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承偉
關鍵詞春秋時期 家臣制度 演變 變革
筆者針對于春秋時期家臣制度的延續及變革進行了詳細化分析,從其淵源西周家臣制度入手進行探究,分析西周家臣制度的形成,并對其宗法特點進行了介紹。然后對春秋時期家臣的設置以及職司做出了分析,之后對春秋家臣所表現出來的復雜狀態進行了細化研究,探究家臣制度的變革,最后對其瓦解進行了探討。通過此探討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春秋家臣制度,并對其延續以及變革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知。
春秋家臣制度是由西周家臣制度發展而來的,本文在分析的時候先從西周家臣制度入手。西周家臣制度的產生與周人家族內部血緣關系的政治化,即宗法等級關系的形成與發展存在著較為重要的關系,其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周人貴族同宗的族人。具體來看西周家臣制度的內容與特點如下:
(一)宗法性
西周家臣與家主之間結成宗法關系,具有十分顯著的宗法性,體現在家臣世代依附于某一家族中,為家主服務。第一,家臣的世襲性。在西周時期家臣會世世代代供職于某一家族中,家族與家主會建立累世不變的主臣關系,不僅身份會世襲,職位也會世襲,世世代代負責管理家主的事務。貴族家主通常對這些家臣也比較信任和倚重,會對其進行賞賜,并為其授予較為重要的職務。第二,家臣對家主的依附性。通常來看,從政治方面而言,家臣是依附于家主的,其會被家主賦予一定的權力,并且很多家臣在貴族家族政治中有十分高的地位,能夠得到家主的信任和倚重。同時,從經濟方面而言,家臣也是依附于家主的,家主會為家臣封賜土田、采邑、奴仆、民人等,這也是家臣對自身家族進行供養的重要來源渠道。另外,從思想觀念方面而言,家臣也會對家主產生依附關系,家臣會被納入到家主的家族體系中,與家主結成宗法等級關系。就家臣而言,家主不僅是其君主,同時還是其宗主,并且家主對家臣統治的時候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宗法方法。家主一方面可以采用賞賜和重用等形式來籠絡家臣,另一方面還會采用策命的形式重申其結成的主臣關系。
(二)設置與職能
在西周中后期,卿大夫家族內的家臣在策命禮儀以及職官設置方面都將王朝制度作為了依據,可以將這視為家臣制度的擬公性。卿大夫在家室內的家臣設置以及封邑方面都是完全模仿各個諸侯國公室管制和周王朝的,這樣能體現出來,家臣制度更加正規和嚴密。從職能方面而言,家臣的主要職能為管理家族成員以及家族內部事務,其作用不高于貴族家族事務的范圍。整體來看,西周家臣職能與朝廷的官員職能是比較類似的,不過其職能也僅僅限于家族事務范疇中,不能跨越該界線,將家族事務作為重要的管理內容,沒有過分參與政務,因此不管是從職能角度而言,還是從性質方面而言,都與真正的王朝官員存在一定差距。這也體現出,西周家臣擬公性僅僅是開端與萌芽,并沒有從職能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
春秋時期,列國普遍在國內“立家”,形成了一大批卿大夫家族,隨著卿大夫家族勢力的發展以及采邑的擴張,家臣的數量也出現了大范圍增多的現象,設置更加科學,職能劃分也更加精細。
因為在春秋時期卿大夫的家族居住地和采邑從空間上是劃分開的,因此卿大夫通常會設置兩套家臣,一套主要是對家族事務進行管理的,另一套是負責采邑事務的。如下我們對卿大夫的兩套家臣設置情況進行分析:
(一)以家族事務管理為主的家臣
1.家宰。總體來看,家宰是家臣之長,在家族事務中家宰是主管。又可以將家宰稱為家老、室老,還可以稱為家相、相等。其職掌主要有如下幾個:第一,掌管家族財用的出納;第二,對家主的日常生活進行管理;第三,保衛家室;第四,為家主出謀劃策;第五,在家主不方便的時候家臣可以代理家主處理一些外事。2.司馬。司馬是主管族軍以及軍賦的,其職能就是對族軍以及軍賦進行管理。《左傳》中有如下內容:“叔孫氏之司馬……師徒以往。”襄公二十三年:“季氏以公鈕為馬正。”杜注:“馬正,家司馬。”3.車右、御騶、差車。車右、御騶、差車也是與家族軍務有關的人員,他們位于司馬之下。車右是卿大夫車乘右邊持武器的甲士;御騶、差車是為卿大夫駕車的人員。4.祝、宗、卜、史。祝是掌祈禱祝詞等事務。宗又可以被叫做宗老、宗人,主要掌控的是家族祭祀禮樂等事務。卜,掌占卜事情。史,掌祭禮、占卜、文書等方面的事務。卿大夫家中的祝、宗、卜、史是各自相互獨立的,不過會在一起相互合作完成一些事情,這是關聯最明顯的體現。5.樂工。主要是掌禮樂的。6.委吏。主要是管理倉庫的。7.豎、寺人、雍人、閽人。豎指的是卿大夫身邊的侍從小吏;寺人指的是近身的奄官;閶人指的是守門人;雍人指的是食官。總體來看,豎、寺人、雍人、閶人等一般都是卿大夫的侍從人員,他們的地位通常是比較低的。
(二)管理采邑事務的家臣
1.邑宰。邑宰指的是邑官之長,其不僅要征收賦稅,而且還要守衛邑士,這兩個職責是其最為主要的職責。2.司徒。司徒主要是掌管采邑土地的。3.司馬。《周禮.夏官》有“都司馬”、“家司馬”二職。春秋卿大夫采地設司馬,主觀采邑的軍賦。又可以將司馬叫做馬正,下方設有圉人一職。4.工師。其屬于管理采邑工匠。采邑也有“朝”,是治邑家臣處理邑政的場所。
