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奇
關鍵詞案件報道 輿論導向 媒介審判 司法正義
(一)煽情化傾向
司法工作的專業性要求從業者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和經驗,大部分媒體人和往往不具備這樣的專業素養。一起案件的事實認定與定罪量刑是一個極其專業性的過程,而公眾往往依靠常識、直覺、感情來了解真相,最為突出的是進行道德判斷。因此,案件報道中最突出的一個傾向就是“煽情化傾向”,通常忽視案件真相和證據,甚至讓真實性為故事性讓路,講述一個催人淚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2018年2月15日,在漢中市南鄭區發生一起殺人案件,張扣扣持刀致鄰居王某某家中三人死亡。2月17日,張扣扣投案自首,案件告破。該案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理應沒有爭議。但輿論卻蜂擁而至去挖掘張扣扣背后的故事,將他塑造為“有血性的漢子”,并且渲染了“當特種兵是盡忠”“為母復仇為孝“殺人后祭奠母親”等元素添加悲壯色彩。經過自媒體的廣泛傳播,在除夕中午殺害鄰居一家三人的殺人犯被塑造成一位“隱忍22年為母復仇”的英雄。與此案極為相似的2017年“于歡故意傷害案”,于歡被塑造成一個因為母親受辱而憤然反抗的英雄,“用生殖器抽臉“強迫吃屎”等細節——雖然最后被證實為謠言,輕易引發網民憤怒和共情,完成了悲劇英雄的敘述框架。
(二)娛樂化傾向
案件報道中的娛樂化傾向往往指報道中為吸引眼球而關注一些與案件無關的細節,甚至夸大或編造事實,達到一種狂歡的狀態?!氨贝髤侵x宇弒母案”自案發到嫌疑人歸案,因其名校光環和縝密的作案手法一直備受關注,從一開始聚焦犯罪手法、殺人動機的報道,逐漸偏離正常軌道,聚焦吳謝宇的女朋友、性愛視頻、性工具,在他的性癖好上大費筆墨,而這些與案件并無直接關聯。
娛樂化的另一種典型表現就是戲仿現象,多出現在網民的評論和自媒體文章中。列傳是《史記》記載將相名臣的體例,網民通過對經典文本的戲仿,進行嬉戲與意義的重構。在夏俊峰殺死城管一案中,就有網友模仿史記體例,為夏俊峰寫了傳記。對精英階層的反抗和戲謔,如知名企業家劉某涉嫌性侵案件,無論是被羈押時的照片,到警方近日公布的文件透露的細節,當事人從長相、言論甚至性能力都被全方位審視、嘲諷,在這個過程中,網民獲得了無拘束的游戲快感。
(三)“強者”的輿論弱勢化傾向
作為互聯網上最有影響力的社交網絡和意見平臺,微博以其獨特的傳播效能在輿論場域中占盡優勢,成為各種意識形態競爭的主陣地。微博有著多元價值觀,但其政治范疇的“左與右“官與民”的二元對立卻是最基礎的節點。
公眾關注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主要是關注案件主體身份和細節問題,最典型的就是圍繞在身份上被害人是否處于“弱勢”和嫌疑人是否處于“強勢”。無論是夏俊峰案、張扣扣案、于歡案、太伏中學事件從大多數大眾一邊倒的話語建構的案件中都呈現一種“標簽化趨勢”。比如2017年四川瀘縣太伏中學的一起學生墜亡事件,并沒有加害人,卻為公眾和媒體編造出一個死者在學校受盡校園暴力被打死、官二代只手遮天、警方成為幫兇的故事,完全忽視該案證據和事實。
出現在負面新聞中的“富二代”“官二代”“為富不仁”“以權謀私”等標簽,使得這類群體被污名化,加深了公眾的偏見。無論是加害人或是受害人,只要主體具備現實意義的“強者”身份,他的行為和言論會受到公眾與媒體更為嚴苛地審視,一言一行稍有不當便招來譴責甚至謾罵,這是典型的輿論弱勢化傾向。
(一)受眾的情緒化
張扣扣案這類與大眾沒有直接利益的沖突,其實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其他社會問題的伴生物與演化品,是矛盾弱勢一方無法排解的抑郁之氣的一種情緒性宣泄”,有學者把此類矛盾稱為“社會泄憤事件”,這類“伴生物”中最根本的在于意識形態的矛盾。
