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敏,王傳嶺,張嘉嫻
(嘉應學院醫學院,廣東 梅州 514031)
維生素C,即抗壞血酸,具有還原性,能參與機體的氧化還原反應,清除自由基,提高機體免疫力,是人體機能得以正常運行的必需物質。水果和蔬菜中富含維生素C,是人體所需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因此,需要對水果和蔬菜中的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進行研究[1-2]。目前常見的檢測維生素C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3-4]、高效液相色譜法[5-6]、電化學法[7]、間接原子吸收法[8-9]等。
BZ振蕩反應是指在酸性介質中,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具有活潑亞甲基的有機酸、酮、酯等化合物被溴酸鹽氧化的反應,催化劑一般是可變價金屬離子對。在反應過程中,體系中某些物質的濃度會隨反應時間呈現規則振蕩[10-11]。因BZ振蕩反應對外界的擾動敏感,因此可以利用振蕩反應對外界物質的含量進行分析測定[11-16]。一般BZ振蕩體系采用硫酸為反應介質,本實驗選擇用硫酸-磷酸混酸來提供酸性環境,來檢測維生素C的含量,發現檢測效果更好。
BZ 振蕩反應實驗系統 BZOAS-ⅡS (南京南大萬和科技有限公司),232型甘汞電極,213 型鉑電極,超級恒溫水浴 CS-501 型(上海實驗儀器廠),超純水機 MING-CHE (法國 Merck Millipore)硫酸、磷酸、丙二酸、溴酸鉀、硫酸鈰銨、維生素C等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超純水。
打開BZ 振蕩反應實驗系統及電腦記錄軟件,以鉑電極和甘汞電極分別作為工作電極和參比電極,設定反應溫度為30℃,恒定磁力攪拌器轉速,向反應器中依次加入丙二酸、溴酸鉀、混酸,混合均勻后,加入硫酸鈰銨,同時利用電腦記錄振蕩曲線,當系統進入規則振蕩后,加入不同濃度的維生素C并記錄振蕩參數。
振蕩系統中的反應物的濃度會影響振蕩圖形,誘導期、周期和振幅均有改變,實驗表明,維生素C的含量的負對數與周期(T)變化值有良好的線性關系,而其他參數線性關系較差,因此,改變反應物的濃度,可以提高對干擾物的靈敏度,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各實驗因素對振蕩周期T的影響Fig.1 The influence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of malonic acid (a),the mixture of acids (b), potassium bromate (c),ammonium cerous sulfate (d),on the oscillation period T
B-Z振蕩反應體系以丙二酸為有機底物,只有當丙二酸的濃度高于0.4mol/L時,才能為引起B-Z振蕩提供足夠的能量。在丙二酸的濃度為0.9mol/L時振蕩周期最大,因此,確定丙二酸的濃度為0.9mol/L。
B-Z振蕩反應一般由硫酸提供酸性環境,采用磷酸代替部分硫酸后,由于磷酸會與Ce4+發生沉淀反應,因此會導致振蕩反應振幅減小,周期增加,當磷酸占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振蕩反應無法發生。實驗發現,磷酸存在會增加維生素C對系統擾動的幅度,同時,為研究磷酸對體系的影響,所以選擇磷酸占硫酸磷酸的體積分數為60%。
溴酸鉀是BZ反應中的氧化劑,實驗發現,當KBrO3的濃度低于0.2mol/L時,產生的Br-濃度太低以致于不能產生振蕩行為。當溴酸鉀的濃度為0.5mol/L時,體系的振蕩周期最大,選定溴酸鉀濃度為0.5mol/L。
硫酸鈰銨中的Ce4+是整個反應中的催化劑,考察了Ce4+在0.002~0.008mol/L范圍內對化學振蕩圖形穩定性的影響,選擇0.008mol/L作為實驗濃度。
待化學振蕩體系穩定后,在振蕩電勢到達最低點時,用微量注射器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維生素C溶液,得到擾動圖譜。如下圖所示為加入1mL 0.25mg/mL維生素C所產生的的擾動圖譜,其中圖2為以硫酸為酸性介質下的振蕩圖譜,圖3為以硫酸-磷酸混酸為酸性介質下的振蕩圖譜,可以發現,采用磷酸取代硫酸會降低維生素C對于振幅的擾動,振幅變化從29mv降低到10mv,但能夠增加對于周期的擾動,周期變化值從接近0s增加到4s左右,本實驗選擇磷酸條件下考察振蕩周期受維生素C濃度的影響。

