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奎
【摘 要】 加強國企資產負債約束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以2007—2017年我國滬深A股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內部控制質量對國企去杠桿的影響,以及國家審計監督對二者關系的調節效應。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有利于促進國企去杠桿,而內部控制缺陷不利于國企去杠桿;國家審計監督不僅有利于促進國企去杠桿,而且能夠有效增強高質量內部控制對于國企去杠桿的促進作用,緩解內部控制缺陷對于國企去杠桿的不利影響。研究結論對于深入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完善國企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國家審計監督力度,實現國企精準去杠桿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內部控制; 國家審計; 國有企業; 去杠桿
【中圖分類號】 F27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24-0094-05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迅速提高,已經由2008年的96.30%上升至2018年底的153.60%,其中,國企杠桿率要明顯高于非國企,高杠桿已經成為國企面臨的核心債務問題,嚴重影響了國企的健康可持續發展[1]。為了降低國企杠桿率,提高國企防范金融風險能力,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2018年降低企業杠桿率工作要點》等一系列文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將“去杠桿”作為其五大任務之一。
內部控制制度作為企業內部管理的保障性制度,其核心是風險管理,最終目的在于防控企業金融風險,在國企去杠桿過程中能夠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國企內部控制質量,降低國企杠桿率,加強國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2019年10月19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現有文獻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有效緩解企業融資約束[2],但是尚未有文獻關注到內部控制對國企去杠桿的影響。國家審計機關作為政治機關和宏觀管理部門,是國企重要的外部監督機構之一,依據《審計法》對國企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監督,不僅能有效降低國企代理成本,促進國企資產保值增值[3];而且有利于督促國企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內部控制質量。那么,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促進國企去杠桿嗎?國家審計監督會如何影響二者之間的關系呢?基于此,本文選取2007—2017年我國滬深A股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深入研究內部控制質量與國企去杠桿的關系,以及國家審計監督對二者關系的調節效應。本文的研究不僅豐富了國企去杠桿的影響因素研究文獻,而且有利于充分發揮國企內部控制與國家審計監督的作用,促進國企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國企精準去杠桿,提高國企防范金融風險能力。
二、理論文獻與研究假設
(一)內部控制與國企去杠桿
國企杠桿率過高會加劇內部融資約束程度,增加債務違約風險,不利于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4]。內部控制在公司治理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目標在于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加強企業防范風險能力,保障企業經營管理的合規性,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目標。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不僅能夠對企業日常活動進行持續監督,有效制衡管理層權利,降低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而且能夠有效緩解企業信息不對稱,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有效降低企業內部的委托代理問題,例如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5]。
具體而言,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為國企提供良好的內部治理環境和風險評估機制,可以完善企業內部的監督反饋機制[6]。一方面,國企可以通過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決策執行機制,加強資產負債約束,合理控制企業債務結構和債務規模,有效控制企業財務杠桿,減少低效率的和不合理的杠桿率,實現國企去杠桿。另一方面,國企加強內部控制監督有利于提高投融資決策的正確性,及時發現存在風險隱患的不良貸款,提升企業融資質量,避免由于獲得風險融資而引起的高杠桿風險,將資金用在高回報率、優質的項目上,有效降低企業投資質量較差“釣魚項目”的概率,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減少由于投資失敗而引起的高杠桿問題。但是,如果企業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會導致企業嚴重偏離控制目標,不僅會破壞公司良性的內部治理機制,導致企業內部監督反饋系統的失效[7],降低投資和融資決策的正確性,不利于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而且可能會助推企業通過提高杠桿去維持現有項目的持續經營,增加企業內部的盈余管理,降低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最終導致企業杠桿率過高,面臨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的風險[8]。綜上所述,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促進國企去杠桿。據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有利于促進國企去杠桿。
(二)國家審計監督的調節效應
審計監督是我國八大監督主體之一,基于公共受托責任理論,國家審計機關代表所有權對國企的公共受托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國家審計機關依據《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實施國企審計全覆蓋,主要檢查國企財會核算、內部控制、發展潛力、中央八項規定和宏觀政策落實情況等內容[9],能夠有效發揮揭示、預防和抵御的“免疫系統”功能,改善國企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一方面,國家審計機關可以通過對國企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國企內部控制制度及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促使國企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改善公司內部控制運行環境,從而提高國企戰略決策以及投融資決策的正確性,有效發揮內部控制促進國企去杠桿的功能,降低國企杠桿率,促使企業保持在最優的資本結構。另一方面,國家審計機關可以通過對國企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揭示國企中存在的內部控制缺陷,并督促國企整改已被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完善相關內部控制制度,有效緩解由于內部控制缺陷而導致的高杠桿情況,及時補救由于企業內部控制缺陷而造成的損失[10],預防相同缺陷的再次發生,提高內部控制質量,促進國企去杠桿。據此,本文提出假設2。
