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欣蔓
【摘 要】隨著歷史記憶的不斷消逝,對記憶的有效采集和真實呈現具有更高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口述史學專著《胡同里的姑奶奶》通過收集多位滿族旗人婦女真實、豐富且具有代表性的記憶材料,旨在以女性視角,以小見大地展現老北京內城百年來的興衰更迭。本文將從記憶理論出發,探討該書如何利用記憶進行“心靈考古”,實現老北京文化和場景的重現,展現滿族旗人婦女群體共同的文化和集體記憶。并分析口述者的記憶在促進群體文化傳承和社會認同中所發揮的作用,從而嘗試對口述史的社會價值略窺一二。
【關鍵詞】口述史 ? 記憶 ? 社會認同
《胡同中的姑奶奶》選取不同背景、不同特點的十位滿族旗人婦女作為主要訪談對象,將女性納入研究范圍,豐富和壯大口述者的群體,有效地提高了代表性和覆蓋面。既可真實展現滿族旗人婦女的個人生活、命運和生活狀態,又旨在追溯老北京人的生活變遷。
本文以《胡同里的姑奶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記憶理論,從集體記憶和文化記憶入手,分析該書在收集、分析和呈現歷史記憶材料中的基本特點,以及其在展現歷史面貌、促進文化傳承和文化認同中的作用,從而加深對于口述者歷史記憶的社會價值的認知。
一、打撈漸逝的記憶
著名口述歷史學家唐納德·里奇提出:“那些能夠被提取和保存的記憶是口述歷史的核心。”然而,當前口述史資料收集和研究正面臨著歷史記憶消失的嚴峻挑戰。留住正在消逝的歷史記憶,真實地呈現歷史面貌成為口述歷史必須完成的挑戰。
1.記憶的探尋。清朝以來,滿族人、旗人一直占據著老北京內城的最中心位置,其活動范圍狹窄固定,是北京城中最穩定的群體,在幾百年的生活中形成了迥然不同于他處的京城文化。然而,隨著傳統老北京人聚集地——胡同,消失得越來越快,以及外來人口猛增,區區百萬的老北京人正在消失,京城文化,也隨之湮沒于無形之中。隨著老一輩歷史親歷者的離去,殘存在這些老人記憶中的珍貴歷史素材也將永久消失,抓緊記錄祖輩們真實的生活經歷,為老北京留存一分自己的真實記憶,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胡同里的姑奶奶》以老年人為訪談對象,選取十位飽經滄桑的旗人婦女為主要口述者,關注其在從清朝滅亡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百年的歷史中,對老北京歷史變遷的感受與看法,探尋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作者對吳效蘭女士的訪談極具代表性。由于吳效蘭女士父祖輩都是前清時就在故宮服役的旗人,她的父親和公公都是1925年被推薦入“善后委員會”工作的年輕人,吳女士的講述對于我們了解故宮昔日的情況有所助益,同時也有益于再現20世紀30-40年代故宮所特有的文化氛圍、人際關系。
另外,通過對隱瞞自己原本民族的口述者的訪談,不僅是要再現當時的場景,和他們所經受的苦難,更重要的是從這些口述資料中獲得對未來的借鑒,有益于他人。正如法國學者皮埃爾·諾拉所說:“我們正在經歷這么一個過渡時刻,在這個時刻,伴隨著記憶被撕裂的感覺而出現了一種與過去的斷裂意識,同時還有一個時刻,在這個時刻,這種撕裂又釋放出了許多的記憶,以至于要考尋其承載的東西。”
通過對滿族旗人生活變遷,透視清朝俸餉制度的本質,認識它是如何限制旗人的出路,直接導致京師八旗子弟的生活在清朝覆滅后陷入絕境的。并且通過觀察他們是如何應對和看待社會的各種變化和自己身份的轉變,也可以對社會發展與人體命運之間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知。
2.記憶的合謀。口述史是特定年齡、特定身份的個體間交流互動的結果,在一定意義上是一項需要采訪人與受訪人密切合作的心理工程。作為口述歷史的主導者,訪談者必須對記憶的特點和處理記憶的技巧十分熟悉,不斷啟發和引導受訪人,讓其回憶逐漸系統化,通過有目的且有效的溝通,開發出受訪者記憶中的寶藏。
《胡同里的姑奶奶》每一篇訪談開頭都設置一篇“訪談者按”,寫明本次訪談的基本信息、宗旨、特點、主要成果,對被訪者身份進行以及選擇訪談對象的原因進行必要的介紹。必要時會添加訪談者個人的感受和解讀,或對本次訪談的切入點、談話路徑等問題進行闡述。
作者在《猶記當初未嫁時——張國莊口述》一篇的訪談者按中提到,張國莊談話充滿對舊日的眷戀。作者認為這使她對記憶中的許多人與物都有美化之嫌。既保留了口述者敘述原貌,又附上了訪談者的個人觀點,體現了其作為訪談的主導者對“記憶”這一主觀性歷史素材的專業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保持所獲歷史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有所助益。在雙方的互動中完成了記憶的合謀。
3.記憶的佐證。口述材料依托于個體記憶,具有流動性。不同個體對某件事情的回憶可能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景、不同時空條件下對具體事件的表述也可能存在差異,故口述材料的真實性常常受到詬病。對此《胡同里的姑奶奶》佐證記憶材料所運用的多種方法值得借鑒。
首先,作者采訪時,常以其親友或相關人士的訪談為補充或佐證。如《筒子河畔西連房——吳效蘭口述》一篇后以其丈夫和小姑的口述材料為附錄,與吳效蘭的口述材料互為印證。其次,作者做了大量的文獻工作,與記憶材料之間相互補充印證,以盡可能多的呈現口述記憶背后的故事。前期,作者將對現有文獻的細致梳理作為確定口述主體的重要依據之一。在訪談及資料整理的過程中,以文獻為參考,與記憶材料進行比照,以糾正被訪者的記憶失誤。也有助于引起研究者對于被訪者有意虛構出來的內容本身的關注,從而透視其背后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心態。
二、完善現存的記憶
清朝的“乾嘉學派”研究提出“無征不信”“恢復歷史原貌”的歷史真實觀,形成了后來史學界“無一事無出處,無一事無來歷”的研究準繩。使得官方、特權階層和男性長期掌握著話語權,無益于反映歷史的復雜性和多元性。而 “總體性的歷史”觀則提出應開放歷史主體的范疇,拓展歷史材料的來源。口述歷史的價值正是在于其是“圍繞著人民而建構起來的歷史”,將目光投向普通的下層群眾,重新認識被邊緣化的一些人物和日常事件,使得歷史研究的內容更豐富完整和全面,現存記憶不斷得到完善和補充。
