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穎
關鍵詞多次盜竊 連續犯 數額 既遂
犯罪嫌疑人甲某于2016年5月23日晚12時12分許,在乙市B地某便利店盜竊食物等價值200元左右的商品。于2016年5月25日晚11時15分許,在乙市A地某便利店盜竊食物及日用品等商品共計800余元;后在當晚11時30分許在c地便利店盜竊食物及日用品共計180余元;當晚11時45分許在D地便利店盜竊食物及日用品300余元。于2016年5月28日1時20分許在LTITE地便利店盜竊食物及日用品800余元;在當晚1時29分許在F地便利店盜竊食物及日用品300余元。(案例中的便利店為連鎖店)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甲某分別于5月23日、25日、28日實施了盜竊行為,根據《關于辦理盜竊形式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屬于兩年內盜竊三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多次盜竊。結合本文的分析要點,著重對犯罪嫌疑人5月25日的連續盜竊行為究竟應認定為為一次盜竊行為還是多次盜竊進行分析。
本文主要針對案例中5月25日晚的盜竊行為進行分析,根據犯罪嫌疑人甲某的行為,其于25日晚在不同地點共進行了三次盜竊行為,但綜合來看,此三次盜竊行為的地點距離較近,時間較為連續,可以說是較短的時間間隔內連續在不同場所實施了盜竊行為,存在分歧的點則在于是否屬于連續犯。
(一)連續犯
連續犯主要是指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性質相同的數個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成立連續犯,主觀上必須要具備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簡言之,就是行為人要具有多次實施同一種犯罪或是具有只要有這個條件就可以實施犯罪的故意。同時所實施的數個行為必須要性質相同,數次行為要具有連續性、緊密性,例如實施完一次盜竊行為后,緊接著、無間隔的實施了另一起盜竊行為,可以認定為連續犯。另外,連續犯要求數次的行為都觸犯同一罪名,這里的同一罪名是指同一具體的罪名,而不能認為時同一類罪名。若滿足了上述幾種條件則可以認定為連續犯。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成立連續犯,數次行為都要獨立構成犯罪或是有的不能構成犯罪但是有的行為可以構成犯罪。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分別在距離十分鐘的路程便利店實施了數次盜竊行為,看似具有連續性,屬于連續在相距較近的場所實施了多次盜竊行為,但本案中的盜竊行為不能評價為連續犯。
第一,本案當中犯罪嫌疑人所實施的數次盜竊行為的犯罪數額都未能達到成立犯罪的基本數額,不符合刑法成立盜竊罪的數額規定,每一次行為都不能獨立的構成犯罪。第二,連續性的問題。本案中雖然被盜的便利店屬于連鎖店,相距不遠,又屬于嫌疑人盜竊完一家后走了一段路程去了另一家實施盜竊,但是從地理位置上分析,此幾處便利店不具有地理上的緊密性,嫌疑人實施了一次盜竊行為后未能緊接著實施另一起盜竊行為,而是需要行走一段距離后才實施,未能實現連續犯要求的迫切性。因此筆者認為,本案中的犯罪嫌疑人甲某的行為不能以連續犯來認定處罰。
(二)多次盜竊
多次盜竊主要是指在兩年之內有超過三次的盜竊行為,但要求每一次的盜竊行為都要符合基本盜竊的行為特征。多次盜竊屬于對盜竊罪的擴大處罰范圍,因此不能做太嚴格的限制解釋,所以只要求每次的犯罪行為符合盜竊的行為特征即可,并且不要求每次都成立盜竊既遂。
