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覓 任向紅 杜思燕 魏偉
摘 要:想要促進軍事裝備建設快速發展,就需要以國防科技創新為出發點,同時實現科技創新則應以“優化制度供給”為基礎。文章主要針對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的完善進行分析,結合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作用,從多個方面深入研究與探索,進而加快優化與完善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
關鍵詞:軍事裝備;技術創新;軍民融合
中圖分類號:E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0-0219-02
0 引言
隨著十九大的順利召開,我黨領導人對于國防與軍隊建設格外重視,并不斷促進軍隊裝備強化力度的提升,同時也明確了軍事裝備自主創新方向與目標。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需要以國防科技創新為出發點,確保科技實現創新與發展,進而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具有立足之地[1]。而在實現創新期間,完善科技政策供給極為重要。這就需不斷探索軍事裝備創新知識,創建完善的政策體系,為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提供有力支持與條件。
1 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作用
軍事裝備技術持續創新能力的保持與國家相關科學前沿技術政策密切相關,因此為促進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實踐能力提升,需要以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為出發點。首先,通過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可明確軍事裝備創新目標,將軍事裝備技術創新資源進行有機融合,保證創新目標管理工作實現全面覆蓋[2]。其主要原因就是技術創新政策可促進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科學性與規范性快速提升,并使工作人員的需求與思想出現明顯的改變,進而更加突出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其次,科學運用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可針對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發展期間所有的利益關系進行統一管理,使得軍事裝備技術發展過程中,軍事裝備技術創新個體與群體全面發揮出自身的優勢與作用,并收獲豐厚的經濟效益,為實現軍事裝備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概括起來看,影響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政策制度主要包括:知識產權制度、風險投資制度、稅收減免制度等。
2 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內容
2.1 知識產權政策
2.1.1 軍隊知識產權政策
現目前軍隊知識產權政策處于起步階段,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起步較晚。我國軍事科技人員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非常淡薄,軍隊忽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非常嚴重。由于我國發展知識產權制度時間較短,知識產權制度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不管是在科研院校,基層部隊,還是戰區機關,都沒有樹立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這根弦,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知不準確不到位。以科研院校為例,院校學員導師發表學術論文,有專門的保密審查辦公室對論文內容是否涉密,是否能夠公開發表進行監督監管。但是沒有設立軍隊知識產權保護辦公室,人們往往重視發表的學術論文,出版的科技著作,卻忽視了科研工作中所完成技術成果在知識產權中的保護。因此可以看出,我國軍隊知識產權呈起步階段,與知識軍事的要求不相適應。
2.1.2 地方知識產權政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不斷發展,更多內容被納入到知識產權體系中,知識產權逐漸構成了國家發展總體戰略的組成部分,對實現國家總體目標具有重大意義。知識產權使得產權擁有者的利益最大化,保護并刺激更多科技產品的誕生,知識產權保護則是科技創新的保障手段,但是人們對知識產權保護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地方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出現了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將嚴重影響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進而不利于提高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從而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持續穩定向前推進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制度迫在眉睫。
2.1.3 軍民融合知識產權政策
軍民融合是整個軍事發展領域里頭,引領世界新產業的革命,那么下一代新興產業誰引領,是我們引領,還是美國引領?現在還未可知。如果我們能夠做好軍民融合,可能在下一步的產業里頭,可能我們會彎道超車。但是我們如果做不好軍民融合,仍然還是軍隊系統相對割裂、相對獨立、相對封閉的一個體系的話,那么可能我們要把這個位置讓給美國。軍民融合這是我們黨著眼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向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發出的莊嚴號令,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需要集民族之智、國家之力、軍地之長和企業之能。軍民融合企業既要承擔起國防任務,同時需要面對國防競爭,更加需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習主席多次在重大會議上強調要著眼于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全面融合發展[3]。2017年2月24日,中國軍民融合平臺正式上線,軍民融合平臺主要設有交易市場、智慧商城、運營服務、大數據中心等4大核心板塊,中國軍民融合平臺以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為指導,以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為總目標,致力于探索出一種知識產權運營新模式。
2.2 風險投資政策
2.2.1 國外風險投資政策
風險投資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形成于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發展,風險投資在創新型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風險投資是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引擎,是美國“新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4]。目前,風險投資在全球范圍內發展快速,除美國、西歐以外,風險投資已經遍布拿大、以色列、日本、印度等眾多國家。
