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日本政府今年7月1日宣布,從7月4日起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原材料加強審查與管控,并將在8月底把韓國從安全保障上值得信賴的“白名單”中刪除。
韓國輿論稱這是1965年韓日建交以來,日本首次對韓國施加經濟制裁。韓國總統文在寅稱這是“史無前例的危機”,意圖是打擊韓國經濟。
韓國的擔憂不難理解。半導體出口在韓國出口中占比20%,半導體產品的材料絕大部分來自日本,而且短時間內尋找替代幾無可能。摩根士丹利預計,國際貿易局勢不穩以及日韓潛在的貿易沖突,可能使韓國今年經濟增長率從去年的2.7%下滑至1.8%。
日本為何突然對韓國下狠手?
首先,這是個日本內政問題。具體地說,是日本的選舉政治的需要。7月4日,日本對韓國出口管制生效的當天,日本國會發布第25屆參議院選舉公告,競選活動拉開帷幕。對于安倍來說,這場選舉志在必得。
在外交領域,安倍穩住了不可預測的特朗普,緩和了日中關系,能當選舉牌打且風險低的只有日韓關系。
美國政治學者約翰·米勒提出過“聚旗效應”的概念,意思是說在國家對外面臨戰爭或危機時,能在短時間內減少民眾對政府政策的批評、提升政府的支持率。“聚旗效應”在選舉政治中的運用,就是選舉期間對外打強硬牌。安倍對外展現強硬,韓國只是“不幸”被選中。
其次,這是個日韓關系問題。根據韓方的說法,日本下狠手是對韓國的政治報復,以表達對韓國法院裁決日本企業需向韓國二戰勞工賠償的不滿。事實上,文在寅就任韓國總統以來,韓日關系一直因歷史問題、領土爭議問題齟齬不斷,他與安倍的關系也冷若冰霜。
韓國政黨大體分為“保守”和“進步”兩派。保守派執政時,韓國對日態度相對溫和,比如李明博執政時期。進步派掌權后,對日外交則不溫不火甚至強硬,比如盧武鉉政府時期。
冷戰后大部分時期里,韓日關系的“溫度”,可以說完全掌握在青瓦臺手中。因為有了韓美同盟的托底,韓國沒多少看日本臉色的意愿。作為盧武鉉摯友的文在寅,延續了韓國傳統的對日外交邏輯。
不過,安倍敏感地捕捉到時局之變,以歷任日本政府未曾使用過的手段處理日韓關系,很可能是想在對韓外交上轉守為攻,徹底改變日韓外交互動的邏輯。這就涉及日本下狠手的第三個層面——日美外交。
樸槿惠執政時期,韓日關系也曾因歷史問題而一度冷淡。但當時的奧巴馬政府極力撮合,創造樸槿惠與安倍見面的機會。后來,樸槿惠在被彈劾前還與日本達成了徹底解決慰安婦問題的協議。
最近文在寅政府派多位高官赴美“告狀”,但能否確保特朗普政府協調韓日矛盾,青瓦臺并沒有太大的底氣。韓國輿論猜測,日本對韓國下狠手得到了特朗普的默許。這種猜測不無道理。
韓國外長康京和在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通話時表示,日本此舉不僅損害韓國企業利益,還會擾亂全球供應鏈。韓國企業的痛,特朗普不會感同身受。而且,康京和可能忘了,擾亂全球供應鏈,是特朗普政府最不擔心的,如果不是樂見其成的話。日本對韓國的出口管制,對于特朗普政府來說,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在安倍的對韓外交上,特朗普開了一張可以讓他任意填寫的空頭支票。文在寅政府被迫服軟,只是遲早的事。特朗普就真不擔心韓日關系惡化影響美國的“印太戰略”打擊?可以肯定地說,他真不擔心。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