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軍
關鍵詞青少年 吸毒 抗逆力 保護因素
青少年期是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期,在面對來至不同方面的壓力和誘惑中,容易因為處理不當,而形成危害自身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吸毒就是其中的一種。以往對青少年吸毒問題的研究側重探討不良生活環境對青少年吸毒的負面影響,少有學者從抗逆力保護因素的角度關注在吸毒環境中成長卻不受毒品影響的青少年為什么能健康成長,甚至發展出相應的成長優勢。
人們普遍將抗逆力定義為對環境中風險因素的抵抗,或者是對壓力和逆境的克服,以及即使面對風險還有一個相對好的結果。這一好的結果的獲得是由于個體所擁有或形成的保護因素與危險因素在互動中所取得的制衡。本研究以個案訪談的方式,對與吸毒青少年處于相似成長環境的適應良好的青少年進行研究,嘗試揭示涉毒高危情境中能保護青少年不受毒品侵害的個體、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種保護因素。
采用“目的性抽樣”的方式選取研究對象,即選取的訪談對象在其中學階段的親朋好友或左鄰右舍的同齡人中有吸毒行為者,而該青少年自身并未受到吸毒的不良影響且出現了適應良好的結果。根據該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取某本科院校在校本科生15名,其中男生14名,女生1名,訪談對象的年齡為19~22歲。根據研究目的,筆者預先與訪談對象進行初步接觸,征得訪談對象的同意,并讓受訪者對所訪談的問題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正式訪談時采用回顧性訪談,以受訪者青少年期的生活經歷、學習狀況、情感支持、主觀感受等作為主要的分析資料。訪談對象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一)內在保護因素分析
內在保護因素是使個體產生良好適應的內部因素,能讓處于危機中的青少年理性對待問題,發揮自身潛能,應對各種危險情境和挑戰。
1.正確的是非觀。是非觀是人們關于正確與錯誤的基本的看法和觀點,根據中國一貫的傳統,是非觀主要表現為道德問題(善惡問題)而非知識問題(真假問題)。。青少年的是非觀會以青少年自身當時所擁有的知識和所經歷的生活經驗對事件進行思考與判斷,形成對錯取舍。
Case8:不理解(厭惡的表情)她為什么會對K粉上癮。
Case9:在初高中階段出現的同學違紀行為是一種幼稚的表現,因為自律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都管不好自己的話,那出社會后一定會出事情的。
Case10:當時看到他們吸毒覺得很沒意思(鄙視),不想看他們,覺得他們很恐怖,很可怕,不愿接觸他們。
2.理性解決問題。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許多來自不同方面的困境和矛盾,理性解決問題,能避免正面沖突,化解成長中的風險,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增加面對生命中各種困難和挑戰的信心。
Case2.因為我知道我母親是一個易怒的人,我也懂得她是過了氣頭就沒事的人,因此,在她氣頭上的時候,我都會在一旁安靜地聽她訓導,等她訓導完,氣消了后,再慢慢和她溝通。因為她在氣頭上是不好溝通的。
Case4:對課堂上的違紀行為很反感,看不順眼,有時會和同學一起去制止,實在制止不了就會找老師來幫忙。
理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青少年合理看待問題,尋找合適的問題解決途徑有關。
Case3:從小我就知道自己不夠優秀,所以我會和自己處于同一水平的人比較,如果有一方面比他好,就會覺得自己成功了,信心也有了。我覺得自己的成績總能從剛入校時的排名靠后到最后能趕到中上水平,和這個是有關的。
Case7:中學階段,我們班上有時會有同學與老師發生沖突,我想他們原本可能想向老師傾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采用的方法不對,結果卻造成了他們之間的沖突。
3.樂觀的心態。樂觀是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是個人對未來事件的積極期望,表現為一種積極的解釋風格和應對方式。訪談中我們發現,青少年的樂觀不僅表現為積極的樂觀特質,即青少年個體秉持積極的應對方式,樂觀地解讀不利事件因素,并對其賦予一定積極的意義,如:
