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珂
關鍵詞民法價值 判斷 實體性論證
民法問題一直是民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作為治理社會的工具,通過協調社會當中一些特殊的沖突問題,設置對應的協調規則,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的目的。在民法學當中“特定的利益沖突”是民事主體與民事主體之間產生的沖突問題。其次,是民事主體在利益上產生的沖突。民法價值判斷問題作為一種私法的核心,雖然并不具備承擔社會各方利益的目的與責任,但是仍然需要發揮保護國家利益的義務。應當盡最大可能地避免因為民事主體利益的損害而影響國家各方面的利益問題。因此,民法需要制定實體性的論證規則來規避這種利益沖突問題。民法需要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對一些沖突的利益做出適當性質的取舍,或者是通過利益的安排對先后的位置進行排列。這個過程就是民法價值判斷問題實體性論證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而且在民法界大部分民法學者密切關注的問題都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價值取向單一的社會環境之中,在分析價值判斷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在主觀上達成共識。但是在價值取向多元的社會環境之中,因為每一個人的經歷不同,因此,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因此,對于事物的價值判斷問題一直是一個難以調解的問題。
在價值多元的社會當中,面對無窮的追問,民法價值判斷實體性的論證無法避免地實現無窮地遞歸,無法從根本上確定可以討論的話題。此外是相互支持的論點之間的相互論證,在一個主觀選擇的點上停止討論。比如通過宗教問題或者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來結束關于民法價值判斷的論證。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許多哲學家們直接否定了民法價值判斷問題可以成為理性討論的焦點話題。他們認為表示民法價值判斷的相關句子并未直觀地陳述問題,而只是簡單地某一種情感問題。但是,問題還體現在多個角度,在使用規則治理社會中民法占據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使命,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相關的民法學者必須在有效論證的基礎上,才能回答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為民事立法以及民事私法等提供參考。但是僅僅依靠民法學者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換句話說,使用民法作為手段協調各種類型的利益關系,與特定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生活有很大的關系,只有在特定的價值取向的影響之下才能對各方的利益關系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雖然民法價值判斷的問題涉及民法語言表述問題,但是并不是所有都可以使用“應當”來對民法問題進行提問。解釋選擇性質的民法問題,其用意在于使用民法語言將一些表示價值判斷的附屬原因闡述出來,使得現實生活的世界逐漸向民法世界進行轉化,從而為當代民法文化的發展提供基礎。
于是,許多學者紛紛提出可以探討民法價值判斷問題的方法,希望通過討論人員遵循一些特定的實體論證規則與方式,可以得出最正確的結果。也就是通過法律論證的方式借助程序性的技術為民法價值判斷提供理性判斷和思考的基礎。從阿列克西的觀點來看,其法律論證的理論主要以規范性的命題為主,并通過理性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論證,討論的結果被稱為理性的結論。這一論證思路同樣可以適用于民法價值判斷實體性的論證規則當中。事實上,民法學者探討的關于價值判斷的一些判斷問題,總是發生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下。而且民法學者總是可以在法治環境之下達成共識。如果從解釋理論的角度出發,討論民法價值判斷實體論證的相關問題,必須以當前已經存在的實定法作為整體背景,同時,討論人員還必須尊重立法人員的價值取向。尤其是針對一些法律規范問題的討論,至少需要在法律范圍之內達成關于民法價值判斷的價值認同理念。
(一)在缺少充分證據的前提下,堅持強式意義的平等
實踐證明,第一項民法價值判斷實體論證規則與民法基本原則當中的平等理念有著緊密的關聯。其實,平等的原則就是在法律范圍之內地位上的平等,是民事當事人在參與民事活動當中的平等。總而言之,平等的理念集中彰顯了我國民事法律關系的主要特點,是當前民事法律關系與其他法律關系相互區分的主要特征。而在民事法的基本準則當中,民法的基礎準則同樣是平等的原則,這是私法自治的前提。如果離開民事主體平等原則的限定,民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源泉與動力,那么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則也就無從談及。除此之外,民事立法的準則還體現在平等原則之上,是立法人員和裁判人員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民事雙方主體。這是建立在正義分配的原則上面。因為,“正義”的核心就是公平與公正,是政治立法人員通過法律這一“天平”,通過論證一個事實,將法律范圍之內的承受者看作一個法律主體來平等對待。從而在充分保護法律承受者人格完整的前提上對他們平等對待。在上文中的論述可以看出,民法是一種可以組織社會的載體與工具,通過協調各方利益關系設置相應的規則,達到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而在分配利益的時候,民法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其可以劃分為強式意義以及弱式意義。在強式意義上,其使得每一個參與利益分配的人員必須獲得平等的利益份額,因此,盡量將人群中的一些群體進行分類。而弱式意義上的平等,是按照一些標準分配人類群體,只有在同一個范疇之類才可以實現平等。換言之,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就是常說的平等對待,對于不同的情況應當平等對待,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
從當代民法與近代民法的區別來看,現代民法注重強式意義,兼顧弱式意義。自從19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近代民法基礎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一些社會群體出現了分化。比如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分化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對立等。面對這種兩級分化,民事主體受到了質疑與挑戰,如果只注重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忽視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就無法在特定的范圍當中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我國當前實施的人格平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同時兼顧強式意義以及弱式意義,比如我國已經出臺并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勞動法》等,注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因此,我們可以說,民法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必須始終保持強式意義上的平等,一旦離開民事主體限制的嘉定,喪失民法私法的原則,民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那么以文法的方式調整民法,來調整社會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在此基礎上,弱式意義平等對待只有在民法還未失去調控作用的時候,應當始終堅持弱式意義上的對待。主張弱式意義與強式意義的平衡,避免主張不會被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