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莉(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唐山作為河北省經濟大市,當前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推動唐山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我們必須跨過的一道關口。如何打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攻堅戰,走出一條具有唐山特色的經濟發展新路子,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離不開先進技術的引導。作為高職高專院校,必須依托新技術,新理念,結合唐山地方產業化需求,在唐山經濟發展建設中,展現應有作為,為唐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實現校地合作雙贏、共同發展。
2018 年唐山經濟發展穩步提高,2018 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955.0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3%,超額完成6.5%的預期發展目標。三次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8.7 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2715.1 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1823.9 億元,增長8.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7.7:59.0:33.3 調整為6.2:56.1:37.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同比提升4.4 個百分點。
唐山處于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帶上,是“一帶一路”的要道,唐山目前發展的最大的機遇和優勢,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唐山要想更深的融入京津經濟發展商圈,必須打好“沿海”“京津”兩張牌,打造由內到外深度合作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局面,讓唐山在京津冀區域經濟中不斷挖掘發展潛力和釋放發展活力,積極打造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現階段唐山不同程度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優、實體經濟不強、質量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生態環境改善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高職院校應該主動適應唐山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在人才培養、非學歷專業技能培訓、科研研究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是河北省專業門類齊全的綜合性高等職業院校,坐落于渤海之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中心城市之一。學院立足唐山,面向京津冀,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國家重大產業政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落實高職院校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和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致力于為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學院轉型發展、協同發展、創新發展、內涵發展,發揮職業教育優勢,積極服務地方轉型升級。
學院發揮職業教育優勢,積極服務地方轉型升級,與豐南區政府、海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牽頭組建京津冀現代農業職教聯盟和河北省現代農業職教集團,共同牽頭組建河北省衛生職教集團。與企業共建河北省高校果樹應用技術研發中心、京津冀協同發展燕山果業試驗站等。成立了電子商務政校企合作聯盟和“e 創客+”電子商務創業實訓中心校企合作聯盟,聯合18 家政企校研單位聯合建立了“唐山市果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學院以機電工程系工業機器人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技術兩個專業為支撐,獲批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學院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模式,跨行業、跨區域合作取得新成果。建立了285 個穩固的校外實訓基地。與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津西鋼鐵集團、唐山市農科院等重點實體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唐山市拓又達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美和易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國內重點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巨變,處于巨大機遇期。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做強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都離不開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是教育也是生產生活,也是當下以及未來高等職業教育前行的動力。高等職業教育應積極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服務國家戰略最前沿,服務地方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加強培養培訓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及產業經濟步入全球價值前列。
高職高專院校面對出現的各種挑戰和復雜環境,如何在我國產業和就業結構都發生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條件下,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問題,就擺在了唐職人面前。學院直面難題,積極探尋學生培養和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新發展。
學院群力群策,在全院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大討論,顛覆了原有的人才培養計劃,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同時,學院將在學科體系下的教學大綱變更為課程標準,使之更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教學計劃變更為該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將教師的每節教學內容變更為教學的單元設計。依靠深化教育改革,使學院的人才培養更具有科學性、可預見性。學院為主動適應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在人才培養、非學歷專業技能培訓、科研研究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除增強多媒體教學外,學院敏銳捕捉高校教學方式改革潮流,引入慕課等網絡教學方式,并結合產學研一體的教育理念,大力增建教學實驗基地。這些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不僅增大了學習的吸引力,而且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了條件,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夠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學院還積極鼓勵全院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引導學生提升專業技能、樹立職業理想、弘揚工匠精神。
學院建立了嚴格的人才考核評價體系,以適應新形式下人才培養的需要,嚴把人才質量關,。改“量入為出”的培養計劃為“量出為入”,需要學院更新思路,更加具有前瞻性地設置專業,利用學院教師隊伍資源優勢,利用成型的工學研一體的傳統優勢,建立更科學、更完整的人才考核評價體系。
首先,開設新專業一定先經過市場調研、探訪企業、專家論證、專業委員會評估等考察程序,并通過多種方式儲備專任教師隊伍。采用新建、合作、模擬等形式為學生搭建好實訓基地,才能將該專業列入招生計劃。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學院利用督導、考察、走訪等多種方式監督檢查教師教學情況,確保教師能夠按照計劃實施教學,及時聽取學生反饋,以便適時調整。就長遠發展而言,學生就業離校后,學院在近三年內,到畢業生所就業的企業進行回訪,從學生參加工作后的職業認知、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合作精神、集體榮譽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便學院對教學情況進行中長期跟蹤反饋。
學院緊緊圍繞職業教育教書育人的本職功能和歷史使命,積極改革學院的人才評價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推進教師隊伍分類專業化發展;推進學院行政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大力提升學院領導干部的科學管理素養;深入研究國內改革和區域建設的新形勢,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創新辦學和育人的體制機制,促進教師改變學科教育傳統,充分掌握面向創新思維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能力,夯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的實踐基礎,構建師生教學相長的核心專業素質積累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產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