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彰
關鍵詞公安民警 武器槍支 法律規定
公安民警如何使用槍支是社會公眾非常關注的問題,主要就是因為警察開槍很容易造成當事人的死亡,對人們的生命安全產生影響。所以警察一旦使用槍支出現人員的傷亡,很容易出現法律問題,隨著事件的不斷發酵,警方會處于被動的狀態。于是相關法律相繼出臺,對槍支使用進行了規范。因此,公安民警在使用強制時如何進行操控才能減少影響,保護公眾的安全成為公安民警思考問題的重點。
在某省的案例中,民警與前往附近辦事的民眾發生沖突,在沖突之中該民警使用隨身攜帶的手槍導致民眾死亡。事后該民警因為故意殺人罪承擔了相關法律責任。由于該案件比較特殊,涉及人員屬于依法配槍的民警,同時并不是在執行任務期間正常使用槍支,所以該案件同樣引起了人們的深思,人們對經常使用槍支是否合法產生了懷疑,警察應該為其行為承擔怎樣的責任。在該案件中該民警的做法存在問題,不具備任何的爭議,但是在單位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的言論卻引起了相關探討。我們大家都知道,警察的行為可以分為職務行為和非職務行為。
如果警察非法佩戴了槍支,將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呢?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中規定,人民警察如果在法律不允許的范圍內使用槍支,并沒有行為的區別。也就是說,只要警察沒有按照法律規定正確使用槍支,不論屬于哪種行為,國家都需要對此進行針對性的賠償。2015年5月公安部實施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佩帶使用槍支規范》第二十八條中明確規定,人民警察如果在法律不允許的范圍內使用槍支,所屬公安機關需要對其發生的問題進行調查,停止其工作,如果構成犯罪,需要將其交由司法機關進行處理,并追究其刑事方面的責任。
(一)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的合法性問題
合法性原則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礎。合法性原則具體來說就是,行政權的存在和使用必須以法律規定為基礎,解決好與法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和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需要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執行;如果行政機關中的工作人員沒有按照法律規定完成工作,超越職權,將會受到法律的追究。普遍認為,法律中保留的內容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法律保留具有多種含義,在憲法中法律保留屬于所有需要法律規定的事項,不能按照其他法規隨意下定論,在行政法規中,只有得到法律的允許,行政機關才有對事項進行處理的權利。我國立法對法律治理的精神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我們都知道,警察在執行公務中使用槍支,是非常關鍵的問題,而警察在使用槍支時,主要就是以《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中的規定為參考依據,其屬于行政方面的法規。對于可能對公民產生影響的行為,如果只是以行政法規進行約束,法律效力相對比較弱,與法律保留的基本要求之間存在差距,沒有充分展現《立法》的精神。
相關學者認為,警察在執行公務期間使用槍支,關系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相關立法機關需要對人民群眾使用槍支的原則和標準等進行明確,使法律可以對警察使用槍支的行為進行保護,避免濫用行為的產生。在對使用槍支進行控制的情況下,維護社會環境的穩定性,保持警察的良好形象。
(二)人民警察使用槍支若干具體問題的法律分析
案例一:在2002年的時候某地方的一個分局禁毒大隊在高速公路上封路查緝毒品。早上的時候駕駛員李某駕駛自己的車經過檢查的地方,李某不聽警察檢查的命令,強行用自己的車向攔截自己的警察和欄桿撞去,攔截警察鳴槍示警無效后,警察朝駕駛員李某的位置上開了兩槍,其中有一槍擊中了李某的胸部,隨即把李某送到了醫院,搶救無效。在事情結束了之后查到李某沒有犯罪的行為,只是開“黑車”。
案例二:在2005年的時候某地方的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巡邏的時候發現在巡邏的路邊有一個人正在為車輛換車牌。派出所民警上前詢問,要求這個人出示自己的機動車行駛證。這個人假借回車里面拿證的理由上車之后把車開走,并在開車的時候撞傷了一名警務人員,旁邊另外一名警務人員看到之后向天上鳴警,開車男子并沒有停止自己的車,警務人員隨即開槍,打向開車者,經搶救之后無效。事后調查發現:這名男子就是一名普通的醫生,因為自己喝酒了擔心警察查酒駕,就給車換上了之前廢棄的車牌號。
這兩個案例都是先因為駕駛機動車的人出現逃跑的現象或者是故意沖欄桿的現象,警察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做出了開槍決定,兩個死者的家屬對民警開槍提出了非常大的質疑,上級公安機關和城區為了保護民警,最后通過溝通以向死者家屬賠款的方式了結此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里面提到:如果有暴力方法阻礙或者是抗拒警察行為的或者襲擊警察行為的、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如果在警告之后無效的就可以使用武器。根據條款的內容,這兩個案例民警可以使用武器解決,但是因為司法機關經常會被一些現實的壓力左右,這樣就會讓法律形同虛設,沒有真正起到保護民警的作用。
1.開槍的判斷標準
