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翻譯”能力越發凸顯。提到“翻譯”,乍一聽,以為是外事部門的翻譯官。殊不知,新聞工作者在某種程度上具備并常年使用著“翻譯”功能,他們的翻譯能力在新聞生產制作的過程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新聞工作者身上所承擔的“翻譯”重任是惠及大眾的,其重要性一點不比外交翻譯官小。那么,何謂新聞工作者的“翻譯”能力?提升這種能力有何必要性、緊迫性?如何提升新聞工作者的“翻譯”能力,本文將就實現它的方法論進行闡述。
【關鍵詞】新聞“翻譯”能力 ? 百姓視角 ? 行家行話 ? 社會雜家
有人把新聞工作者稱為“新聞民工”“泥腿子”,除了表達對新聞工作的辛苦外,也流露出認為新聞工作技術含量不高、“鸚鵡學舌”等誤解。有人說,保證新聞通俗性,“認識3000個漢字”就可以做好新聞工作了,但真正的好稿子還是需要耐人尋味或者啟迪心智、振奮人心的,真正的好記者還需要具備“翻譯”能力。
一、新聞工作者“翻譯”能力的重要意義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新聞工作者的“翻譯”能力呢?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央視的各位主播和記者可謂“大放異彩”,“新型迎賓禮炮背后的高科技”“閱兵式現場布展的秘密”等專題被他們專業、生動而詳實地報道,讓全國媒體同行和全國電視觀眾嘖嘖稱贊。當天和次日的朋友圈刷屏了關于這次報道的截圖以及“好詞佳句”。其實,他們承擔了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內部準備”和“行話”詮釋成老百姓能聽懂的事物,他們是閱兵式活動的“翻譯”,他們需要深入一線蹲點、調查,帶著發現的眼睛,用百姓視角提問,讀懂之后,又要用百姓聽得懂的方式把嚴肅新聞解釋給觀眾聽。
我認為“翻譯”過程,就是新聞從業者在選題、采訪、創作、編輯等工作中,將雜亂信息導入大腦,又輸出成為新聞產品的過程;是將國家大政方針,某行業、某領域中的專業行為、術語行話、復雜法規條文、重大事件等,通過通俗的語言解釋或加工表達出來的能力。無論是提供同聲音響的記者,還是靠聲畫的網絡或電視主播,他們的“翻譯能力”是配套整個生產流程的能力。
具體拆解這個能力:一導入;二輸出。導入階段包括:識別篩選能力、理解歸納能力;輸出階段包括:共情能力、表達能力和演繹加工能力。完成一次循環,進入下一次循環的過程中,還需要接受反饋和消化提高的能力。在記者做到“四力”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移動互聯網上這些網民的閱讀和收看需求,他們更喜歡“豎屏”產品的生動性。傳統媒體在“新技術革命”中更加“接地氣”,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將新聞“通俗化”,這特別考驗新聞工作者的“翻譯”能力。
二、如何提升新聞工作者的“翻譯”能力
1.新聞工作者要用百姓視角,找好“切入點”,創作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新聞產品
“翻譯”過程中在“導入”階段,新聞工作者需要自發形成一種職業素養,即“從受眾的需求出發,帶著受眾的眼睛尋找有效資源”,才能更好地進行第二部分也就是“輸出”部分的工作。所以,提高“翻譯”能力首先就要在新聞生產時樹立百姓立場和樸素視角,杜絕清高、擺酷、事不關己的工作作風。尤其在對于大事件的處理上,以及晦澀、專業、復雜的會議、精神、政策的解讀上。
比如中國股市的報道。中國的二級市場在全球有一個怪現象,就是機構投資者少,“韭菜”股民占比多。那么很多新聞要照顧普通股民情緒,而他們又非專業人士,這就需要財經記者“說人話”“做翻譯”。在大連召開的“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采訪經濟學家李稻葵后,我把“經濟學家談經濟”的稿件樣式翻譯成若干短訊,如:《中國股市已經見底,被低估股票如海邊貝殼待撿拾》。讓老百姓看懂了,很“解渴”。記者要時刻想著:讀者、觀眾、聽眾、網友想看什么?想聽什么?什么對他們是有用的有趣的有效的?帶著這樣的自我要求,再進行新聞生產,是提高翻譯能力的先決條件。
2.新聞監督的作用要求產品對大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還特別需要提高與受眾“共情”能力,不給輿論管理添亂《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多家央媒曾發文談中國對非洲扶貧。但坊間百姓也有人議論,為何我國政府這么“大方”?次日,移動互聯網摘選后編輯為更適合移動人群閱讀的內容,標題改為《中國免非洲900億債務為點啥》——點擊率一度創下新高。文章把晦澀難懂的數字、圖表,嚴謹高冷的外交方針,翻譯成為“中國本國的扶貧工作沒有耽擱”和“中國對非洲投入遠遠小于經貿合作帶來的收益”等內容,通過對比解析,既客觀又通俗,簡單明了讓人心服口服,達到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3.新聞工作者要把行話、術語、數據等翻譯成“大白話”,建立通俗生動的表達體系
比如我們時常會在報紙上看到記者寫些帶引號的方言,海產品中的魚類,如果在大連的媒體上說“牙鲆魚”如何,一般只有資深主婦知道,但如果用“大偏口魚”,基本上小學生都知道了。這是記者尤其是地方臺的主持人最應該注意的問題?!翱淳安蝗缏牼啊?,多了解百姓方言和民間習慣,體現在新聞產品里,這點應當向導游學習。
而目前新聞報道中還有大篇幅刊登CPI、PPI、GNI、M2、M1等專業經濟術語如何變化的文章。如果記者和主持人可以進一步解讀,使用如“每家的廚房和菜籃子,就能反映出當下的CPI變化”等語言,會進一步拉近和受眾的距離,讓人更深入地理解國家經濟變化和大政方針。把行話嚼碎變成百姓關切,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理解和表達能力的體現,是增強新聞有效傳播的重要抓手。帶著思考和觀點說話,成為當今新聞從業者的“標配”,應創造爭當意見領袖的行業氛圍。把新聞做深做實,通過良好的翻譯能力成為媒體意見領袖。
都說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反映,殊不知,信息爆炸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受眾喜歡的不是流水賬般浪費時間精力的閱讀,而是有偏好、有重點地消化有價值的新聞內容,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二次加工,從字句間的篩選,到文章間的互動、對比、鏈接,增加受眾接收信息的維度,讓受眾了解媒體態度,這是媒體設置話題、錨點,從而增強受眾黏性和美譽度的基本手段。
當然,新聞工作者面對被采訪者和受眾,讀者、觀眾、聽眾、網友的反響,若有導入反饋信息的能力最好,可以讓下個翻譯過程更進步?!叭绾胃咝式邮苁鼙姺答?,有針對性地提高業務能力”這一問題,本文不進行贅述。
(作者單位:大連新聞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