Case1:誰也不想有那么多挫折,但是既然遇見了也沒辦法,你就當是積累人生經歷。像高三時招飛,因為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原因沒能去成,當時心里有些難受,但是宿舍有個同學成功了,想想自己以后會有個做機長的舍友也很不錯,自己也就沒那么難受了。
Case7:生活中的挫折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看我們怎么去對待它。
同時,青少年的樂觀心態也會表現為回避、幻想、忍耐等消極應對方式。在本訪談中,訪談對象采用容忍、回避等應對方式,對那些超出自身能力范圍內的事情進行主動舍棄。如:
Case2:我這個人遇見事情基本上睡一覺就過去了。
Case11:我這個人遇事比較看的開,過幾天就會自己好起來的。
4.積極的歸因。歸因是指個體所認為的導致逆境的原因以及愿意承擔責任、改善后果的情況。對事件進行積極歸因的人,能在不利的條件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影響作用于自己身上的事件,并會在社會交往、學業等方面表現積極。
Case6:我平時考試成績基本上是全班前三名,是因為我比其他同學勤奮,別人還沒上教室時,我已經上去(學習)了。
Case11:我不認可那些與老師發生沖突的同學,有什么問題可以私底下說,不應該直接頂撞老師,畢竟他們(老師)也是為我們好。
5.主動尋求幫助。積極的求助態度及求助意愿可有效降低青少年不良心理狀態的產生,有助于良好心理健康狀態的發展與維持。本研究中青少年在面對困難時會通過多種渠道尋求幫助,父母、教師和親密的朋友是其比較傾向的求助對象。在向教師求助時,他們更傾向于向自己擅長科目的教師求助,如:
Case8:遇到困難,偶爾會向父母求助,一般喜歡和班主任以外的老師交流,比如英語、物理老師,因為我這兩門科目學的比較好。
Case15:對于自己個人難以解決的事情,我會主動尋找比我懂、比我優秀的人的幫助。
青少年在向外界求助的過程中會由于敏感、個體間的溝通障礙甚至擔心情感和關系親密度被披露而阻礙青少年向外界表達自己求助的需求,但他們仍然能通過其他方式實現求助的目的,解決其遇到的困擾和障礙。
Case5:學習上遇到不會的,一般不會求助其他同學,但會偷偷地看別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模仿人家。(問:為什么會這樣呢?答:我平時玩游戲比別人厲害,所以遇到困難時不會向其他人求助。)
6.對潛在危險的規避。對潛在危險的規避是青少年認識到潛在危險后的一種主動“退讓”,是通過后天培養起來的一種以認知能力為基礎的思辨能力,青少年這種能力的發展既來源于知識、也有來源于經驗以及社會良俗對人、事的評價。
Case2:上學期間,基本不會與那些有不良行為的人接觸,不想去招惹他們。(主要是出于自我保護的原因)
Case6:看見他們吸食(K粉)的時候感覺很舒服,曾經也想去嘗試一下,但之前老師講過這是毒品,再加上見他們吸食后在那里搖呀、跳呀,我不喜歡這種狀態,就沒有去嘗試了,也不去想這個(吸毒)了。
Case13:有次周末和幾個同學一起去KTV唱歌,期間有同學拿出K粉來玩,還叫我去試一下,因為我家鄉那邊毒品比較泛濫,我知道毒品的危害,我覺得沒必要去嘗試。
(二)外在保護因素
外在保護因素是指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社區或同伴)所擁有能促進個體戰勝逆境、適應環境的因素。
1.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家庭成員對青少年的引導、支持和持續性關注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和延緩了青少年被毒品侵害的可能。
父母給青少年樹立規則和教育引導是家庭提供給青少年常見的保護措施。
Case4:父母平時會給我立規矩,比如生活費的問題,我向他們要生活費的時候,他們都會給我,但不能超過他們的規定。
Case13:父母會和我說生活中的不良社會現象,并提醒我不要學他們(不良現象)。
父母對青少年本人和其所結交朋友的持續關注體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依附關系。
Case1:父母會主動了解我的學習和生活,對我所交的朋友會特別要求,不能去接觸那些品行不好的同學,多與那些學習成績和品行好的同學交流。如果有朋友來我家,他們會主動和我朋友聊天,了解他們的情況。
