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愛蓉 劉毅 胡志宏
摘 要:為了得到某省危險化學品事故的一般規律,對某省2010~2018年危險化學品事故從事故時間、事故類型、事故對比、事故原因等方面做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某省危險化學品事故在時間上呈現明顯季節特征,在類型上以中毒和窒息、容器爆炸、高處墜落為主,在與全國情況對比上呈現不穩定趨勢,在事故原因上存在作業管理不到位、本質安全化水平低、安全監督不到位三個主要原因。同時,依據一般規律提取,分析了該省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危險化學品;事故分析;對策;安全監管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5.079
根據現行《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版)》,目前危險化學品共有2828種。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危險化學品使用量逐漸增加,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也逐年遞增。因此,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成為相關生產經營單位和各級政府關注的重心。
某省危險化學品企業總體上呈現點多面廣、中小企業多、本質安全化水平低等特點。本文力圖通過對2010~2018年該省危險化學品事故進行匯總分析,研究該省危險化學品事故發生規律與趨勢,透視該省化工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形勢,以便在該省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事故預防與應急救援等方面提供指導及參考。
1 某省2010~2018年事故總體情況
基于該省安委會關于全省安全生產情況的通報信息和該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的統計數據,在2010~2018年這段時間,該省總共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起數為103,死亡人數為123。
1.1 事故時間角度分析
在事故發生時間上,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年份特征、季節特征、時刻特征。一是2010~2014年,該省危化品事故逐年下降,至2014年達到史上最好水平,2015年開始危化品事故有上升多發趨勢。二是炎熱潮濕的季節事故高發,主要是4~10月,這段時間天氣逐漸回暖,氣溫升高、雨水增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危化品發生事故的概率。同時,這種自然環境容易使得危化品儲存容器受到腐蝕,從而可能引發危化品泄漏、中毒、燃燒甚至爆炸事故,增加事故率。需要指出的是,這段時間是危化品行業的相對活躍期,此時是生產和銷售旺季,流通數量較大、頻度較高,必然導致追趕進度、超時加班、違章運輸等行為產生,因此使得事故發生率增加。三是在時刻上呈現雙高峰趨勢,在8-9點、14-15點呈現事故發生雙高峰趨勢,分析原因可能是兩個時間段內從業人員剛剛交接上班,未完全進入工作狀態,未對現場工作環境進行風險分析和作業檢查,盲目開車作業導致事故發生次數增加。
1.2 事故類型角度分析
在事故類型上,發生事故次數最多的三種事故類型是中毒和窒息、容器爆炸、高處墜落,這三種類型的事故占到了全體事故的49.43%。死傷情況最嚴重的四種事故類型分別是中毒和窒息、容器爆炸、火災、其它爆炸,這四種類型的事故死傷人數占到了全體事故死傷人數的69.93%。
1.3 事故對比分析
按同比統計口徑計算,對全國及該省化工和危化品事故發生次數與死亡人數進行簡單統計可知,在事故發生起數方面,該省占到了全國的3.5%~15.9%之間,2014年事故占比最低,2012年占比最高。近九年,占比趨勢不斷大幅度震蕩,不夠穩定。事故死亡人數方面,該省占到了全國的3.0%~9.1%之間,2014年事故死亡人數占比最低,2012年占比最高,近九年中,事故死亡人數占比趨勢震蕩中穩步下降。
該省生產安全事故總數和化工危化品事故對比中,事故發生起數方面,化工危化品事故占到了全部事故的0.04%~0.81%之間,2010年和2011年化工危化品事故占比最少,2017年占比最高,除此之外,其它時間較為穩定。事故死亡人數方面,從2010至2018年,其占比趨勢震蕩幅度較大,不夠穩定,其中,2014年占比最低,為0.23%,2017年占比最高,為0.90%。
1.4 事故原因分析
歸結事故原因,主要有三類:第一類主要是作業管理缺位,“三違”行為偶爾發生。主要是無相關作業規程或方案,或者工作人員未按章操作。第二類主要是設備設施本質安全化水平較低,本質安全化管理與要求不到位。主要是對基礎設施、儀器設備等更新、檢修、維護不及時,造成設施設備故障,引發意外。第三類是安全監督不到位。在安全意識、預防、監控、防護及應急救援措施等配套建設方存在“欠賬”,必須引起重視。
