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10年,早買房、多買房的都賺得盆滿缽滿,有的通過買房,實現了財務自由;而現在盡管整體房價沒有大跌,但考慮到持有房產的高成本,購買或持有房產者其實每天都在不知不覺的虧錢。當買房虧錢的時代來臨,現在究竟應該投資什么?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房價不上漲、甚至說房價漲幅小的話,持有房產每天都在虧錢。比如上海市持有房產的總成本有將近9%,而收益只有1.2%都不到。當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持有房產已經開始虧錢。過去買房之所以賺錢,是因為貨幣放水,導致泡沫叢生,而當前無論從刺激的空間還是刺激的意愿來看,再一次放水刺激房地產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只要不進行放水強刺激,房價都是易降難升,買房都要虧錢。再加上很多中小城市房產的流動性其實很差,看似之前房價上漲帶來了很多浮盈,大家賬面上有很多資產,但當需要用現金的時候,其實很難變現。
如果房價不漲,那么買房者或有房者其實每天都在虧錢。 以上海的情況為例,如果持有一套房產,純粹房屋居住用途,每年帶來的租金收益只有1.6%,而過去一年上海的房價非但沒漲,反而下跌,資本利得收益大致為-0.4%。
但是每年持有房子的成本其實很高,首先是買房的資金成本,當前至少也有將近5%;還有房屋折舊帶來的成本,房齡為3年的房子和10年的房子賣的價格肯定不一樣,這其中的差距就是房屋折舊帶來的影響。根據復旦大學2012年的測算,上海市房產平均每年折舊率在3%-5%之間,我們就按照4%來算, 持有房產的總成本也有將近9%,而收益只有1.2%都不到。所以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房價不上漲、甚至說房價漲幅小的話,持有房產每天都在虧錢。當然像學區房這種能帶來額外收益,可以彌補一部分虧損,但對于絕大多數房產來說,已經開始虧錢。

事實上,買房虧錢的又何止是上海?百城房價統計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過去一年的房價漲幅不到6%,即使按照3%的租金回報率、5%的資金成本、4%的房屋折舊率來算,在這些城市拿著房子都是虧錢的。而且絕大部分小城市租房市場很小,房屋空置率高,租金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過去賺錢主要靠漲價,現在虧錢也主要是因為房價不漲。 但如果房價一直不漲甚至出現下跌,你會一直持有一種虧錢的資產嗎? 事實上往前看,我們認為房價不僅很難大漲,而且大概率會出現明顯回調,主要原因是貨幣不再大水漫灌。 過去之所以各類泡沫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貨幣放水,做投資賺慢錢的少,做投機賺快錢的多。尤其是當經濟下行的時候,我們在貨幣放水的同時,將房地產作為托底經濟的重要手段,資金大量涌入房地產領域,泡沫膨脹嚴重。
但現在來看,我國各線城市的房價都已經非常高,中小城市的房屋空置率也很高,經濟和金融的系統性風險非常大,已經很難再放水刺激。而且中美貿易問題的出現,也讓大家徹底明白,僅僅靠建房子、修路這種效率較低的投資,盡管能夠短期拉動經濟,卻不能持續推動經濟增長。如果經濟發展是如此簡單的事情,那我們把房子和道路都拆掉,重新修建一遍,短期GDP想達到多少目標似乎都不難,但這種做法對長期經濟增長又有多大幫助呢?外部壓力的提醒之下,還是要注重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率的提升。所以 無論從刺激的空間還是刺激的意愿來看,再一次放水刺激房地產的可能性都不大。
只要不進行放水強刺激,房價都是易降難升。 從大周期來看,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在2014年就已經見頂。各線城市不斷擴張新城,房地產市場嚴重供給過剩,價格大幅回調,甚至將過去幾年的漲幅都抹去。即使2014-2016年間都是放水的大環境,房地產調控也是放松的,但在此期間房價還是大幅回調。
直到棚改貨幣化刺激政策加碼,中小城市房價才企穩回升,而棚改貨幣化是一種類似于QE的強放水模式,相當于給一部分居民資金到市場上買房,然后將房價穩住甚至還出現了上漲。而買房和買股票是一樣的,從來都是買漲不買跌,更多的居民涌進樓市,推動了這一波中小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共同繁榮。所以本來應是在5年前就應該見頂回落的大周期,但在政策的強刺激下,又出現了一波大繁榮。

而往前看,棚改貨幣化的政策逐漸退潮;LPR改革后,貨幣政策基本形成了對房地產領域收水、對非房地產領域放水的結構性寬松格局。在這種背景下,房地產的大周期和政策決定的小周期都會向下,房價也會有回調壓力。盡管大家都希望房價能夠一直穩住,不漲也不跌,但這并不是常態,沒有一種資產價格能夠長時間走平,不上漲,就會下跌,邊際上的交易者往往決定了存量資產的價格。
根據我們的測算,我國居民有近六成資產直接或者間接配置到房地產領域,而中小城市房產的流動性(變現能力)其實很差,二手房很多要折價才賣得出去,所以看似房價上漲帶來了很多浮盈,大家賬面上都有很多資產,但當需要用現金的時候,其實很難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