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昕
關鍵詞執行機制 執法官 執行一體化
執行機制一體化的建立可以在目前國家機構整合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在執行機制一體化制度的平臺上同時推動執法官制度的建立尤為重要。執行機制分別由不同機構領導和指揮,執行所需的行政資源在整合統一使用方面受到制度的約束而無法高效的運作,統一的執行體制建立可以高效的整合執法行政資源,極大的提升執法環境。
執行機制目前在各法律部門單獨運行,各類的執行主體在內部也存在不統一的地方,刑罰執行主體就有三個(司法行政機關、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執行機制需要執行權在內部統一的基礎上實現跨部門的外部統一。
(一)執行機制一體化的立法現狀
國務院關于法制辦和司法部合署辦公的決議推動了執法機制一體化的進程,各地相繼出臺了關于機構調整的方案。法制部門和司法行政機構的合署辦公在程序上形成了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刑事)和守法普法一體的運行機制。。司法行政機構從單一的刑罰執行司法權到多元化的執法主體的形成,在未來的司法行政體制改革中將愈加突顯重要性。傅政華部長對于統籌行政執法力量,完善執法制度,切實化解執法沖突,避免重復執法和執法“打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傅政華部長回答記者提問指出新組建的司法部要實現立法、執法、司法職責一體、全面貫通。。頂層設計的完善為行政執法權和刑事司法權的統一銜接提供了政策立法上的可行性。
(二)執行機制一體化的運行模式
刑罰執行權、民事裁判執行權和行政執法權同屬法律執行權,執行的運行法律類規范性文件效力等級一致,但是運行的模式和目的不同。在一體化的運行模式的設想下,可以建立三類執行權的階層關系,民事裁判執行權對應的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內容,行政執法權是行政公權力的單方面強制行為的實施,刑罰執行權是刑事司法權的執行。行政執法權和民事裁判執行權則以調整對象對社會產生影響的作用列屬于執行權的前一位階,作為法律執行最嚴苛剝奪人身自由的刑事司法權是法律執行的最后一道屏障,位于執行權的后一位階。
1.民事裁判執行權的現狀和發展
目前的民事裁判執行權由法院“審執一體”到“審執分立”(執行庭模式)再到“審執分離”(執行局模式)的過程,各級人民法院建立并完善執行局機構,程序上完成了內部審執分離。。民事裁判執行權在世界范圍而言多數國家采用審判權、執行權獨立運行的模式。如美國聯邦法院的判決執行由司法部聯邦執法官承擔,日本、瑞典、俄羅斯、英國、加拿大等國也都采用審執獨立執行的模式。未來而言,我國民事裁判執行權完成外部審執分離,形成獨立的執行機構無論是立法需要還是實踐要求都是必然趨勢。
2.行政執法權的現狀及發展
行政執法權目前由各行政執法部門及授權委托的部門實施,法制機構(合署后的司法行政機構)則作為政府的組成部門專門負責行政復議、規范性文件審查等法制工作。未來司法行政部門在行政執法方面要承擔起綜合協調監督行政執法,承擔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有關工作,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行政執法監督和規范將是新組建的各級司法行政機構面臨的新的任務,司法行政機構要盡快轉變工作角色定位,強化行政執法類專門業務知識,搭建機構合署辦公后的執行機制一體化工作開展模式。
3.刑事司法權的現狀及發展
如上述文章提到的觀點刑事司法權目前是九龍治海、多口管理的模式,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三個部門承擔了刑罰執行任務,公安機關承擔看守所的運行監督。公安機關與看守所偵羈一體管理體制的弊端明顯,多數學者認為看守所應當比例公安機關成為獨立機構,并且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為此多次提案。從分權制衡、人權保障等角度來看偵羈一體對司法程序起到了滯后的反作用。未來看守所獨立行使羈押權并統一接受司法行政機構的領導有助于刑事司法權的合理配置。
(三)執行機制一體化運作模式兩步走的完善建議
執行機制一體化的建立需要完善的頂層設計以及逐步開展的明確規劃,既不能因為執行主體的多元化和可能導致相關部門行政利益的弱化的反對而畏縮,也不能盲目合并權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建議執行機制一體化采用兩步走的戰略逐步梯次開展。
首先,整合現有資源,實現司法行政內部執行機制一體化。將司法行政部門已管理的刑事司法權(監禁刑和非監禁刑)和行政執法監督權(行政復議、行政救濟等)有機統一,建立執行委員會統一協調管理監禁刑、非監禁刑和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在司法行政機構內部形成執行機制一體化,為未來全面開展執行機制一體化搭建實踐體制構架,總結內部一體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經驗,探索執行機制一體化理論支撐。
其次,開展專項研究,設立專項課題,積極參與審執分離、偵羈分離的法理可行性研究。在人民法院民事執行權內部審執分離基礎上積極參與法院外部審執分離的理論、實踐研究,積極參與看守法的立法過程,利用內部執行委員會平臺廣泛的建立審執分離、偵羈分離的立法性研究課題,推動刑罰司法權、民事裁判執行權和行政執法權的機構聯合下發規范性文件,強化司法行政機構在未來執行機制一體化進程中的主導地位。
(一)執法官的概念和分類
執法官制度是建立執法機制一體化的體現,可以伴隨一體化進程兩步走方案逐步開展,也可以率先在各執法領域單獨開展。
首先,執法官指在刑罰執行、民事裁判執行和行政執法過程中承擔執行任務的國家公職人員。
其次,執法官分為刑事矯正類執法官,負責監禁刑矯正業務和非監禁刑矯正業務。;民事、行政裁判執法官,負責人民法院執行機構開展的執行業務;行政執法官,負責監督行政機關執法過程中的執法業務并對行政復議做出裁決。
(二)執法官的基本條件
執法官采用目前法官、檢察官入額選撥制度,在一線執法人員中開展遴選。遴選的基本條件應當具有法律職業資格證,從事一線執法五年以上且最近三年年度考核均為稱職以上,能夠獨立承辦案件。
執法官制度的建立可以統一執法隊伍,明確執法職責,提高公眾對執法人員的身份認同感,當前的執法官制度可以實行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在司法行政機構開展刑事執法官和行政執法官(行政執法監督官)。制度;第二步,建立公安機關刑事執法官制度,建立人民法院民事、刑事執法官制度,實現人民法院內部刑事、民事執法官統一制度;第三步,司法行政機構統一行使刑事、民事和行政執法權,建立完整的執法官制度。
執行機制一體化的運行模式不是平面耦合地簡單將各執行權整合,而是基于人財物三方面的行政資源整合做出更有利的重新配置,這里不涉及體現的各部門法所調整的內容的法價值層面,不對部門法調整內容和執行效力劃分階層。執法官制度是執行機制一體化的體現,同時對于即將出臺的社區矯正法中涉及矯正工作人員的稱謂給了一定的建議,執行機制一體化的最終的表現形成將以統一的執行機構、執行主體、執行立法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