殺死兩名城管的夏俊峰作為被符號化的弱者,能占領輿論道德高地與媒體的炒作與煽情有很大關系;更重要的是公眾對城管的抵觸情緒與城管暴力執法的負面形象使得城管被貼上了欺壓民眾的罪大惡極的標簽。
2019年7月11日,馬鞍山市民裴某通過微博賬號@春秋兩不沾-發布視頻稱:被一男子威脅和性騷擾,當地派出所卻不予立案。相關視頻點擊量超過5000萬次,群情激憤,郭某遭受了網絡暴力和人肉,派出所也被質疑瀆職。經調查后發現,被威脅、性騷擾,公安機關對其報警不予受理等言辭,均為編造。這恰好“體現出后真相時代的傳播特征:事實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情緒和評論”。
(二)媒體的失范行為
為了博取眼球和騙取點擊率,部分媒體罔顧新聞倫理與職業素養,報道偏頗片面甚至歪曲事實。2018年1月30日,一篇《尋找湯蘭蘭:少女稱遭親友性侵,11人入獄多年其人“失聯”》的文章,讓湯蘭蘭再次陷入風口浪尖。31日,澎湃新聞與新京報等媒體再次相繼發文尋求“真相”,字里行間暗示警方實施刑訊逼供、湯蘭蘭誣告,并曝光了湯蘭蘭的戶籍信息。
與傳統媒體不同,進入門檻低、發布流程簡單、自由度高的自媒體在引導輿論上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亦更容易失控。自媒體可以簡單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當事人家屬,具有很強的傾向性,但也是了解真相的一手信源,如夏俊峰的妻子張晶;第二類是如法學教授、刑偵專家等專業性的意見領袖,以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為代表;第三類明星、網絡紅人,依靠其在粉絲中的地位和公眾影響力引導輿情,在裴某尋釁滋事案中,微博賬號-@男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起到了“網絡推手”的作用。“網絡推手”是指以網絡為平臺,圍繞即將發生或已經發生的網絡事件發布信息,在網絡輿情中充當“意見領袖”,對個別事件進行網絡炒作,最終達到影響或改變事件發展趨勢的人。
(三)司法公信力的缺乏
在涉及案件的新聞報道中,司法機關往往在輿論上處于弱勢地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公信力的缺乏?!昂艉图請D”案、“趙作海”案雖沉冤昭雪,但網民仍有“不管什么樣的判決,都有可能是冤案”的認知。個別執法人員和少數司法機關中存在的以權謀私、刑訊逼供、濫用職權等司法腐敗行為,對司法機關的公共形象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惡劣影響。脆弱的司法權威導致民眾對司法缺乏信任,但因他們普遍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所以對司法的質疑容易轉向情緒的宣泄。
“中國現有立法的先天不足和漏洞,導致司法判決常常面臨道德正當性和社會正義性的拷問,合法的判決往往難以服眾,而傳媒對于熱點案件‘指手畫腳式的報道又給法院造成了無形的壓力,傳媒的報道消解了司法審判的正義性”。
面對案件報道中時常出現的情與法的碰撞與交織,一家能夠承擔起社會責任的媒體,理應用理性、客觀的態度為公眾還原事件原貌,嚴守司法與倫理的邊界,不煽動公眾情緒。而公眾或網民無疑應提高法律素養和媒介素養:面對觀點、情緒時保持理性,避免用情緒裹挾思考,讓樸素道德價值凌駕于現代法治精神之上;客觀看待新聞報道,莫以正義之名發泄情緒,以道德之名綁架司法,讓“真正的正義”難以實現。
最重要的是,司法機關恪守司法獨立理性審判、擴大審判的公開性、加強判決說理性,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司法正義的實現。“如何對輿論做好到有效引導和疏通,既充分體恤民意,又嚴格依法執法,兼顧情理與法理,實現事發的正義,這依然是橫亙在我們司法部門的一個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