2 某省危化品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是安全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如該省發生某區“8·28”非法甲醇儲存點一般火災事故,原因就在于打非治違工作力度不夠、不動硬不到位。二是監管部門協調機制不順暢。國家機構改革調整、職能合并,導致監管邊界不清、責任不明,交叉管理、多頭管理等現象,給安全監管帶來諸多問題。三是危化企業安全科技水平低。一方面是該省化工企業規模上仍以中小企業為主,安全保障能力較差;另一方面是素質優良的化工從業人員缺乏。如該省2017年發生的某集團“9·24”較大中毒事故、某公司“11·11”較大中毒事故,都是人員中毒后盲目施救,導致事故擴大。四是危化品安全知識普及率低,公眾對危險化學品的缺乏足夠的科學認知。如果突然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普通民眾在科學認知不足、潛在危害難以判斷的情況下,由于新聞輿論媒體的大肆渲染與輿論引導,不可避免地會給民眾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沖擊,由此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如一該省某藥業公司“6·12”一般氣體泄漏事故,造成較大社會不良影響。
3 對策與建議
3.1 健全完善安全監管機制
是嚴在日常、嚴在經常。加強日常巡檢工作頻率、力度,常態化排查事故隱患;強化問責監督,建立健全危化品監管回頭看制度,消除相關企業僥幸心理。二是加強打非治違工作力度。敢于碰硬動真,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個人和企業要依法依規嚴格追責問責。三是進一步完善鄉鎮安全監管機構,理順監管制度,增加監管人員,真正做到執法和行政的有效銜接、有機統一。四是加強指導。出臺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危險化學品分片包干、重點聯系指導機制,努力破除各地區、各企業之間工作參差不齊的局面。
3.2 建立健全常態協調機制
一是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安全監管部門要明確定位、厘清邊界。二是建立健全無縫銜接、無漏可查的監管網絡。三是加強相關法律規范的頂層設計,做到橫向到底、縱向到邊,執行容易、銜接順暢。
3.3 提高企業本質安全化水平
一是要強化政府安全監管責任,嚴格把關準入制度,定期淘汰小、舊、落后的危險化學品企業或者工藝。二是加強對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工作人員的資質審查,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從業人員培訓考核力度,持續改善提高危化品安全管理水平。三是嚴把第三方組織建設、評價、監理的資質關卡,督促第三方中介機構做好化工和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的保障和服務工作。四是加快職業化專業化應急救援隊伍培育,提高應急救援預警、響應、恢復水平,防止次生災害,降低財產損失,有效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3.4 提高危化品安全知識普及程度
利用線上線下等多種知識傳播手段,在重點區域加強危險化學品知識普及力度,適時發布相關敏感信息,前置性消除民眾緊張與擔心,有意識降低事故發生后的不良社會影響。
4 結論
(1)通過對某省2010~2018年危險化學品事故的統計匯總,從事故時間、事故類型、事故對比、事故原因等方面做了統計分析,提取了該省危化品事故一般規律,透視出該省危化品安全生產形勢。
(2)在對事故簡單統計分析之后,指出了某省危化品安全監管存在的安全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監管部門協調機制不順暢、危化企業安全科技水平低、危化品安全知識普及率低等四方面的問題,并據此給出了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等10部門公告(2015年第5號)[Z].2015-3-9.
[2]徐廣義,李敏,李強.淺談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對策[J].化工管理,2017,(1):149,280.
[3]吳宗之,張圣柱,張悅,等.2006-2010年我國危險化學品事故統計分析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7(7):5-9.
[4]李健,白曉峋,任正中,等.2011-2013年我國危險化學品事故統計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4,10(6):142-147.
[5]楊洪敏.中國危險化學品事故統計分析與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