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軍
蘇東坡的從政經歷可以概括為“8341”,即八州太守、三部尚書、四個從政前期的崗位、一任皇帝秘書。
縱然蘇東坡才華熠熠,在仕途上他仍須由低級而上升。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有權連署奏折公文。這個崗位相當于知府的助理,品級不高。
仁宗嘉祐九年(1064年),蘇東坡鳳翔府判官的任職到期。當時,凡地方官做官三年之后,朝廷就要考察他政績如何,叫作“磨勘”。依據查考的結果,再經推薦,另授新職。
新主英宗早聞蘇東坡的名氣,要破格拔擢,任以翰林之職,為皇帝司草詔等事。宰相韓琦反對,建議皇帝,為蘇東坡計,應俟其才干老練,不宜突然予以如此高位。皇帝又稱擬授命他掌管宮中公務之記載,宰相又提出反對,說此職位與“制詔”性質相近。他推薦蘇東坡到文化教育部門去任職,并且要經過此等職位所需之正常考試。
于是,蘇東坡通過考試后,到史館任職。在史館任職的官員,要輪流在宮中圖書館工作,蘇東坡頗以有此良機飽讀珍本書、名人手稿、名家繪畫為樂。
在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東坡攜帶妻兒來杭州任通判。杭州后來幾乎變成了蘇東坡的第二故鄉。
杭州的美麗賦予他靈感,杭州溫柔的魅力浸潤他的心神。杭州贏取了蘇東坡的心,蘇東坡贏取了杭州人的心。他離開杭州之后,南方的秀美與溫情,仍然使他夢寐難忘。他知道他還會故地重歸。等18年之后,他又回去任太守之職。
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東坡杭州通判的任期屆滿,升任密州太守。密州是一個貧窮之地,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天淵之別。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蘇東坡在他《杞菊賦》序言中說:“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俸,殆不如昔。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延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蘇東坡在密州任太守兩年,然后又調到徐州任太守。
在徐州,蘇東坡興建工程,忙于公眾活動。過去在杭州,他始終充任輔佐官員,始終不能從事具有建設性的重要工作;在密州雖然身為太守,但是地方貧窮而偏遠,也無由一展其行政才能。在徐州,一個充實、完滿、練達、活躍、忠貞的蘇東坡出現了。他以徐州太守所表現的政績,證明了自己作為行政官員是個干練之才。
蘇東坡到任三個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設法疏浚過黃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萬緡,工程竟歸失敗,負責工程的人畏罪自盡。蘇東坡奮不顧身,搶救城池。他有幾十天不回家過夜,住在城墻上的棚子里,監督加強外圈的城墻。
富有之家紛紛逃難,蘇東坡在城門口勸阻他們,以免引起人心驚惶。他說:“我不走,你們最好也不要走。”這樣把大家勸回去。在他的帶領下,徐州抗洪取得勝利。
元祐元年(1086年),蘇東坡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皇帝秘書),這一職位永遠是由名氣最高的學者擔任,往往是擔任宰相的前一步。再者,為皇帝草擬圣旨,就使蘇東坡得以親密接近皇帝和太后。
在蘇東坡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1086-1089),他擬了約八百道圣旨,現都收于他的全集中。文字無不鏗鏘有力、妥帖工巧、簡練明確。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典,富有例證譬喻,蘇東坡寫來輕而易舉。蘇東坡去世后,另一個人,姓洪,接他的職位。他對自己的文才頗自許,他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仆,自己比蘇東坡如何,老仆回答說:“蘇東坡寫得并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蘇東坡一生經歷豐富,其從政生涯里至少擔任過16個職位。他的詩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正好表明了其成長之道。
(摘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