警察在使用槍支時,如果從語言上向犯罪嫌疑人進行警告,但是并沒有對犯罪嫌疑人產生影響時,可以使用槍支。如何進行判斷,并沒有統一的界線。如何判定警察所處的環境需要使用槍支,并沒有專門的規定,需要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警察在開槍之前需要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有所了解,并預測犯罪嫌疑人的進一步動作,如果與該條例中的情形相符合,就可以對于是否需要開槍進行決定。
如果“判明”概念不明確,很難對警察的行為提供參考。在警察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需要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明確,判斷是否需要開槍制止當事人的行為,才是最合理的,但是在判斷的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困難,另外,如果事件比較緊急,沒有其他辦法的前提下就可以開槍,但是其存在很多的危險性。實踐中由于警察需要對情形進行判斷,使得警察在使用槍支時不確定性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警察使用槍支的危險性,對于是否需要開槍將會難以選擇。
2.警察可以開槍的情形
人民警察在執行任務期間,如果出現危險,人們的安全和財產受到威脅時,需要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和危險情況進行判斷,及時采取持槍戒備,必要時可以鳴槍進行警告,對暴力事件的進一步發酵進行預防,對暴力犯罪行為進行制止,盡量避免人員的傷亡和財產方面的損失。對槍口的方向進行調整,避免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需要保持其在安全的方向。當人民警察發現犯罪嫌疑人出現暴力行為時,需要使用槍支進行警示,并及時表明自己的身份,說明其如果不停止犯罪行為,將會產生的后果。命令犯罪嫌疑人馬上放下武器,如果犯罪嫌疑人不聽從口頭警告,可以進行更加嚴厲的警告,如果犯罪嫌疑人不服從命令,可以以槍聲進行威懾,使犯罪嫌疑人可以感覺到恐懼,進而停止犯罪行為。如果沒有警告的時間或者警告之后行為更加惡劣的,可以直接使用槍支。綜合進行分析,警察在使用槍支之前,警告是必須實施的行為,不警告只是比較少數的情況。只有在情況非常緊急時,警告沒有發揮任何的作用時,警察開槍才屬于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如果犯罪嫌疑人作案,存在危險性的行為,導致火車等公共交通設施出現癱瘓,車上旅客安全受到影響時,都可以采取強制措施,經口頭警告沒有任何作用的情況下,都可以選擇開槍,制服罪犯。
3.警察開槍后的報告與調查制度
人民警察在使用槍支后,需要向槍支所屬部門進行報告,并在二十四小時之內,遞交具體事宜的書面報告。在報告中應該將使用槍支的地點和時間準確進行記錄,并對使用槍支的情形進行闡述,以及槍支在使用時的警告措施和使用槍支的原因等情況進行細致的說明,對槍支使用后的剩余子彈數量進行確定,對使用過的槍支進行正確的處理。
第十九條中明確規定槍支所屬部門當接到槍支的口頭報告后,需要馬上向公安機關進行匯報。將調查內容并形成卷宗。公安機關與其他部門聯合建立調查處理機制,對槍支的使用是否合理進行分析和調查。如果槍支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人員的傷亡,需要將現場進行隔離和封鎖,不能再有非警察人員進入現場,保持現場的原狀,避免其他人員對現場造成破壞,及時通知醫療機構對受傷人員進行搶救,并對傷員身份進行確定,及時去家屬取得聯系,對現場進行全方位的調查,收集證據和相關信息,與事發地縣級人民檢察院取得聯系,組織做好善后。
警察在使用槍支時,需要具備正當的理由,確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會對其他人員造成威脅,而該威脅又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時,警察才可以使用槍支,緊迫性原則對需要開槍的多種情形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使其可以準確判斷哪種行為比較危險,什么樣的行為比較緊急。在這一原則中對現行法律中的立法精神進行了詮釋,與實際生活非常符合,操作性極強。人民警察在使用槍支時,需要以減少人員傷亡,保護財產安全為主要的原則,對暴力行為進行制止。人民警察在使用槍支時,需要以國家法律規定為基礎,合理使用槍支,如果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造成人員傷亡,并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對暴力行為進行處理、參與抓捕、押送等情況時必須佩戴槍支,警察不能對犯罪嫌疑人隨意進行猜測,而是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結合實際情況,準確進行判斷,才會明確犯罪嫌疑人將會產生嚴重的威脅。
完善的法律可以對人民警察的槍支使用進行保護。但是從法律理論進行分析后發現,由于立法技術還需要創新,法律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因此,需要對法律正確進行解讀,才能為警察的行為提供準確的依據。抽象性是法律制定的鮮明特點,在對法律進行實施時,需要以規定為基礎,對行為進行規范,無論是遵守法律還是執行法律,都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對抽象的規定進行正確的闡述,才能在具體的案件中進行使用。由于不同人的主觀意識有所差異,所以對法律的理解也有所差異。因此,需要相關機關對法律進行統一的說明,才能使法律實施更加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