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珍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隴川,被稱為目瑙縱歌之鄉,是景頗族聚居區,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多個少數民族,除景頗族之外主要有傣族、德昂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能夠親自來到隴川,感受景頗族的盛會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興奮的事情,同時讓我見識到目瑙示棟萬人打歌的神奇經歷。


章鳳是隴川縣的一個鎮,傣語意為“大象吼叫之地”。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幾天時間里,目瑙縱歌狂歡節就在章鳳廣場上開展,整個廣場面積廣闊,為萬人之舞提供了場地。
目瑙示棟是目瑙縱歌節的標志,是景頗族人最崇敬的圖騰。在目瑙示棟上,犀鳥被放在了目瑙示棟的天梁上,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
關于目腦縱歌節,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大家都不知道有多久的時候,世間是沒有目瑙縱歌節的,因為,目瑙縱歌只有在天宮才有,是太陽神舉辦的。那個時候,犀鳥能夠飛的好高,能夠飛到天宮,有一次目瑙縱歌節時,犀鳥飛到了天宮上,它被美麗的舞蹈所陶醉與吸引,所以,就不管千辛萬苦一次次的偷偷的來到太陽宮學習目瑙舞。當它學會之后,就和天地中的鳥雀一起舉辦了一次鳥目瑙,非常幸運的是景頗族的祖先寧貫娃看到了鳥雀們的舉辦的目瑙,向犀鳥請求學習跳舞,犀鳥就將其所學全都教給了寧貫娃。不久之后,寧貫娃帶領著景頗族祖先,舉行了人間的第一次目瑙縱歌盛會。目瑙縱歌就這樣流傳到了人間,可是,當太陽神知道了之后,為了懲罰犀鳥偷學目瑙縱歌舞,就剝奪了它飛翔去天宮的能力,所以,現在犀鳥只能在樹林間飛行了。這只是傳說,而景頗族祖先為了答謝犀鳥,將它刻畫在了目瑙示棟上,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景頗族有五種支系,每個支系的語言也絲毫不能相通,在景頗族祖先遷徙的時候,分別去到了不同的地方,其中很大的一個支系遷往了印度等地,現在被稱為克欽族,在舉行目瑙縱歌節的時候,他們也在同一時間進行,就如我們的春節一樣,不論在任何地方,都不會改變這個傳統。這幅遷徙圖非常清晰的向我們展示了景頗族先人遷徙的路徑,其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是我們無法名狀的。隴川的朋生的目瑙縱歌廣場,目瑙縱歌節是舉行的地點,這里被列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個是緬甸克欽族的目瑙示棟,位于朋生目瑙縱歌廣場的北側,人們將這個豎立在這里,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明白,雖然目瑙示棟有不同之處,但是,是同出一源一個祖先的。



瑙雙與腦巴,是目瑙縱歌節的核心人物。腦雙一隊是不帶領群眾的,在跳目瑙舞 的時候,腦雙有其自己的舞蹈以及路線,總結出來可以看作是目瑙縱歌節開展的整個過程,這都通過其舞蹈來體現,其中有20多種動作,分別表達不同的涵義:擇地、擇樹、平地、打洞、豎樁、房梁等過程。他們的路線與動作在整個目瑙縱歌節的過程中不斷變化,他們開始和結束就是目瑙舞的開始與結束。而舞蹈的人群則是在跟隨著腦巴的腳步,在舞場上搖擺。
目腦縱歌節也是周邊傣族、德昂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的節日,在目瑙縱歌節這幾天中,通宵達旦的過著自己的節日,是一個民族大聯歡,在節日中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熱情與對生活的熱愛,感到了景頗族人民的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