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梨黎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為自己熱愛的文創產品買單,在這些人中,或許有人還沒有機會去盧浮宮一睹蒙娜麗莎的風采,但如今,他們有了更具溫度的接觸方式,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將藝術融入生活。
現在評判一個網紅火不火,不能單看他的粉絲數、評論數有多少,畢竟虛假流量的時代,什么都能造假。想知道一個網紅的真實熱度,最主要的還是帶貨能力,在網紅眼中,能為他們買單的粉絲,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優質粉絲。
直播,儼然已經成為網紅賣貨的主要渠道。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有一天,康熙、雍正、乾隆三位“老網紅”一起開直播賣貨,誰會成為真正的帶貨之王?
這個問題聽起來好像很扯,但事實上,真的有數據作為支撐。8月15日,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和天貓聯合發布了《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數據顯示:全中國,最帶貨的歷史人物是乾隆皇帝!乾隆是響當當的“帶貨王”!
打開網購App,搜索關鍵詞,你會發現和乾隆有關的周邊,不止是我們想象中的貼紙、印章、手辦這些,還有茶包、帆布袋、衣服等等,簡直是承包了生活用品和文娛用品。
在帶貨界,乾隆是當之無愧的流量King,無論是搜索量、成交量還是貨品量,每一項指標都是頂尖的水平,數據顯示,他的帶貨能力是唐伯虎的10倍。
在乾隆成為頂級流量的背后,是整個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的極速增長。阿里零售平臺數據顯示,2019年實際購買過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消費者數量已近900萬人,相比2017年增長超過4倍。
“博物館文化產業生態圈是一片巨大的藍海。”和故宮合作文創產品的企業董事長馬克如是說。

一天之內賣出7萬多支口紅,直接賣到產品脫銷,這不是“口紅一哥”李佳琦直播,而是“故宮口紅”上新了。
直到現在,大家應該還能想起去年朋友圈被“故宮口紅”刷屏的盛況,當時還差點引發了一場文創界的“宮斗”。
去年雙十二前,“故宮博物館文創旗艦店”和“故宮淘寶旗艦店”一前一后上新了口紅,兩個品牌同臺battle,網友戲稱這是“嫡次子”與“庶長子”之間的斗爭。過程也許刀光劍影,結果卻是讓粉絲喜聞樂見的:兩家店鋪的口紅都迅速成了“國貨之光”。
事實上,這不是故宮文創第一次刷屏,在此之前,故宮文創已經推出很多爆款,“朝珠耳機”、“冷宮”冰箱貼、“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2019年的《故宮日歷》首印更是達到70多萬冊。
在開發上,故宮文創顯然走向了精致主義,不只是對文化元素簡單的復制粘貼,也不是對館藏珍品進行粗糙的仿制,以上這些都只是文創開發的1.0版本,故宮文創顯然已經更新到了高級版本。
他們對“文創”一詞進行深入的拆解剖析,做到“文化”+“創意”+“創新”三者融合。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透露,2017年故宮文創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而在2017年,故宮博物院門票收入約為8億元。也就是說,故宮文創的營收金額,已經差不多是門票收入的兩倍了。
從市場受歡迎程度來看,博物館文創需要的不止是心意,更需要新意?!缎挛膭撓M趨勢報告》給出了今年最受歡迎的博物館文創產品TOP3,除了故宮口紅,我們還可以看到“江南才子茶”“探月棒棒糖”也上榜了。
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國內已有25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圍繞自己的館藏產品進行IP開發。
在新文創時代,次元壁就像是紙糊的,一戳就破。
如果中國的“帶貨王”乾隆皇帝遇上國際組的天才畫家梵高,到底誰會在這場battle中獲勝?
來自《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的數據給出了答案:梵高才是那個最能撬開我們錢包的人。
比起乾隆皇帝,梵高這個IP的優勢在于可開發的品類更豐富更全面,除了折扇、手辦、貼紙這些文創產品,梵高的周邊可以說是遍地開花,Kindle、香薰、高跟鞋、絲巾等應有盡有。
現在想要動搖梵高“帶貨一哥”的位置還是有些困難,畢竟這是一張用在哪都很合適的名片,光是他的自畫像以及那幅舉世聞名的《向日葵》就已經被很多文創品牌“用濫了”。
看完國際組的種子選手梵高,我們把目光轉到國際組的博物館文創產業。
把國內和國外的博物館文創放在一起對比,我們會發現兩者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像單霽翔所說的:“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經營整體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相比差距很大。”
這個差距并不僅僅是指營收方面,更大的差距是文化創意產業鏈尚未完全打通,營銷方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單一。
位于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陳丹青這么評價它:“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我至今沒有畢業的大學?!倍鼘ψ约旱亩ㄎ皇恰笆澜缟献顐ゴ蟮陌倏迫珪降乃囆g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總計開發的藝術衍生品數量多達2萬余種,產品種類囊括了首飾珠寶、服飾、手表、家居用品等,單是藝術衍生品一年的銷售金額,就高達4億至5億美元,占其全部收入的80%。
在宣傳營銷上,國內的博物館大概很難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媲美,每年最熱鬧的時尚派對Met Gala,這個被稱為“時尚界奧斯卡”的慈善晚宴,其實全名就叫做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宴。
今年5月,在被Met Gala紅毯秀刷屏的同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旗艦店首發了五十多件新品,發布的產品延續了晚宴的主題“Camp: Notes on Fashion ”(坎普:時尚筆記),比如十分驚艷的裸男大衛無花果葉遮羞圍裙、布龍齊諾經典畫作T恤,還有其他一些坎普風十足的襪子、水杯、鑰匙扣等等。
除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盧浮宮推出的蒙娜麗莎系列文創、大英博物館的小黃鴨紀念品、東京國立博物館“陶俑襪”,每一個都是“搶錢能手”。
如果恰逢月底彈盡糧絕的時候遇見它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捂緊你的錢包,不過大部分產品在你還沒有考慮好是否入手的時候,就已經售罄了。
截止到2019年6月,阿里平臺上20多家官方博物館店鋪累計了超千萬的粉絲。
或許會有人好奇,是誰在為這些文創產品買單?
《2018年天貓博物館文創數據報告》顯示,博物館文創周邊商品的買家主要來自北上廣深杭等一二線城市。在年齡上,90后買家占比53%;性別上,主要以女性為主,占比超過七成。
在新文創時代,“文物復興”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博物館文創背靠著名人、名畫的大IP,讓消費者感覺自己購買的不單是一個產品,還有對文化和品牌的認同。一個簡單的文創產品背后,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在為這個產品做背書。
因此,“將博物館帶回家”也成為更新潮、更受年輕人歡迎的生活方式。那些你只能在博物館展柜中看見的珍藏品,那些你只能在歷史書上看見的名畫,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你身上穿的衣服、戴的飾品,或是手上挎著的帆布袋。
就像王爾德說的:“人要么自己是藝術品,要么穿件藝術品。”在文創愛好者眼中,與其去追逐昂貴的奢侈品,不如追逐這些擁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看,“博物館+文創”的跨界,無疑是一場雙贏的合作,它在現代商業模式的語境下,巧妙地對歷史文物進行包裝和創新,最終讓文化走出歷史,走進消費者的生活。
(張揚薦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