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關鍵詞審執合一 執結率 檢察建議 全程監督
財產刑執行,指人民法院執行罰金刑、沒收財產刑以及執行生效刑事裁判確定的沒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活動。財產刑執行檢察,指檢察機關依法監督法院執行刑事裁判中涉及財產部分的活動。現行刑法及修正案擴大了財產刑適用范圍,共有200多個罪名可適用罰金刑和沒收財產刑,財產刑的適用率大幅度上升。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長期注重主刑執行而忽視附加刑的執行,對財產刑的刑罰功能認識不到位,使財產刑執行面臨很多問題。大量的財產刑判決執行不到位,形成事實上的空判,法律的公正性受到削弱,刑罰的目的也難以有效實現。筆者認為,財產刑的適用不僅給予了犯罪分子個人財產的制裁,對追求不法經濟利益的犯罪分子起到懲罰和教育的作用,在預防犯罪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實踐中財產刑執行的啟動和終結都是由法院自行掌握,財產執行的信息是不公開的,存在于法院執行部門的系統內,檢察機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無法根據案件需要主動實施監督。通過對T市A區法院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所涉財產刑執行情況分析,發現目前財產刑執行及監督活動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財產刑適用比例高。近半年區法院共判決被告人(一審判決已生效)210人,涉案金額為160.58萬元,判處罰金刑案件罪犯人數87人,占全部判決人數的41.4%;二是財產刑執結率低,法院已執行罰金刑41人(含執行終結3人),執結率為47%;已執行金額為70.33萬元,占比44%。
2016年8月起,最高人民檢察院部署開展專項活動,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監督職能,推進財產刑執行,在此背景下,T市A區財產刑執行率有所提高,但在看似較高的執行率下,執行金額占比只在44%左右,執行率高于執行金額的占比,說明財產刑執行人數中財產刑執行到位率不高,存在執行效果欠佳、監督效果不理想的情況。通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財產刑執行程序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判決與執行工作脫節
從前期工作情況看,現階段財產刑執行最為突出的問題是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應當向立案庭移送立案而不移送。司法實踐中,財產刑案件往往由法院刑事審判庭移交給立案庭,立案庭再移送執行局,對于部分執行標的金額較小、被告人或者被告人的財產不在本地的執行案件,很多法院囿于客觀條件,較多采取“不主動立案、不主動執行”的做法,多數情況下檢察機關在下發檢察建議后法院的刑庭部門才將這些案件移送給其立案庭進行立案,形成一種“不催不立”的現象,導致部分財產刑案件形成“空判”現象。
(二)執行期限、程序缺乏制約
財產刑執行有別于民事執行,被害方重視的是被告人有沒有被判處監禁刑,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蹲監獄”,往往不關心也不懂得被告人被判處罰金刑的情況,法院的財產刑執行活動外部壓力較小。。同時,審判部門移送執行部門審查立案的時限并無明確規定,導致實踐中審判部門往往在檢察機關的催促下才將案件移送,由于執行部門存在執結率等考核要求導致法院內部部分存在推諉、扯皮現象,財產刑案件往往不能及時移送至執行部門。
(三)檢察監督缺乏強制力
檢察機關被法律賦予的監督方式有:口頭提出糾正意見、制發檢察建議書及糾正違法通知書。但這些監督措施不具有強制性,它們的功能在于提醒、幫助執行機關發現問題,方便及時有效的糾正。實踐中檢察建議及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對外效力問題一直屬于司法界關注的重點,雖然相關法律、司法解釋規定了檢察建議適用的對象,但是卻未規定相關機關有必須接受的義務,如果法院對兩書不采納、不回復,目前看相關機關也無需承擔法律后果。
(一)“審執合一”模式下執行主體和申請主體重合
我國法律規定,法院既是審判機關,也是執行機關。對于大多數財產刑案件,法院刑事審判部門及執行部門根據相關程序規定開展執行工作,還未制定監督機關獲知相關財產刑執行信息的程序規則。財產刑執行與民事執行這兩種法律關系的不同之處在于,財產刑執行的主體為法院執行機構,民事執行法律關系則存在勝訴一方的申請執行主體即申請執行人,因此執行程序缺少制約,目前司法實踐中確實存在重自由刑和忽視財產刑執行的普遍狀況。
(二)配套機制不完善,檢察監督缺少抓手
法檢機關沒有建立起涉財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個人財產狀況信息通報聯絡機制,一旦信息無法共享,就切斷了法檢之間有效的溝通渠道,檢察機關目前可以通過本院案件管理部門查到財產刑判決情況,但財產刑的立案情況、執行進度、執行信息的變更以及罪犯的個人財產狀況檢察機關無從掌握,只能依賴審判執行機關的配合。
(三)缺乏監督保障機制
我國刑法中涉及財產刑的條文有兩百多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和《關于人民法院財產刑執行的若干規定》中規定財產刑案件的執行期限一般不得超過六個月,人民法院在財產刑指定期限屆滿第二日起,應當強制被告人繳納。法律及司法解釋對執行時效等規定較為模糊,實踐中沒有明確的依據。
(一)提升財產刑檢察監督權威
監督機關如在工作發現法院在財產刑案件的移送、立案、執行等環節違反法律規定,可口頭告知其需說明理由并在規定時限內糾正,如果法院未及時答復并予以糾正,可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并通過機要形式將材料報送至上級檢察機關,上級檢察機關定期與同級人民法院召開會議進行溝通,由其對下級法院的不糾正行為展開評價。
(二)建立健全檢察監督保障機制
檢法之間建立信息交換平臺,法院將移送、立案文書、執行變更、中止、完畢、終結等文書公開給檢察機關,可以便捷掌握財產刑立案情況、執行進展、執行信息變更等情況,如此一來,省、市、縣三級檢察機關實現了財產刑執行信息的共享。
(三)將財產刑執行檢察納入到社區矯正檢察中
在進行社區矯正全面檢察時,對本地區法院判處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服刑人員中有罰金刑、沒收財產刑的,逐一進行詢問,了解情況,并對沒有履行或沒有履行完財產刑的人員進行重點監督,制作詢問筆錄。對發現服刑人員有能力履行財產刑但未履行的案件線索,再到法院執行局調取執行案卷,以發現法院在財產刑執行過程中是否存在相關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