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躍峰

作為中國佛教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傳播禪宗和少林武術成為少林寺立世揚名的兩個著力點,一善一暴、一文一武合而為一的兩種不同文化。特殊的文化形式成為少林寺聞名全球的特殊條件。
一、少林武術享譽世界的歷史背景與社會定位
少林武術起源于中國武術,是中國武術發展過程中最早期形成完整體系的一支技術流派。
少林寺乃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由于禪宗適合中國民族意識形態和人生追求,被信奉中國本土佛教的大眾所接受。
中國傳統武術傳入少林寺并形成與禪宗一體的搏擊運動,在冷兵器時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禪武的結合,作為少林寺歷史發展的必然,在其發展過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亮點。
作為政治工具在歷史中發揮了作用,把少林武術使用到了極致。維護自身龐大田產的同時,在不斷搏殺中取得了格斗經驗。
作為中國佛教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傳播禪宗和少林武術成為少林寺立世揚名的兩個著力點,一善一暴、一文一武合而為一的兩種不同文化。特殊的文化形式成為少林寺聞名全球的特殊條件。
二、從歷史認識少林武術技術風格與實戰
歷代少林武僧集百家之長,受調遣不斷參加各種戰爭和戰斗,汲取兵家格斗戰術等形式形成的少林武術,一直是在搏殺中發展武技的。
清道光年間,少林武術開始了內外技法互融的變革,提出“內功之修養,實為性命精神所皈依。離而二之,則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則為神功極致”。由原來重練外剛、主于搏人向內外兼修轉變和發展。
習武者帶藝出家,使少林寺出現了武術;歷代武僧的自覺演武和不斷向民間武術學習,使少林武術得以繁榮和發展;少林武僧不斷參加各類戰斗搏殺,使少林武術得到檢驗,證明少林武術最具實戰;禪宗思想與少林武術演練的深層次結合,使少林武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
少林武術的運動特點表現為:拳禪一體、神形一片、硬打快攻、齊進齊退。動作姿勢要求:頭端面正、眼注一線、兼顧上下左右;頸堅不偏、隨身變轉;開胸直腰、不能松塌;裹胯合膝、微扣腳尖;肩要下松,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以便防守時含有攻意,進攻時含有守意;身法注重控制重心,動則輕靈,靜則穩固,起橫落順,進低退高。動作整體表現為:全身上下、內外協調一致,動作時,步催、身催、手催、意催,以迅疾見功夫。
力量:剛猛樸實,靈活而有彈性,注重技擊,立足實戰。拳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身法:進低退高,起橫落順。使用方法:拳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呼緩,用氣貴呼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特點為:內容豐富,結構緊湊,短小精悍,樸實無華,攻防嚴密,招式多變,注重技擊,立足實戰。演練風格為:拳行一線,曲直有度,滾出滾入,以目注目,橫起順落,輕靈穩固,以聲助威,剛猛質樸。
三、從理論體系認識少林武術的技術要求
頭:頭為一身之首,諸陽之會,精髓之海,督任交匯之處,統領一身之氣。此處合則一身之氣俱合;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俱失。練拳時,頭要保持正中,不低不仰,不偏不斜,轉動自如。古云:低頭彎腰,不算藝高,任其蠻練,終為徒勞。
面:面為五官之基。練拳時要保持自然正色,不強行做作,時而冷笑,時而怒容,藏意不露。
眼:眼為心之偵察,手足之先導。練拳時要眼似閃電,要隨手轉,兼顧四方,以眼注眼。
耳:聽覺根于心,心靜則耳聰。夜深人靜時,獨入曠野,靜聽萬籟,久之,可辨細微,收到耳聰之效。練拳時耳要靜聽,著重身后,兼顧四方,前后左右、大小動靜耳皆能收。
口:兩唇要微合,舌尖頂上腭;咬牙閉呼吸,為之上封鎖;最忌張著嘴,氣漏力無著;閉唇調呼吸,氣力自增多。
牙:牙為骨梢,骨為氣之本,氣生于骨,而聯于筋,扣齒骨堅,持久似鐵石,齒利則易消食,骨動則筋伸。
舌:舌為肉梢,肉為氣之囊,舌舔氣降,注于氣海,能生津化食,補氣生肌,健全消化器官。
發:發為血梢,血為氣之膽,氣透于毛發。練拳調息,毛發隨呼吸起伏鼓蕩,促使氣血運行。
鼻:鼻為呼吸之門戶,可嗅天地之異香。練拳時,行拳調息,全賴于鼻,文火武火(用鼻呼吸叫文火,用嘴呼吸叫武火),鼻能控制,動靜呼吸,心息相依,內外一體,制敵無疑。
頸:練拳時,項要端正豎起,如船上桅桿,中流之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同時,頸要靈活,轉動自如。
肩:肩勁要砸,不能聳肩,向前微合,有助含胸;一舉一動,兩肩要平,一高一低,有助正中;兩肩骨節,好似一線,互相呼應,團聚自然;搖肩晃膀,抖勁力出,如風擺柳,活潑無滯。
肘:心肘兩相依,起落常護心;用肘宜近取,最忌遠處尋;變化要迅速,露形勢已盡;中起領根梢,呼應能制人。
手:手有五指,指有三節(大拇指一節隱于肉內)。一只手有十五節,兩只手共三十節,合一月三十天。五指分為金、木、水、火、土,冬日短,夏日長,春秋兩季平。中指屬心主夏,獨長為火。小指屬腎主冬,獨短為水。食指屬肝,主春為木。無名指屬肺,主秋為金。大拇指屬脾主土,旺于四季兼于四德,獨當一面。四指缺一二尚可持物,若無大拇指,則手無用處。
拳:拳者,握而不伸,握固其指,團聚其氣,擊之不散,分之不開。實戰時做到去時散手,著力成拳。
掌:其根在于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終于完整之氣。
腕:手的變化,決定于腕。掌根銳骨,即為腕勁。靈捷活潑,剛柔蓄隱。擒拿點打,無不應順。掌腕合竅,方能制人。腕滯力拙,徒勞費神。
指:拳沒掌能,掌沒指精,指為拳掌之先鋒。一指為金針指,二指為金剪指,三指為三陽指,四指為金鏟指,五指合一則為掌。
身:身法有起、落、進、退、反、側、收、縱,以端正為本。行拳以心主,身法原無定,無定內有定,貴乎在自用。起落與進退,反側與收縱,重心要掌握,奇正得相生。千變與萬化,難言身之形,身心能合一,方顯身之能。
臀:溜臀收肛,意守丹田。上壓下提,氣貫腰間。抖勁發力,勢欲推山。臀法制人,仙者難言。
胯:一胯起時一胯落,起落高低使用多。下體樞紐全在此,莫把此處空蹉跎。
膝:足來提膝,近便加膝,膝起望懷,膝落近移。
足:前足稍橫后足順,橫順相扣丁字勁;趾不仰來跟不拔,足趾著地如虎抓;步樁要穩足心空,如橛楔地難移動;輕靈穩固掌重心,震、恨、勾、拌足全能。以足領膝,以膝領股。關鍵在于手指尖和足趾尖要靈活。
心:心為一身之主,領四肢百骸。心一動則氣上浮,氣上浮則視覺恍惚,聽覺失聰,手足失措。練拳如練兵,心為主帥,身為老營,眼為偵察,手足為先鋒,氣力為士卒,元帥發出令,一齊往前沖。要視白刃如不見,觸炮聲若不聞,東海傾我右,泰山壓我身,外物勿擾,獨立無懼,心均泰然處之。
(待續)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