷史來看,開始主要以學校+企業的發展模式,之后發展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模式,現在發展為“政府協同參與”的多主體的合作模式,但從總體來說參與的主體還是集中為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從產學研內在含義看,產學研重視知識與實踐、教學與研究、科研與產業之間的結合,不過由于分屬于不同的機構或部門,使其在運作過程中難免產生不協調、不均衡,因此還需要探索良好的合作機制,促進人才培養更好的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對于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來說,開展產學研合作有利于促進相互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相互共贏,所以在發展方面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及行業特點建立專門的行業協會,來對相互之間的合作進行協調和組織,高校也要從產學研發展角度開展人才培養,從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教學策略等各個方面培育應用型人才,通過行業協會的理論推動高校人才培養、企業提高效益,促進我國科研技術的不斷發展。
在美國,對專業學位教育其內涵是指“培養學生未來從事某一特定行業或職業所需要的專門技能”,因此可以說“專業學位”與“行業或者職業”是密切相關的。而且專業學位教育和行業執業資格考試緊密銜接在一起,因此可以獲得社會的高度認可。盡管獲取專業學位不是從事某一職業的唯一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而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相連,所以,高校的專業學歷教育對執業資格制度的發展起到重大的影響作用。
高校在開展專業教育時,要優化選擇教學項目,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融入項目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確保專業教學可以與社會需求相適應,保障學生的專業學習與行業需求實現無縫連接。在教學方法方面要不斷創新,引導學生不斷創新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推動多種學習方式的開展,如啟發式學習模式、探究式學習模式、討論式學習模式等等。要推動科研和教學的有效互動,在教學內容中要恰當的引入科研成果的內容,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培養,加大建設和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的人才培養作用。要大力支持本科生積極參加科研活動,引導學生今早的接觸課題研究、實驗室教學,開展團隊科研。在考試方法方面,也要進行恰當的改革,改變傳統的考核模式,加強對學習過程的考查,豐富學生能力評價的方式。在教學管理方面,也要不斷進行創新,不斷探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知識傳授型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程體系方面,也要與時俱進,重視企業的作用,豐富教學內容,開展教材建設,促進課程建設和創新。
總之,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重要的人才培養途徑和方式,來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