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是傳統媒體的天下,在制作經驗與技術方面、設備設施、制作團隊、記者團隊等資源方面都是占有絕對優勢的。同時傳統媒體的公信度高。新媒體資源豐富,具有互動性,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加快速反應的特點,同時,新媒體能夠針對用戶的自身興趣愛好隨時隨地為用戶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從誕生就受到用戶的喜歡。同時,我們發現傳統媒體的不足在于沒有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而新媒體的不足在于其發源于缺乏監管的互聯網,在百花齊放的背后難免良莠不齊,缺乏公信力。若能將二者進行有機的深入融合,則可以使二者揚長避短、共同發展進步。
關鍵詞:新媒體 ?傳統媒體 ?融合發展 ?思路
中圖分類號:G2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c)-0245-02
1 ?概念界定
1.1 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是相對于新興媒體而言的,是過去數百年中向大眾傳播信息的主流方式,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傳統媒體起源于報紙,后來發展到期刊,隨著無線電技術發展,廣播成為主流媒體,20世紀中葉電視技術崛起,迅速成為主流媒體,并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長河中占據主流媒體之位。除了這些,還有些用于廣告宣傳的燈箱、路牌等媒體形式。傳統媒體通常形式較為單一,并且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報紙、期刊的發行有其固定周期,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入也有固定的時間計劃,燈箱、路牌也有固定的投放位置。
1.2 新媒體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基于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的網絡平臺,將聲音、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影視等多種媒體相互融合,通過互聯網絡向大眾傳播,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隨時向網絡終端用戶傳遞信息。新媒體也被稱為數字化新媒體技術,它可以利用有線網絡技術、無線網絡技術、衛星通信、手機終端、電腦終端等,為用戶提供形式多樣的信息與服務。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有很多,其中交互性是較有代表的區別之一。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向信息流傳遞,實現了信息交互的功能。
2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劣勢分析
2.1 傳統媒體的優、劣勢分析
傳統媒體擁有較大受眾用戶,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是傳統媒體的天下,因此,它們擁有大量用戶基礎。同時,在制作經驗與技術方面,傳統媒體也占有較大優勢,具有較好的技術手段與設備設施,以及優秀出色的制作團隊。在環境資源方面都是占有絕對優勢的。傳統媒體的主要工作人員,如記者,擁有記者特權,可以進行采訪等普通人不具備的資格,使得在資源獲取方面更具有優勢。同時傳統媒體的可信度高,人們對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的信賴已經根深蒂固了。
傳統媒體雖然具有以上優勢,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相對于新媒體技術來說,顯得力不從心。新媒體反應速度快,注重時效性,而傳統媒體在時效性方面相對滯后。觀眾也不愿意聽過期的新聞或者已經了解過的新聞。同時傳統媒體缺乏互動性,受眾不能夠參與到其中,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缺乏信息反饋的良好平臺。
2.2 新媒體的優、劣勢分析
新媒體的優勢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其信息的時效性,比傳統媒體更加快速反應的特點,讓新媒體倍受用戶的喜愛。同時,新媒體能夠針對用戶的自身興趣愛好為用戶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新媒體的另一優勢是其互動性強,受眾能夠參與其中,參與評論,進行思想交流。另外,新媒體資源豐富,用戶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新受服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新媒體雖然具有以上諸多優勢,但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也還是存在一些劣勢。首先就是可信度問題,長期以來,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辯,所以人們一說:“某某信息,網上傳……”,大家都會對其真實性表示質疑。另外,基于網絡的新媒體信息,缺乏有力的監管,會滋生謠言、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產生與傳播。
3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深入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傳統媒體的不足在于沒有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而新媒體的不足在于發源于缺乏監管的互聯網,在百花齊放的背后難免良莠不齊,缺乏公信力。若能將二者進行有機的深入融合,則可以使二者揚長避短、共同發展進步。
4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深入融合發展策略
4.1 傳統媒體積極融合新媒體技術,在創新中求發展
傳統媒體在發展中絕對不能故步自封,一味地排斥新媒體技術。新時期,一定從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行業發展的新方向。要與時俱進,積極思考未來媒體發展方向,將能夠促進媒體發展的新手段、新技術積極融入到傳統媒體當中,實現在表現形式上深入融合過程中,保持其公信力不變的目標。在姜柯宇研究的《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創新與變革——以人民日報為例》一文中就提及到我國著名刊紙《人民日報》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探索與成就。
以人民日報為例,原本是以每天發行的報紙展現在群眾面前進行信息的單向傳輸。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當中,人民日報在用戶、傳播和服務3個方面實現了覆蓋多方位、傳播全天候、服務多領域的目標。人民日報法人微博聚集用戶8600多萬, 被稱為“中國第一媒體微博”;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展迅速, 在社會上具有強大的影響力。2014年6月12日, 人民日報客戶端也全網上線。
當前,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力求改變,人民日報的探索比較成功,開設了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利用紙媒公信力、權威性,挖掘長期積累的粉絲群體,通過分享、互動擴大傳播的覆蓋范圍。
人民日報微信設置有導航欄,分為三大板塊:新聞、FM、夜讀,用戶可選擇任意板塊來獲取信息。其中“新聞”一欄跳轉的是“人民日報”的小程序,網友可以點開直接瀏覽當日新聞, 還可以評論、點贊、收藏以及一鍵分享給好友。
“FM”板塊是新開發的“人民日報FM”小程序的入口, 用戶初次使用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標簽,此后就會接收到自己傾向內容的人工播報。在以往“用眼看”的閱讀方式下, 還可以“用耳聽”,極大地豐富了用戶的體驗感。
夜讀是人民日報微信的主打欄目,不再是以往的新聞初級內容,而是經過精心篩選和二次開發的知識內容、好文推薦。獲取內容的方式也變成了“聽文”,文章時常多控制在10min之內,一般在每晚10點左右更新。
甚至為了能夠更貼近大眾需求,作為國家權威報紙,人民日報在新媒體平臺上也采用了更易被接受的輕松愉快的語氣。
4.2 加大對新媒體的有效監管,使其成為傳統媒體的有力補充
新媒體之所以發展迅速,是因為其符合時代發展、適合大眾需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可以說新媒體是一個不斷創新的平臺,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可以成為主播,人人都在參與信息傳播,人人都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具有發言權。然而,其弊端也因此產生,新媒體在發展中很多問題都是全新的、開拓性的,是過去立法與監管的盲點。因此在發展中還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監管,使其在法律法規框架內健康、文明發展,并成為傳統媒體的有力補充。
參考文獻
[1] 姜柯宇.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創新與變革——以人民日報為例[J].中國報業,2019(7):76-77.
[2] 胡小英.淺談基于全媒體時代的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8(36):78.
[3] 馬全.全媒重構格局中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路徑[J].科技傳播,2018(2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