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法
農業技術的更新,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農膜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和廣泛的使用,農膜也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上重要的農業消耗物資。廣義上來講農膜包括地膜和棚膜,這兩種農膜的使用范圍也是最為廣泛的,也切實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水平,改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讓糧食、蔬菜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對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針對農膜的回收、處理、再利用等措施卻相對落后,農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經成為破壞耕地和危害農村環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文章針對農膜使用現狀、分子特性及影響因素,深入研究了農膜的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
一、農膜應用和污染的現狀
根據筆者調研統計,目前,農膜的回收率僅為70%左右,其中地膜的回收率為49%,棚膜的回收率為85%,棚膜的回收利用價值略高于地膜,但未回收農膜基本以農業垃圾的形式存留于土壤中,從農膜的構成來看,其一般分子結構為聚乙烯,也就是普通說的PE地膜,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結構非常穩定,在自然條件下很難降解或分解,通過研究普通的細菌或活性酶等方式的生物降解成本很高,可長期存留在土壤中,可長達幾百年,破壞土壤的基本結構,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生長,尤其是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利用。
二、農膜特性對土壤的影響
1.土壤中殘留農膜的分布及形態特征
土壤中殘留的農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層,其中集中分布最多的是0-10cm的土壤中,其殘留量一般站到60%以上,其他40%分布在10-30cm的土層中,近幾年隨著深耕的推廣,30cm以下也呈現增長趨勢。農膜在土壤中殘留的形態也是多種形式,因受農業生產方式和農膜鋪蓋方式等影響,殘留的地膜一般呈現片狀、卷縮狀和球狀等方式,他們在土壤中呈不規則分布,此外農膜殘片的面積也不一樣,和農膜的質量、類型有關,一般來說5-40cm不等。
2.影響農膜殘留的因素
主要說一下影響耕地土壤中農膜殘留量的四個因素,一是種植方式和農膜使用頻次,如一年兩季比一年一季耕作區的農膜殘留量要高;二是農膜覆蓋時間,一般來說覆膜時間越長,地膜的殘留量就越大;三是作物種類,通常棉花地中農膜的殘留量較其他作物更高;四是農膜的類型,越薄的農膜抗拉性越差,殘留量相對就越高。
三、農膜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1.超薄地膜的廣泛使用,增加收集回收難度。超博地膜市場銷量大,源于地膜越薄,成本越低,價格越低,因此使用范圍月光,有良好的的應用市場,但是其老化快,容易破碎給回收、再利用提出了考研,從調研來看,實際回收率低于50%,是危害耕地土壤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2.再回收利用機制需完善,環境保護程度不夠。政府缺少對農膜回收利用的支持政策,尤其是缺少相關項目、資金支持,環境污染治理攻堅工作任務中對其關注度過低。農膜回收成本高,沒有建立回收補貼機制,沒有專門科研機構研發新產品或回收新設備,導致農膜回收可利用效率低,農民無回收的積極性,甚至在生產過程中還造成二次污染。
四、農膜污染防治措施
1.出臺農膜回收管理辦法
政府應抓緊制定相關農膜管理規定,從農膜的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各個方面進行管理,保證合格農膜在市場上流通和使用,嚴厲打擊不合格農膜的生產和流通,逐步建立對廢舊農膜的回收激勵政策,建立“企業牽頭、網點回收、農戶參與、政府監督、市場運作”的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對農膜的使用進行過嚴格的督查考核,從而有效推動殘膜回收工作得到落實。
2.研發和推廣新型可降解農膜
隨著生物降解材料的問世,農膜生產技術也日趨完善,我國農膜生產商業加大了對高科技、生物化農膜的生產研發工作,研制出一批可降解農膜,能夠在自然條件下實現生物降解,農膜的無害化、可回收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這就需要走“科研-企業-推廣-農戶”之路,加大科研投入,鼓勵企業創新,加快新型農膜推廣,提高農戶認識。從而有效推動農膜市場的有序化發展,逐步降低農膜成本,讓新型農膜適應供需雙方的市場需求。
3.加強“白色污染”意識教育,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農民是“白色污染”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同時也是防治“白色污染”的主力軍,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有利于他們了解殘膜對自然環境、作物生長甚至食品安全的危害,有利于積極調動廣大農民的參與度。把殘膜清理回收工作與秋整地廣泛結合起來,積極動員,廣泛發動,有序安排和組織農民將殘膜無害化處理,以避免二次污染。
4.提高農膜的質量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為0.003~0.004mm,致使地膜強度小易破碎,產生的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殘留于土壤中,建議使用0.012mm的地膜,這樣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地里回收,可減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同時,生產農用薄膜時,盡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劑以減少重金屬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