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2019年8月11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了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興基地環境污染問題。
這不是上海振華第一次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關注。通報稱,2016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期間,振華長興基地就因環境污染問題被群眾舉報。中央環保督察組將有關問題轉交地方查處。而兩年來,周邊群眾對該基地環境問題投訴又有83次之多。上海市、崇明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也對上海振華長興基地立案處罰14次,責令改正1次。
但振華集團不積極整改,反而指責一些群眾的投訴是惡意舉報。對于地方監管部門的整改要求,上海振華不僅沒有落實,還發文回懟稱是不切實際、不能完成的任務,指責地方環保部門對企業檢查頻次過多,查到環境違法問題就處罰,是搞“一刀切”,是“官僚主義作風和本位主義問題”。
上海振華的強硬態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央企的身份。據了解,上海振華雖然企業名稱有上海二字,但隸屬于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過去,中國的企業都是國企,每個企業都有行政級別,如果是中央企業,那即使企業所在地在地方,地方也是無權對企業的地盤進行管理的。最為典型的是大型油田。比如大慶油田雖然在大慶市,但是油田生產、生活范圍內的事務都由大慶油田管理局自己管轄,油田有自己的學校、醫院,甚至有自己的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就像一個獨立王國,與大慶市幾乎是兩個平行世界,大慶市政府部門對油田管理范圍內的事務幾乎沒有管轄權。其他一些企業所在地在地方的央企,雖然沒有像油田這樣的獨立性,但是也經常依靠其行政級別高的優勢,對地方政府部門的監管不理不睬。省級企業也是如此。有些省級企業是在省級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就認為其環保、衛生、安全等方面的監管也只能由省級部門進行。
盡管在國企改革中,曾經有文件規定國企管理人員不再具有行政級別,但是實際操作中,國企高管還是有級別的。
這種級別的設置,讓地方政府部門面對央企時經常無力監管。試想,有些央企領導的行政級別可能是副部級甚至是正部級,即使是其子公司,主要領導也是正局級干部,和地方市政府領導級別一樣,比監管部門領導的級別還要高,自然會不把地方監管部門放在眼里。
其實,中央企業或者省級企業,只代表企業的出資人是中央或者省級政府,并不代表只有同級別的監管部門才能對企業進行監管。企業必須接受其所在地政府部門的監管。比如環保問題上,作為中央企業的上海振華的違法行為對長興島的環境造成了污染,影響到附近居民,那就必須接受當地環保部門的管轄,哪怕崇明區生態環境局只是一個處級單位。
在中央環保督察組對上海振華通報批評后,該公司第二天就在公司官網發布聲明,稱公司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成立了整改工作組,對于通報中提出的問題,將下決心、花大力氣予以徹底整改。地方環保部門要求整改時不予理睬,中央環保督察組一通報就高度重視,根子上還是級別意識在起作用。只是希望這次之后,包括上海振華在內的其他央企、省企,能夠真正理解屬地管理的意思,配合所在地方監管部門的監管。
當然,地方監管部門面對這些“高級別”的央企、省企時,也應該挺起腰桿,真正嚴格執法,而不是僅僅“以罰代管”,因為那點行政罰款對這些巨無霸企業來說,是不值一提的,甚至不交罰款,可能地方政府也拿他們沒辦法。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