(三)回歸分析
表3為回歸分析結果。由表3模型1和模型2回歸結果可知,內部控制指數與國企杠桿率的回歸系數為-0.03,且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與國企杠桿率的回歸系數為0.01,且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促進國企去杠桿,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不利于國企去杠桿,驗證了H1。由表4模型3和模型4回歸結果可知,國家審計監督與國企杠桿率的回歸系數均為-0.01,且在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國家審計監督與內部控制指數的交乘項與國企杠桿率的系數為0.01,且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國家審計監督與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交乘項與國企杠桿率的系數為-0.10,且在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這表明國家審計監督有利于促進國企去杠桿,國家審計監督能夠顯著增強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國企去杠桿的促進作用,有效緩解內部控制缺陷對于國企去杠桿的抑制作用。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保證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本文參考已有文獻[14],采用有息負債率作為企業杠桿率的衡量指標進行穩健性檢驗。同時,由于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越好,杠桿率越低,金融風險也越低。為了進一步緩解由于互為因果而產生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內部控制指數的行業均值作為工具變量,利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進行內生性檢驗。由表4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可知,本文研究結論與前文保持一致。
五、主要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2007—2017年我國滬深A股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內部控制質量對國企去杠桿的影響,以及國家審計監督對二者關系的調節效應。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結論:第一,內部控制指數與國企杠桿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與國企杠桿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有利于促進國企去杠桿,而內部控制缺陷不利于國企去杠桿;第二,國家審計監督與國企杠桿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國家審計監督有利于促進國企去杠桿;第三,國家審計監督能夠正向調節內部控制指數與國企杠桿率的正相關關系,負向調節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與國企杠桿率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國家審計監督不僅能夠有效增強高質量內部控制對于國企去杠桿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緩解內部控制缺陷對于國企去杠桿的不利影響。
基于前文分析和研究結論,結合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企業面臨高杠桿風險的背景,本文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國企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去杠桿相關政策,重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高內部控制質量,如果發現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要及時整改內部控制缺陷,以緩解國企內部的代理問題,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促使國企將杠桿率保持在最優區間,防范金融風險。其次,國家審計機關不僅要加強對國企杠桿率的審計監督,而且要加強對國企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和落實情況的審計監督,及時發現國企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督促國企進行整改,以提高國企內部控制質量,完善國企內部控制制度,緩解國企代理成本,有效發揮高質量內部控制對于國企去杠桿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曉光,劉元春.杠桿率、短債長用與企業表現[J].經濟研究,2019(7):127-141.
[2] 夏國祥,董蘇.內部控制、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績效的關系[J].會計之友,2019(20):120-125.
[3] 郭檬楠,吳秋生.國家審計全覆蓋、國資委職能轉變與國有企業資產保值增值[J].審計研究,2018(6):25-32.
[4] AGHION P,ANGELETOS G M,BANERJEE A,et al.Volatility and growth:credit constraint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invest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0,57(3):246-265.
[5] BERK J B,STANTON R H,ZECHNER J.Human capital,bankruptcy and capital structur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0,65(3):891-926.
[6] 藍莎,苗澤雁.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與企業價值創造效率[J].會計之友,2019(13):64-69.
[7] 吳秋生,楊瑞平.內部控制評價整合研究[J].會計研究,2011(9):55-60,97.
[8] 謝志華.內部控制、公司治理、風險管理:關系與整合[J].會計研究,2007(10):37-45,95.
[9] 郭檬楠,倪靜潔.基于資產保值增值的國企審計內容組合研究[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9(4):1-10.
[10] 褚劍,方軍雄.政府審計能提升中央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嗎?[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8(5):18-39.
[11] 魏文君,吳蒙.內部控制、融資約束與公司績效[J].會計之友,2019(21):53-58.
[12] 劉貫春,張軍,劉媛媛.金融資產配置、宏觀經濟環境與企業杠桿率[J].世界經濟,2018(1):148-173.
[13] 紀洋,王旭,譚語嫣,等.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政府隱性擔保與企業杠桿率分化[J].經濟學(季刊),2018(2):449-470.
[14] 付連軍.外部沖擊、杠桿率與財務風險預警模型[J].會計之友,2019(1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