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祿祿
關鍵詞群眾路線 黨 建設 執政根基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先后開展了整黨整風、“三講”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及現在正在進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始終強調黨的黨風關乎黨的形象,關系民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動搖。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堅強領導核心,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實踐無數次證明,黨的領導越是堅強有力,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越是密切,國家就越是繁榮穩定,人民就越是幸福安康。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黨面臨著自身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的四大考驗,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上述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其中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而且這是應對其它“考驗”和“危險”的基礎和力量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笨梢哉f,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如果說四大“考驗”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和執政的外部挑戰,那四大“危險”特別是脫離群眾的危險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和發展的自身內部重大挑戰。內部挑戰往往更是根本性的挑戰,關系到黨自身肌體和精神的健康,外部挑戰是階段性、條件性、臨時性的挑戰,只要內部和諧穩定,就能化危機為機遇,把外部挑戰轉化為黨和國家發展的正能量。中國共產黨起源、成長、發展壯大于人民,與人民群眾休戚與共,中國共產黨增強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基礎,必須僅僅依靠群眾,從人民群眾中獲取力量,這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長久之道。綜合來看,執政黨的黨風關乎民風、社風,關乎黨的形象,而黨的作風問題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由此可見,群眾路線與黨的建設存在著內在關聯,并且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馬克思主義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活的理論,不是一潭死水和僵化的教條,而是不斷深化、擴展并與時俱進的。各自國家和民族需要根據本國家、本民族的實際,不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自身實際、現實階段、現實任務、發展目標相對接,在自身具體實踐過程中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機與活力,不斷發展適應本國家、民族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樣必然隨著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而不斷地深化擴展,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創新,不斷達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高度。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雖有著共同內核,但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階段和歷史時期,其中心任務、領導方法、實現形式、現實路徑等各有不同,因而,群眾路線也要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與時俱進,不斷推進與新時代社會形態相適應。
(一)不忘初心,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得以維系
回顧來時的路才能更好地看清楚未來的方向,回顧我們黨的誕生、成長、成熟、發展壯大的歷史,就會清晰地看到正是因為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支持與擁護,我們黨才能帶領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奇跡,從最初一個幾十人的小黨發展成為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全球大國執政黨。隨著中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方位當中,不管黨情、世情、國情如何變化,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能有絲毫弱化,而且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二)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社會的發展是由人民群眾推動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民群眾的不斷創造史,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前,人類的發展還局限于某一階層和特定群體,然而隨著現代公民社會的迅速發展,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公民個人的具體利益日益受到重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面對利益、思想日益多元的現實,堅定不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加快改革步伐,把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從更高層次講,人民群眾不僅是創造主體,更是權利主體、利益主體和成果共享主體。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深化改革的步伐只能加快,讓全體人民在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共享發展紅利,不斷為新時代的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奠定民意基礎和獲得群眾支持,持續推動改革走向深水區,不斷釋放社會主義活力。
(三)以黨的領導為統領,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民主是現代社會的題中之意和核心價值,現代社會是一個群眾主體日益多元化的社會,這決定了群眾工作的路徑和方法的多元化,群眾工作已由宣傳動員向雙向互動、由定向定時互動向多向隨時聯動轉變。面對這種轉變,必須建立相應的群眾工作的體制機制,使群眾工作制度化,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是前提,另一方面發展人民民主是本質、趨勢和潮流,只有通過法律和制度把兩方面結合起來,也就是通過依法治國把兩者聯系起來,以法制來保障多向聯動,逐步建立起民主法治的公民社會,建立新型的黨群、干群關系。
(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處理好人民群眾物質與精神、個人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一方面,面對利益、思想日益多元的現實,如何正確看待并積極穩妥處理如人民群眾物質與精神、個人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等人民內部矛盾問題被空前的呈現在黨的面前,這很大程度上考驗我們黨能否在復雜形勢面前駕馭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關乎兩個一百年偉大奮斗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面對復雜利益多元的局面,積極探索新方式方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必要和迫切。
(一)在繼承傳統群眾路線和工作方法的同時,與時俱進,發展符合時代要求的群眾工作方法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傳承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和工作方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你、開拓創新。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全黨上下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深明水與舟的辯證關系,這要求我們要用新思維、新方法開展新時代的群眾工作,以解決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為突破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換位思考的方式、高度責任感來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二)積極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開創民主政治新高度
發展黨內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要積極發展黨內民主,通過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推動建立公民社會,開創民主政治的新高度。具體來說,民主政治的基本內涵應該包括“四權利”“四環節”和“四公開”?!八臋嗬敝钢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四環節”指民主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四公開”指村務公開、事務公開、政務公開和黨務公開。通過發展人民民主,不斷增強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更好地融洽黨群、干群關系。
(三)探索應對考驗、處理危險的新路徑,加強和鞏固黨的基層凝聚力和先鋒模范作用
加強黨的建設,重心和基礎在基層,關鍵也在基層。要通過積極開展創先爭優等活動,增強基層黨組織活力,使基層黨組織成為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而基層黨組織又是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基層的化身,其戰斗力和凝聚力如何直接關乎到黨的形象。基層黨組織建設不好就容易脫離群眾,就容易失去力量源泉。在實際工作中,要把工作重心和力量下傾,鼓勵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注重調查研究,關心幫助群眾,真正做到扎根群眾,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黨在人民群眾中的有力觸角,切實發揮先鋒模范和戰斗堡壘作用,實現好、維護好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光輝形象。
(四)以優良黨風為抓手,凝聚黨心和民心
作風建設的內涵很多,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是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始終得以維系,也就是要持續堅持并不斷深化擴展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于長期執政地位,肩負著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樹立良好的黨內風氣,能夠對政風、民風、社會風氣有效起到良好的帶頭和示范引領作用,這同時也是群眾路線的最直接體現和基本要求,對堅持深化群眾路線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五)完善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推動公民社會的建立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主要是指宏觀上和方向上的領導。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和成熟,必須遵循公民社會的發展規律,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要求,加快社會管理改革,完善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全面推進社會建設進程。通過深入研究社會管理和發展規律,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力爭把矛盾控制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從而保持社會的總體穩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