圖2 硫酸條件下維生素C對振蕩體系的影響Fig.2 effect of vitamin C on the oscillating system under sulfuric acid conditions

圖3 硫酸-磷酸混酸條件下維生素C對BZ振蕩體系的影響Fig.3 effect of vitamin C on the oscillating system under mixed acid conditions
在上述選定條件下,考察不同濃度維生素C對于BZ振蕩反應的影響。配置一系列不同濃度的維生素C溶液,待振蕩系統穩定后加入維生素C溶液,記錄振蕩曲線。對振蕩曲線進行分析,發現,當維生素C的濃度在0.03125mg/mL~0.25mg/mL范圍內時,維生素C濃度的負對數(-logC)與其體系振蕩周期的改變量△T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其線性回歸方程為△T=2.3313logC +7.6579,線性相關系數R=0.9450,標準曲線見圖4,為驗證實驗的準確性和重現性,在同一條件下進行10次平行試驗,計算標準偏差為2%,方法具有可行性。

圖4 △T與維生素C濃度的負對數的線性關系Fig.4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 and the negative logarithm of vitamin C concentration
B-Z振蕩反應反應機理復雜,比較經典的機理是Field,Koros和Noyes的FKN模型[10,17],該模型包括20個基元反應,且Br-和HBrO2是其中兩個關鍵組分。該反應的總反應為:
其反應機理中主要反應有:
BrO3-+4Ce3++5H+→HOBr+4Ce4++2H2O
(2)
BrCH(COOH)2+4Ce4++HOBr+H2O→2Br-+3CO2↑+4Ce3++6H+
(3)

根據FKN機理,磷酸取代硫酸可能對振蕩反應體系造成如下影響:

其次,由于硫酸的酸性強于磷酸,以磷酸取代硫酸會導致溶液中氫離子濃度降低,根據FKN機理,反應中許多反應均為酸催化機理,因此磷酸的加入會增加pH值,降低反應速率,增加反應周期。
其三,磷酸含量的增加會增加溶液的離子強度,增強溶液的鹽效應,有利于各反應速率的提高,降低反應周期,以上三個作用導致的結果是反應周期先增加后減小。
最后,磷酸根具有較強的配位能力,在一定濃度下與Ce(IV)會發生沉淀反應,能夠降低溶液中Ce(IV)的活度,進一步的降低電對的電極電勢,振幅減小。
向振蕩體系中加入維生素C后,反應周期延長,振幅增加,并且磷酸存在下周期變化明顯而振幅變化減弱,原因可能是:
首先,維生素C是一種常見的還原劑,它的烯二醇結構能夠與反應體系中的溴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溴離子,使得A組反應時間延長,反應周期增加,該組反應需要氫離子參與,磷酸存在時,氫離子濃度較低,反應更慢,因此變化更加明顯。
其次,維生素C含有多羥基結構,具有一定的配位能力,可以與金屬離子產生不同程度的配位作用,導致Ce4+/Ce3+電極電勢改變,電位降低,導致振幅增加,當磷酸存在時,由于磷酸根本身即具有很好的配位能力,因此可以和維生素C產生競爭反應,從而導致維生素C對振蕩體系振幅的影響減弱。
本文研究了以磷酸-硫酸混酸替代硫酸提供酸性環境下BZ振蕩反應的基本規律,并使用該體系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研究發現維生素C濃度C的負對數與振蕩周期改變值△T在0.03125~0.25mg/mL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T =2.3313logC +7.6579,線性相關系數R=0.9450;維生素C和磷酸均在人體中廣泛存在且發揮了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研究發現,磷酸存在條件下,維生素C會對BZ振蕩反應產生特殊影響,這一實驗事實能夠加深對維生素C在人體內作用機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