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冰雅,孫靜,洪國慶,胡楊,彭建雄,戴愛國
隨著醫療服務中的人文關懷的興起,共情越來越受到醫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醫學生是醫療隊伍的重要儲備力量,他們共情能力的高低對未來的人文醫療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醫學院聯合會提出,共情能力應作為醫學生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共情是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切入點,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共情可以增進醫患關系,節約醫療資源,促進良好的醫患關系的形成[1-3]。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量表為杰弗遜共情量表,但是國內采用杰弗遜共情量表對醫學生的共情能力的調查較少,本研究通過探討公辦與民辦院校醫學生的共情能力現狀,了解影響醫學生共情能力的相關因素,為提高醫學生的共情能力提供途徑與建議,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選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于2018年9—11月選取湖南中醫藥大學451名大學生和長沙醫學院247名大學生,共698名作為研究對象,來自臨床醫學、影像學和護理學專業,在臨床實習前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98份,有效回收有效問卷698份,問卷回收率100%。納入標準:(1)在校醫學專業大學生,自愿參加本研究;(2)無精神心理相關疾病者。排除標準:問卷填寫不完整者。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一般資料調查表:其內容包括編號,性別,年齡,學歷,是否在高中或大學擔任過學生干部,居住地,家庭年收入,每月消賈水平,是否有親屬是醫務人員,是否獨生子女,志愿者活動參加次數,院校性質。(2)杰弗遜共情量表:采用杰弗遜共情量表,中文版由姜恬[4]翻譯并調試,包含觀點采擇、情志護理與換位思考3個維度,通過量表給予評分時采用Likert 7級評分制,共20個題目,其中有10個條目為正向計分,10個條目為反向計分,總分范圍為20~140分。結果顯示分半信度系數為0.853,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61,效度良好。量表總得分即為各條目得分總和,得分越高,表示共情水平越高。
1.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由研究者制定統一的知情同意書、問卷填寫說明和指導語,調查員均經過統一的培訓。在進行調查前,首先對研究的目的、意義及調查問卷的填寫方式進行說明,在征得學生同意后,由志愿者進行統一問卷調查。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由研究者當場發放,回收后由研究者進行編號,以便進行錄入、統計、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ˉ±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不同性別、家庭所在地和院校性質的醫學生共情能力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家庭年收入、每月消賈水平、志愿者活動次數和專業不同的醫學生共情能力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特征醫學生共情能力現狀從表1中可以得知,不同性別、家庭所在地、參加志愿者活動次數的醫學生共情能力有差異(P<0.05),家庭經濟能力和個人消賈水平對醫學生的共情能力沒有影響(P>0.05)。

表1 不同特征醫學生共情能力得分比較
公辦院校醫學生的共情能力高于民辦院校醫學生的共情能力(P<0.05);公辦院校學生的觀點采擇、情感護理和換位思考平均分均高于民辦院校學生相同專業的共情水平,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院校性質的醫學生共情能力差異比較/(分,xˉ±s)
從表3可以得知,公辦院校臨床醫學、護理學和影像學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均高于民辦院校學生的共情能力(P<0.05);在三個醫學專業中,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最高,其次是臨床醫學專業,最低的為影像學專業(P<0.05)。

表3 公辦、民辦院校不同專業的醫學生共情能力比較/(分,xˉ±s)
3.1 醫學院校學生共情能力現狀分析醫務人員在與病人共情的過程中,對病人的疾病更加理解,進而在診療過程中融入更多人性化措施,這對醫患雙方都大有裨益[5]。有相關的研究顯示,醫學生的共情能力與臨床溝通能力、職業認同感、自我效能感、情緒智力和攻擊性行為等相關[6-9],并對學生的心理彈性專業承諾有影響[10-11]。我國傳統的醫學教育重視對醫學基礎知識教育、操作技能培養,忽視人文課程在醫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造成國內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偏低,但是共情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形成和提升。調查顯示,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僅占醫學總課時的3.86%,并且以選修課居多[12]。由于目前國內對醫學生共情能力的研究尚未建立常規模型,因而,無法對醫學生的共情能力進行精準定位。本次調查發現,公辦院校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得分為(110.84±12.62)分,與何詩雯等[13]的調查結果相似。
3.2 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影響因素人不但能夠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還能用心靈感受到他人的情感,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人格特質,但是由于遺傳、生活環境、接受的培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特征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存在差異。①不同性別醫學生的共情能力不同。本研究表明,男、女醫學生共情能力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共情能力低于女性,與以往研究一致。Roger將共情分為認知共情、情緒共情和共情擔憂三個維度,女性更擅長辨識不同的情緒體驗,并將它們以更加復雜和有層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可能與在社會及家庭角色中,女性更多地充當照顧者角色,因而能夠更加敏銳的感知他人的處境并提供幫助有關[1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采用問卷調查法的方法對女生更加有利[15]。②農村醫學生的共情能力高于城市護生。農村地區相對來說生活條件較差,往往和兄弟姐妹一起長大,在此環境中長大的醫學生更容易理解別人,習慣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知道關心父母、同學和朋友,而在城鎮長大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父母的寵溺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共情能力相對較低。