Case7:外出時會主動告知父母去向,途中父母也會和我聯系,特別是晚上外出時,父母會督促我早些回家。記得有一次玩到夜里兩點多才回家,回家后發現父母還沒休息,一直在等我。
家庭支持還表現為當青少年與其父母的關系陷入困境時,家庭其他成員主動介入,化解青少年與其父母的矛盾,不讓外界危險因素有可乘之機。
Case9:叛逆期的時候和父親有過一次劇烈的爭吵,差不多是不可調和的那種,后來是伯父伯母來開導我,讓我理解了父親的難處。
當青少年與家庭建立強有力的情感關聯時,青少年對家庭的依附感和歸屬感能降低外界不良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2.學校支持。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嚴格的學校管理、教師的持續關注以及同學間的團結友愛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保護角色。
學校嚴格的管理為青少年的成長樹立了規范,也減少了青少年直接暴露在缺乏成人引導的社會環境中的幾率。
Case10:初中的時候學校管理嚴格,周六、周日如果你不回家,老師是不會讓你離開學校的,即使你有假條也不會給你出去的。
Case13:初中時我們帶到學校的手機都要交給班主任,周末才有機會拿出了看看。
Case14:因為學校是半封閉式的,只有在周末才能外出,因此平時在學校的時間相對多些。
教師對在校期間青少年的積極關注和鼓勵,能激發青少年個體對自身及他人的正向感知,使其對自己抱有更大的期望。
Case1:初中班主任和高中班主任對我都很好,會緊緊盯著我的成績,學習下降時會主動找我了解情況。
Case15:初二時換了一個班主任,他(她)對我很好,當時我成績很差,新班主任經常鼓勵我,關心我,我覺得不能辜負他(她)的期望,后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考上了高中。
而校園內同伴的榜樣示范作用能激發青少年向善的欲望,友善的同伴關系能為困難中的青少年提供克服困難的信心。
Case1:當時我們班上有個同學引體向上能做50多個,大家覺得他很了不起,大家都跟著去練引體向上,我最多的時候能做到40多個。
Case7:我平時與同學們的關系比較好,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給我提供幫助。
3.社會的支持。在本研究中,并未見青少年提及直接的社會支持。這可能與參與研究的青少年在其成長過程中與社會的直接接觸不多,對身邊存在的常態性社會支持缺乏深刻的感知,雖然他們多是以見習生和旁觀者的姿態觀察和理解身邊的社會事件,但我們也發現毒品對其所生活社區和親朋好友的傷害,極大地引發了他們對毒品的情感排斥,不自覺中起到了對青少年的保護作用。
Case13:有次周末和幾個同學一起去KTV唱歌,期間有同學拿出K粉來玩,還叫我去試一下,因為我家鄉那邊毒品比較泛濫,我知道毒品的危害,我覺得沒必要去嘗試。
Case15:我有個親戚吸毒,但是我們一直都不知道他吸毒的事情,直到有一次他在我家吃飯時,毒癮犯了,我們七八個人才把他控制住,從那時起,我對吸毒是很抵觸的。
青少年期是人生發展中相對特殊的時期:初一、高一階段由于面臨生活、學習環境的轉折和重新適應,容易使青少年產生焦慮、不安的混亂狀態,再加上親子沖突及厭學行為在青少年期的高發,使青少年不得不面對這些壓力和困難,如果他們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又缺乏有效的處理方法,就容易通過非法藥物或其他非法行為來逃避或降低壓力和困境帶來的緊張、焦慮和壓抑的情緒。而青少年越早濫用成癮物質,就越容易導致成癮行為,戒除也會越困難。因此,當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誘發吸毒的風險因素現實存在時,強化青少年抵御吸毒的保護因素,可以平衡、緩沖、補償風險因素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一)培養青少年內在保護因素