1.突破性別及權利禁錮。在很多有關北京的歷史研究中,常將數量龐大的漢族人及其生活的地區作為傳統北京文化的代表,如前門天橋民間藝術和宣武門外的會館文化,對居住于內城長達數百年的滿族文化、旗人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視。而在有關滿族八旗文化的歷史研究中,研究者也往往更聚焦于滿族八旗貴族或作為歷史主體的男性。而對于生活和活動范圍更為集中、規模龐大的滿族八旗女性的關注往往比較缺失。這對于研究滿族文化來說,顯然是不全面的。
《胡同里的姑奶奶》將有關旗人女性的訪談獨立成書,而且多以普通旗人婦女為訪談對象。不僅將京城旗人女性直爽、能干、豁達等氣質鮮明地呈現出來,也聚焦和再現了這一群體在社會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還與八旗男性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展現人生百態,重現歷史全貌。陳墨認為“追究社會事實的客觀性及其真實信息固然重要,而通過口述歷史,了解個人對社會事實的記憶建構,同樣重要”,口述史通過眾多個體的不同記憶,使得人們可以從多視角觀察和理解當時社會,補足傳統歷史研究宏大敘事中所缺失的板塊。
《胡同里的姑奶奶》以普通的、下層社會的滿族旗人婦女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將旗人中的漢人、蒙古族人納入關注范圍。訪談內容遍及家庭婚姻生活、鄰里關系、風俗習慣、職業、社會風貌、個人嗜好等多個方面,內容充實豐富。既反映個體間的不同命運和社會記憶,還通過橫向對比體現其經歷和命運的共性特征。如封建背景下的迷信、繁文縟節對女性的折磨、包辦婚姻的不幸、孩子早夭等。不僅立體化地呈現了北京的百年社會變遷和城市生活史,也提出了值得后續研究繼續深入的重要線索。
3.探尋固有模式之外的歷史真相。傳統的歷史研究存在聲音長期一元化的問題,對研究者和受眾來說,都極易形成刻板印象和固化思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的研究領域的開辟。另外,記憶的流動性和主觀性存在真偽之辨,決定了口述史后續的研究和核實尤為重要。
第一版《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中,由于作者忽視了北京居住格局與人群特點之間的直接聯系,在選擇訪談對象時存在畸輕畸重的問題,對于居住于邊緣地區的龐大普通旗人群體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旗人群體中占據很大比重的漢人、蒙古人及回族人群體。因此,在再版中,作者訪談對象、訪談內容都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和擴充,努力對被訪者進行多次回訪,補充和修訂了初次訪談時未曾顧及的細節,使得訪談能夠進入較深層次的主題,對被訪者所講述內容的真正意義有了更高層次理解。
三、挖掘認同的記憶
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集體記憶是人們立足于現在而對過去的一種累積性建構,具有歷史的連續性,是某一群體認同的前提和群體情感凝聚的紐帶。記憶不是簡單的個人主觀行為,而是不可避免地建立在與他人和集體的關系之中,體現個人與社會結構間的關系。
自辛亥革命爆發開始,北京旗人生活瀕臨絕境,被迫隱藏自己的民族成分。在《胡同里的姑奶奶》一書中選取的十位訪談者中,除了文毓秋老人是從外省逃來北京的之外,只有吳效蘭女士一人報了滿族,漢軍旗人蔣亞男、蔣亞嫻認為自己本來就是漢族人,蒙古八旗后人鄂凌英回歸自己蒙古族人的身份。其余的6名“姑奶奶”,雖然保留了鮮明的滿族特征、旗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記憶,卻都報了漢族。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可以體現出他們對自己滿族身份的認同感在下降。
而通過口述歷史,對京城滿族旗人這一群體生活經歷、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等方面的探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大社會對于這一群體的關注、理解和形成正確認知,從而為該群體明確自己的民族身份,提升認同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小結
口述史是在凝固的史料之外的一種“活的歷史”,使現有的記憶版圖得以充實和完善。但更重要的是口述史以“人的邏輯”關照事件背后的諸多要素。英國歷史學家約翰·托什認為:“口述史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它是不是真實的歷史或作為社會群體政治意圖的表達手段,而在于它證明了人們的歷史意識是如何形成的。”在《胡同里的姑奶奶》中,多位受訪者對村莊村民自焚事件的記憶與男性旗人,或漢人相比,存在諸多差異,正是這些差異給了我們進一步思考和分析的空間:歷史事實的背后人們是怎樣想的,是如何看待他們的過去,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關照和定義自身,尋找集體記憶,增強身份認同。
(作者學校:中國傳媒大學)
【參考文獻】
[1][英]保爾·湯普遜.過去的聲音———口述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2]唐納德·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3]定宜莊等.口述史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陳墨.口述史學研究:多學科視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