③共情能力雖然因人而異,但是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得以鍛煉和提升。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7.59%的學生從未參加過志愿者活動,70.63%的醫學生在學校內參加過1~5次的志愿者活動,其中,民辦院校醫學生占未參加志愿者活動的65%。參加過志愿者活動醫學生的共情能力顯著高于未參加過志愿者活動醫學生的共情能力,但是參加不同次數志愿者活動的醫學生之間的共情能力沒有差異。單純的理論課堂學習并不能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病人的病痛和疾病所帶來的各方面的負擔,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醫學生產生共情。另外,自愿參加志愿者活動的醫學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人文素養,能夠對病人產生強烈的同理心。④家庭經濟能力和學生的消賈水平與學生的共情能力之間沒有直接關系。自進入大學以后,多數學生獨立生活,脫離了和家庭之間的直接聯系,重新接受大學的塑造,物質消賈水平和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這也可能與部分醫學生對家中的經濟條件和消賈水平隱藏有關。
3.3 公辦和民辦高校的醫學生共情能力差異共情與教育背景相關,高校性質不同,學生共情能力有差異。本研究發現,院校性質是學生共情能力的影響因素,公辦院校醫學生的共情能力總分為(110.84±12.62)分,民辦院校醫學生的共情能力總分為(106.83±14.33)分,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公辦院校醫學生的觀點采擇、情感護理和換位思考能力均高于民辦院校的醫學生(P<0.05);公辦院校臨床醫學、護理學和影像學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都顯著高于民辦院校相應專業的學生(P<0.05)。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公辦院校成立的時間較長,歷史較悠久,因而管理模式相對來說更加成熟,除了注重學生醫學基礎知識外,也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而民辦院校相對來說,成立時間較短,對學生的招生和就業更加關注,管理模式偏向應試教育。②相對民辦院校而言,公辦院校的教師學歷較高,有較多的外出培訓、學習機會,因此,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可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③公辦醫學院校注重邀請名師、醫學專家進行各類型的專題講座,人文氛圍濃厚,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一種重要方式。
3.4 不同專業醫學生共情能力差異不同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不同。公辦院校的學生中,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得分為(112.51±12.78)分,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得分為(109.02±12.59)分,影像學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得分為(108.19±12.41)分,民辦院校醫學生的共情能力也表現出相同的趨勢,即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最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共情能力次之,共情能力最低的影像學專業(P<0.05)。這可能與近年來,護理專業的定位有關,護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互滲透的學科,因而護理學專業教師對人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增加有關,而臨床醫學更加注重醫學基礎知識教學。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傳統醫學,歸屬于醫技科室,影像專業在校學生、實習生及醫生因受影像科室較少接觸病人的刻板印象,注重專業技能學習,忽視了人文關懷在醫患關系處理中的重要作用,對人文課程教學重視程度不足。
3.5 建議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培訓得到提升,院??赏ㄟ^改革教學方法,增加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共情能力的提升[16]。①增加醫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志愿者活動尤其是醫院志愿者活動,可以培養醫學生為社會服務的精神和品質,更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有研究指出,在臨床志愿者活動中,醫學生會被病人的境遇所觸動,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醫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17]。目前,我國的醫學院校重視醫學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卻忽視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在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院校應增加醫學生的志愿者活動,并把它應作為評價醫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②加強醫學生人文技能培訓。雖然我國的多數醫學院校都開設有醫學人文課程,但是這些課程以人文社會醫學類為主,人文基本技能類占比例較低,不同專業學生的人文課程設置權重不一,同時也存在教學方法以課堂灌輸為主,臨床實踐環節少,學生興趣不濃,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等問題。醫院院校應注重醫學生人文課程的技能教學和實踐教學,注重學生的人文技能的臨床應用,提高學生對人文培訓的認知。③邀請名人專題講座。名人講座是促進學生共情能力提升的一種重要方式,高??梢酝ㄟ^邀請臨床醫學專家或名師對臨床醫療環境中的人文關懷進行講解,增加學生對醫學人文的認識和興趣。④改革教學模式。目前我國的教學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參與度低。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對課堂環節進行設計。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切實培養醫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山梃b美國的醫學人文教育方式,遵照靈活性、趣味性、實用性的原則,采取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翻轉課堂、思維導圖等方法,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