2.2.2 國內風險投資政策
我國的風險投資業是在80年代才跚跚起步。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了解到風險投資政策可為實現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結合相關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可知,發達國家中2/3技術企業的快速發展都是以風險資本模式為基礎與出發點。其中由于軍事裝備技術創新對于創新的需求與標準相對較強,這就使得其質量風險、技術風險、進度風險等與其它民用技術創新相比,有著較強的風險性。而英國、美國、法國等對于軍事裝備技術創新進行風險投資都具有極高的重視程度,尤其是2018年至今,雖然各個發達國家終止的技術裝備研發項目相對較多,使得資金浪費問題較為嚴重,但這也有效明確了其在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期間,對于風險投資具有極高的重視性。
3 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完善對策
3.1 完善產權與市場體系
國家創新能力的主要體現就是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水平,而創新能力與國家的創新環境之間有著直接的關聯,其中產權政策與市場政策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發達國家軍事裝備技術創新能力極高的主要原因。以英國與美國為例進行分析,其在剛剛建國時就制定了完善的產權政策,以此為技術創新人員的權益提供良好保障,進而使得技術與科學快速發展。在工業時代早期,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先后制定了相應的反壟斷法與商標法,以此確保市場體系具有較強規范性與有序性,并利用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性,防止壟斷權出現濫用問題,使得企業與個體對于在不阻礙社會穩定發展的同時,對于促進自身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的內容格外重視[5]。在這些基礎政策的作用下,使得發達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強,進而在十九世紀中期就實現了工業化發展,為先進武器裝備的研發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國主要是從計劃經濟體系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體系,想要促進軍事裝備技術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就應提高相關政策制度建設的重視程度。利用市場制度,確保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逐漸變為所有企業,同時也需要創建完善合理的競爭機制與獎懲機制,以此促進科研人員與科研單位創新積極性的快速提升。另外,還需要根據社會現狀針對科研機構進行創新與完善,使得科研資源配置期間,真正展示出市場具有的重要價值與優勢,進而通過市場促進科研機構創新積極性快速提升。
3.2 創新與優化稅收優惠政策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作用下,我國建設高新技術研發稅收減免政策的力度不斷提升,而在1996年就編制了開發費用抵免優惠政策,其中不僅包含了集體企業與國有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期間所有費用的優惠性政策,還具有企業在技術創新期間采購各種關鍵設備、儀器費用的折舊優惠政策,這也使得我國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在客觀因素影響下,其中還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優惠范圍較小,僅限于集體企業與國有企業,而從民營企業角度出發,這一政策則缺少公平性,同時也不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企業在獲得優惠時,技術創新研發資金需要為上年支出資金的10%,這也使得政策缺乏合理性[6]。想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針對所有稅收減免政策進行調整與完善,提高優惠覆蓋內容,保證所有企業都屬于稅收優惠的一部分。還需要完善與優化優惠條件,將相關限制性政策進行消除處理。另外,也應提高折舊范圍與強度,使企業研發實驗期間的設備投資資金屬于稅金扣除范圍,進而保證所有企業都可體會到技術創新優惠政策的好處。
3.3 強化與調整競爭采購機制
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漸深入,想要實現軍事裝備技術創新,就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全面落實軍事裝備競爭性采購機制。我國政府部門也通過《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防科技工業產業政策綱要》等大量規章制度,有效促進了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的研發機構、民營企業與院校等不斷進行軍事裝備技術創新工作。與此同時,軍隊方法也制定并公布了大量具有較規范性與合理性的文件,這也為軍事裝備競爭性采購環境的形成創建了良好條件,并有效促進了軍事裝備技術創新力度的提升[7]。而在客觀因素影響下,符合參與競爭需求的企業相對較少,使得軍事裝備市場仍有著極高的集中性。其中參與軍事裝備生產與研發的條件也較為嚴苛,各種民營企業想要參與有著較大的難度,同時企業裝備需求信息的獲取也缺乏均衡性,經常出現不正當競爭問題。所以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針對軍事裝備基礎創新政策進行創新與完善。
4 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進一步完善我國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就需要以實際情況與需求為基礎,通過強化與調整知識產權政策、風險投資政策、創新與優化稅收優惠政策等方法,為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政策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握文.學習貫徹習主席視察國防科大重要講話研討會召開[EB/OL].(2013-12-07)[2013-12-06].
[2] 陸磊,史春輝,李貴全.淺談軍事技術創新在軍事變革中的作用[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7(16):178.
[3] 李譚.軍民融合企業知識產權開發過程及動力研究[J].管理工程師,2017(10):16-22.
[4] 徐曉紅.空間視角下國外風險投資的研究進展及啟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16(02):34-39.
[5] 劉戟鋒,石海明,蓋立閣.中國軍事技術哲學研究60年:回顧與展望[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26(03):55-59.
[6] 王榮輝.關于軍事技術創新主體的思考[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16(01):97-100.
[7] 高嘉社,李建軍.淺議軍事創新的政策支持[J].國防科技,2015(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