以本案為例,一是行為人每次的犯罪數額都未能達到盜竊的數額標準,雖完成了盜竊行為,但是因數額問題難以認定成立盜竊罪,按此種說法來說,對于犯罪嫌疑人的違法行為不進行處罰,不能保護被侵犯的法益。而多次盜竊則不要求行為人每次的盜竊數額都要達到標準,只要每次的行為符合盜竊的基本特征,符合兩年內有三次以上的盜竊行為應當認定為多次盜竊。二是對于“次”的認定,應當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客觀行為來認定,就如同本案當中,犯罪嫌疑人基于一定的盜竊意思連續在不同的場所實施了三次以上的盜竊行為,此行為應全面考慮認定為多次盜竊,而不能因為主觀思想認定為一次的盜竊行為。
依照最高法、最高檢《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多次盜竊不要求犯罪數額達到《刑法》規定的盜竊罪的基本數額,但也有一定的數額要求。例如在便利店三次以上盜竊橡皮的行為,犯罪嫌疑人沒有盜取較大數額財物的主觀意思,即使符合兩年以內有三次以上的盜竊行為,也難以因此而認定構成盜竊罪。因此,筆者認為,成立多次盜竊,犯罪嫌疑人主觀要具有盜竊數額較大財物的意思,并且以此為行為的目的,多次盜竊接近數額較大的財物,可以認定為多次盜竊。
多次盜竊中,由于實施的盜竊行為性質一致,因此為更好的保護法益,實現罪行相符的理念,多次盜竊行為的數額按照傳統計算方式,是可以累加計算的。另一方面,已經受到治安處罰的盜竊行為是否可以計算到多次盜竊的次數內也是需要思考的。但筆者認為,由于之前的盜竊行為是否收到治安處罰并不是一定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不算在多次盜竊次數內,則會產生甲某實施的三次盜竊行為中,有兩次受到了治安處罰,可能會基于僥幸或者是惡習難以改變而實施第三次盜竊行為。若不被評價在多次盜竊的次數內,難以實現罪行相符以及法律設置的意義,因此,應當將已經受到治安處罰惡盜竊行為納入多次盜竊的次數中。
多次盜竊不屬于加重情形,而是屬于犯罪的基本構成要件單純的評價。那么多次盜竊是否存在既遂與未遂的狀態,還是說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兩年內盜竊三次以上就可以認定為多次盜竊,即為多次盜竊的既遂。
多次盜竊的主要認定標準在于“次”數,并不在于數額,數額可以通過累加計算來認定。多次盜竊既遂的基本條件必須要以行為人以竊取他人數額較大的財物為目的并且客觀上實施了該行為,取得了數額較大的財物。可以說是每一次的行為都符合盜竊行為的基本特征,雖然成立多次盜竊不要求每次盜竊都既遂,但存在多次盜竊的行為即表明犯罪已經成立,只是從保護法益,懲罰犯罪的角度不嚴格要求每次都構成盜竊罪。從此角度來分析,多次盜竊也存在未遂的狀態,如果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竊取他人數額較大財物的目的,但實際上并未造成數額較大財物損失的后果,而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被迫放棄了犯罪,此種情況既可以成立未遂的狀態,也就是說多次盜竊可以看成屬于結果犯。
經過上文的分析論證,結合本案連續對一定場所的不同被害人實施了多次盜竊行為,能否認定為盜竊的連續犯不能簡單地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意思,而是要綜合考慮嫌疑人的客觀行為等因素。主觀上具備竊取他人數額較大財物的目的,客觀上實施了超過三次的盜竊行為,并且產生了實際的危害結果。另外,從連續性的角度來說,連續犯要體現出現實的緊迫性,即實施完本次盜竊行為后立刻實施下一起盜竊行為,而不是像本案中的犯罪嫌疑人一樣實施了第一起盜竊后,輾轉到走路大約十五分鐘左右的另一地點的便利店再次實施盜竊行為,行為上的緊迫性、連續性不能體現,因此不能一概地認定為盜竊的連續犯。
在本案中,值得討論的點也在于嫌疑人實施的多起盜竊行為中,每起的犯罪數額都未能達到盜竊罪的成立標準,但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接近于數額較大的標準,而認定多次盜竊,則可以從更寬泛的角度保護所侵犯的法益,避免給嫌疑人造成僥幸心理,更有利于懲罰犯罪,實現罪行相適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