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洪
【摘 要】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下,實現融媒體轉型已是行業報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從新聞學與傳播學的角度,對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生態發展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總結,從行業報的發展得出了規律性的認識。
【關鍵詞】融媒體 ? 行業報 ? 發展
一、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
廣告一直是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最能體現其經營狀況。從全國報業整體情況看,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處境堪稱艱難。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廣告經營額為7991.48億元,較上年同比增幅達到15.88%。其中,報社類廣告出現了-10.34%的負增長,繼續呈現下滑態勢。同期,互聯網類廣告總收入年增長率為24.2%,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而據CTR媒介智訊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廣告市場整體下滑8.8%,傳統媒體下滑更為嚴重,同比降幅達到12.8%。有分析認為,房地產、汽車產業不景氣,是導致報業廣告整體下滑的核心,電商經濟的興起與實體商業的低迷也加大了報紙廣告的下降幅度。
從數據層面看,截至2018年底,數十家報紙宣布停刊或休刊,對于普通公眾來說或許已經感到麻木,但對于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來說,每一家離去的背后都是整體競爭力趨弱的悲歌,從傳輸角度而言主要原因不外于如下幾方面:
1.公眾獲取消息及發聲渠道更多,傳統媒體尤其是報業不再是主要選擇
融媒體傳播時代,信息的海量性、開放性、互動性、實時傳播性、個性化滿足等已經成為主要特征,信息傳播的主題、渠道、內容、范圍、層次在不斷擴大。在基于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所通過任何已知的更加靈活的渠道獲取任何方面的信息,或參與其中發布信息。特別是在第一波信息傳播階段,不再依賴于傳統媒體獲取信息及發聲。
2.報紙的紙介印刷形式導致出版與信息傳遞存在相當大的時間差
加之新聞紙價格等印刷成本居高不下,印刷環節過于復雜,使得物化了的報紙成本偏高,再伴以發行環節的人力成本、投遞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各媒體將相當精力投放在了控制成本上,版面數量不可避免地發生縮減,信息容量由此受到制約。更需要注意的是,面對海量的順手可得的免費信息,公眾尤其年輕一代的免費閱讀習慣正在固化,他們對于報紙閱讀的興趣不斷降低。
3.融媒體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運營模式還在艱難的變革中,鮮見非常成熟的運營模式,難以支持經營轉型的重任
《人民日報》是國內最早推進融媒體建設的新聞媒體,旗下的人民網是全國紙媒新媒體中廣告收入最高的,但數據顯示其2012年—2018年的廣告收入增幅還不及全國網絡廣告同時段增幅的八分之一。甚至2015年后,人民網的廣告收入還連續兩年下降。《廣州日報》面臨著同樣的問題,2016年數據顯示,其新媒體收入在整個收入中的比重還不到3%,尚難承擔經營模式轉型的重任。
二、行業報的破局之路
1.明確三個支點
①貼上去。行業報具有專業性突出、讀者群集中、服務性強等特點,且原基本為各部委廳局、大型行業協會、大型國企的機關報,創辦時間大多超過20年(《消費質量報》就是由原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機關報和原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機關報深度整合創辦而來)。這些是行業報的核心競爭力、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在貫徹落實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方針、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緊跟行業事業發展步伐的前提下,行業報需做精做細行業領域資源、占據業務宣傳高點、引領理論研究方向,強化對行業信息、行業政策、行業事件的宣傳。《消費質量報》正在依照這個定位,緊緊依托政務資源,致力于構建一個定位政務、專業凸顯的融媒體政務信息、新聞專業聚合平臺。同時,通過創建市州辦事處,組建橫向跨地區互動、縱向跨層級互通的區域化政務通訊員隊伍,通過內容產出、經營落地等本地化運作以及接地氣的信息支撐,積極延伸基層觸角、拓展輻射范圍,加強行業報的區域化覆蓋。