1.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吸毒是越軌行為,是與主流社會是非觀格格不入的行為。青少年缺乏正確的是非觀以及對身邊吸毒行為的高容忍都會引發青少年發生吸毒行為。因此對青少年進行積極引導,首先要以構建青少年的敬畏之心為基礎,強調人不能將個人的欲望當成人生的唯一目的,更不能為實現個人欲望而踐踏法律法規和社會良俗。其次要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是非觀教育,青少年的是非觀是通過后天教育確立并發展起來的,在針對青少年開展的是非觀教育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式的宣傳中,而應以青少年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喚醒青少年內心的“善”,并通過青少年自身的努力實現對“善”的堅守。
2.提升青少年獲取資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青少年都具有良性發展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自身內在保護因素的主導,另一方面也由于外在保護因素的激發,即青少年獲得的良好外在保護因素能激發青少年自身良性發展的潛能。因此,積極尋求并有效獲取外在保護資源,實現外在保護因素轉變為可利用的外在支持,需要青少年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和主流群體,以期獲得可接近和可利用的外在保護資源,通過提升青少年對外在保護資源的選擇能力和優化能力,獲得對自身成長有價值的幫助,減輕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無助及由此衍生的青少年對成癮物質的濫用與依賴。
(二)激活青少年外在保護因素
1.提供緊密依附的家庭關系。青少年與家庭的依附是指他們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心理和情感的聯系。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藥物濫用行為與家庭依附關系存在高度的負相關,父母越關注青少年的成長,親子關系越好,青少年出現藥物濫用之類的越軌行為的概率就越低。因此,家庭應為青少年提供情緒支持、價值指引和合理約束等以強化青少年對家庭的依附。即使當父母無法為青少年提供此類依附支持時,家庭其他成員也應主動彌補這項功能,在青少年內心傳遞家庭成員之間共享的信念系統,共同對抗不期而遇的危機事件。
2.構建包容性的校園環境。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教育環境與校園氛圍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以知識傳遞為導向而忽視對青少年其他素質評價的教育氛圍不僅影響著青少年對自身的合理感知,也扼殺了青少年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因此,必須重新審視學校對在校青少年的評價標準,改變原有唯知識傳遞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校園環境,全面、客觀地評價青少年,杜絕標簽性評價,增加青少年在班級中的認同感和接納感,促進青少年在班級中和諧發展,避免青少年在缺乏成人監督和引導的情況下過早進入社會,降低被成癮物質影響的幾率。
3.主動提供社會保護資源。青少年時期是成癮物質起始和維持的重要時期,青少年越早開始使用成癮物質,就越容易導致上癮行為,然而,青少年時期所須面對的各種激蕩內心的掙扎和截然不同的人生挑戰,在缺乏外界有效支持和引導下,極易被不良環境因素裹挾而引發越軌行為,嘗試性地使用毒品就是青少年常見的越軌行為。因此,積極為青少年提供毒品及相關知識教育就成了青少年抵制毒品誘惑的首要保護因素,青少年通過教育適時獲得毒品相關知識、拒毒技能及禁毒智慧,提升青少年抵御毒品誘惑的能力;其次,教育部門要聯合醫療衛生部門針對青少年開展非懲戒性的隨機毒品檢測工作,及早發現濫用毒品的青少年,聯合家庭、學校與社會組織及時介入,阻止青少年由嘗試性毒品使用發展為成癮性毒品使用;最后,教育部門可聯合共青團及相關組織在社區免費為青少年提供興趣培養和基本生活技能培養,特別是在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和高中升大學的假期對青少年開展適應性訓練和基本技能培訓,減輕青少年進入新環境后的無助感,增強應對新生活的能力。
當然,青少年吸毒抗逆力的內、外保護因素并不是孤立地發揮作用,而是各種內在保護因素和外在保護因素共同作用并產生疊加效果,才能抵御毒品對青少年的誘惑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