(三)春秋家臣制度設置與西周的區別
第一,西周時期,王室的共卿大夫具有較強的實力,采邑一般分布在王畿地區,因此家臣的設置中,重心是王室共卿大夫的采邑和家族。諸侯國的卿大夫采邑較少,并且實力較弱,家臣也通常較少。在春秋時期,王權逐漸衰落,王畿逐漸開始縮小。一些重要諸侯國領土經過兼并有了很多倍數的擴大。這些諸侯國開始為卿大夫分封領土,因此列國出現了一批強家大宗。在這種背景下,家臣設置的重點也逐漸開始向諸侯國卿大夫的采邑和家族中轉移。
第二,在西周時期,通常家臣設置是較為簡單的,并且很多家臣會兼職。在春秋時期,卿大夫的勢力較為強大,其家臣設置也較為完備,并且分工更為詳細,家臣數量不斷增多。在春秋晚期一些強家家臣的數量甚至超越了公臣。
第三,在西周時期,王朝官吏俸祿的形式主要是采邑,屬于經濟實體,不會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較大作用,家臣也僅僅是辦理一些家族事務。而在春秋時期,則采邑發生了較大的變革,其逐漸成為國家一級地方政權。與此同時,家臣的職責范圍也得到了拓寬,其職責遠遠高于卿大夫的宗族事務和家庭事務,開始負責采邑人民和領土的管理,還包含一些政務、軍務、財務等,帶來十分顯著的國家公共事務職能。
通過這些內容可知,春秋家臣制度與西周家臣制度有一定的區別,其在延續西周家臣制度的同時對其進行了變革。
在春秋中后期,分封制逐漸衰落,家臣制度也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革,其具體變革如下:
(一)家臣成分更加復雜
春秋中后期,家臣成分更為復雜,一些家臣是卿大夫的族人或者小宗,從這些人員的氏來看,其與家主是同族的;還有一些家臣是本國其他家族的成員,因此姓氏與家主不同;而且在這一時期,很多失勢家族的家臣開始流向新家,一些家臣來自于他國。而且,在春秋后期,興起了私學,一批文士“學而優則壯”,很多人成為了貴族的家臣。總體可以將這些不同來源的家臣分為兩個類別:第一,與家主具有宗法關系的“父兄故臣”;第二,與家主不存在宗法關系的“新臣”。也能夠由此看出,家臣的成分不再具有傳統的單一性,而是向更為復雜的方向轉化。
(二)家臣世襲制逐漸瓦解
在春秋中后期,因為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井田制開始瓦解,也因此打破了家臣世襲制,家臣不在累世依附于某一家主,很多家臣脫離舊主開始投奔新家,卿大夫也開始“好用遠人”、“棄親用羈”,對流散在社會中的家臣開始重用。并且在這一時期,很多卿大夫力量甚至超越了公室,部分家臣的地位甚至要比一般公臣高。
由于家臣對家主沒有更強的依附關系,所以家臣也不再對家主絕對效忠,傳統絕對效忠的原則開始發生動搖,家臣違背家主的情況也開始增加。這也標志著家臣制度發生了較大的變革。在這種情況下,“士為知己者死”開始代替“委質而策死”成為家臣新的政治信條。家臣也不再對家主盲目、無條件、片面服從,忠誠于家主已經被當做是一種對等的報償和義務。這種情況體現出,家臣叛亂已經逐漸深化,社會變革逐步加深。
(三)谷祿產生,祿田被替代
在春秋后期新的俸祿形式出現,即谷祿。《集解》引孔安國日:“谷,祿也。”《論語·憲問》:“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以谷為祿,體現出俸祿從采邑、祿田向谷祿轉變。對應的是,在這一時期,家臣之祿也發生了變化,谷祿也逐漸運用于其中。俸祿的變化過程也是社會形態變化的重要體現,與家臣制度的演變也具有較大的聯系。
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經過了十分大的變化,卿大夫階層在激烈的斗爭中被大量消耗,并且因為宗法血緣關系的疏遠以及宗法觀念的淡薄,卿大夫家族開始從內部瓦解。并且,在斗爭的過程中權力更加集中,最終勝利的舊公室和卿大夫為了提升自身的權力,開始摒棄傳統的分封制而采用郡縣制,如此就不再存在卿大夫階層了,也因此世卿世祿制開始瓦解。家臣制度隨著卿大夫政權的變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革,最終也在卿大夫消失的過程中不復存在。不過因為家臣的設置較為系統化,職責劃分較為清晰,具有較強的行政能力,因此成為了新君主構建新官僚的基礎。
春秋時期的家臣制度,雖然對傳統西周舊制進行了延續,但是也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變革,其設置更加全面、科學,職責分工更加詳細,不過后期逐漸走向了衰落和瓦解。家臣制度的延續以及變革,代表著卿大夫家族政治變化的過程。同時,其家臣制度的變化對貴族政治向新的政治形體轉變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第一,家臣制度的變革加上宗法制的瓦解以及私學的興起,導致春秋后期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他們開始脫離宗法關系的約束,為官僚政治的實行提供了較多的統治人才。第二,傳統家臣制度衰落之后,新主臣關系逐漸形成,并開始采用谷祿制,在家臣制度瓦解之后,這些新的制度被官僚制度所吸收,成為了戰國時期官僚制度構建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