②挖下去。打鐵還需自身硬。應對融媒體的挑戰,行業報急需破解的難題是如何聚焦“行業+”融媒體垂直細分化的發展路徑,怎樣全面創新內容生產體系,借助哪種傳播技術,生產哪些新聞產品,從而孵化和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分眾化、差異化、專業化的融媒體產品,最終構建“小而專、強而美”的行業報融媒體產品矩陣。解決這一系列問題,行業報需從理念、思維等諸多方面走進新媒體,把握新媒體發展的內在規律,突破固有的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利用新思維新技術,創建新模式,拓展新領域,真正發掘行業報自身發展的新增長點。《消費質量報》為適應新形勢積極建設了集報紙、官方網站、手機報、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于一體的融媒體平臺,形成了融合、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③拉進來。與都市類報紙相比,行業報有著相對單純的發展空間,因此在融媒體的大背景下,必須有機整合行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積極在發展理念、經營模式、推廣方式等方面創新突破,切實提升融媒體影響力。目前,《消費質量報》正在著力構建以消費質量報網為核心支撐的政務云平臺,聚合四川各市州市場監管系統政務新媒體資源,爭取全省市場監管系統183個縣區局和企業、商家入駐本平臺;依托“消費糾紛調解服務站”,與四川全省消委組織聯合打造、搭建兼具維權、投訴、咨詢等功能于一體的消費投訴“一站式”解決服務平臺。
2.做好三件事
①內容為王。融媒體信息的碎片化,使得以優質的內容吸引用戶讀者成為行業報最重要的突破口。統計數據顯示,在發展勢頭正勁的微信平臺上目前只有2%存活較好,其余98%則淪為僵尸賬號。用戶主要關注的不是新聞,而是情感資訊、生活百科和文化旅游三類,其中生活類的讀取率高達81%,資訊類只有19%,這表明用戶需要的不是初級內容,而是經過精心篩選和二次開發的知識內容。“澎湃新聞”“今日頭條”等的興起,再次證明注意力資源仍需要優質的內容來引領和獲取,也證明了“內容為王”的影響力和價值所在。
②服務為優。行業報背靠的各個行業擁有豐富的新聞資源和穩定的讀者市場,具有構建行業綜合服務體系的獨特優勢。在融媒體時代,應該瞄準所處行業的市場需求,大力融入行業產業鏈,精心培育新的衍生增值產品,構建多樣化的產業鏈服務平臺,以此打造具有行業特性的經營模式。
一是優化小智庫功能。行業報與政務部門、行業協會接觸較多,便于了解一些行業發展方面研究的理論進展。行業報可以主動將自身納入政務服務治理體系和政務管理治理能力高質量提升的鏈條中,將這些動態和研究進展體現在專題報道、行業內參以及輿情報告等內容中,亦可借助相關會議主辦、承辦之機提出,彰顯自身價值。
二是促進溝通交流功能。行業報的專業資源優勢使得其在各領域之間的“橋梁”功能凸顯。因此,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促進政務部門之間,并與行業協會、企業之間的交流,取他人之長推動自身更快發展。
三是拉動相關培訓。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環境和政務服務監管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直接導致了相關從業者工作方式的巨大變化,業務素養、個人能力亟待提升。行業報可充分利用行業內的人脈資源,廣泛了解培訓需求,針對政務部門、行業協會,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法,提高服務的黏度。
3.強化輿論監督
融媒體時代,社情民意具有多渠道發聲、多形態呈現、高頻率發生的特征,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聲音混雜。這為擁有專業權威消息資源的行業報打開了一扇破局之窗。因此,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基礎上,行業報可以整合公開輿論監督報道和內參報道功能,打通融媒體爆料監督渠道,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內輿論監督作用,聚合相關行業監管系統輿情及監管信息資源,與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聯合打造行業定向版的“輿情監測報告”,以此開設專版、專欄,通過文字、圖片、圖示、視頻等方式,融合包裝呈現具有行業特性的輿論監督報道,開發輿情監測監控程序和產品,并通過消費質量報融媒體平臺進行推送,以輿論監督類產品驅動“智慧政務”的實現,強化行業報的傳播力、影響力。
三、結語
融媒體發展是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只有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迎難而上,發揮行業資源整合優勢,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行業內外聯動,行業報才能立得更牢、活得更久。
(作者單位:消費質量報)
【參考文獻】
[1]尹章池,趙旖.融媒體時代傳媒產業的現狀以及發展對策.今傳媒,2013;[2]伍欣.媒體變革下管理型行業報轉型路徑探討.中國報業,2015;[3]周佳泉.融合轉型期行業報發展路徑探析.傳媒,2017(6下);[4]鄒海濤.對融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思考.今傳媒,2017;[5]艷梅.傳統紙媒如何在融媒體時代下發展.中國傳媒科技,2018;[6]陳國權.2018中國報業發展報告.編輯之友,2019(2)P46—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