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山


學練大成懂核心
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自己看書總是感到非常吃力,經過老師講解之后就立即明了,這是因為老師能把最關鍵的東西傳授給大家。練拳亦是如此。有的人在書店買了練武的書籍,按圖索驥練了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卻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雖然參加了培訓班受人傳授,結果卻不見收效;有的人習拳時間不算太長,卻頗有成效。很顯然,前者注重的只是文字上或肢體上的表面現象,后者則是抓住了該拳的核心內容。
有的人判斷拳法的依據是從姿勢的差異來衡量,如果拜了姓劉的師父,就說姓張的師父或者姓徐的師父練法不正確,其實這是很片面的。俗話說:“十個徒弟十個樣”,也就是說,每個弟子學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樣,哪怕是最直系的傳授也會產生細微的形式差別。經過下一代的再傳,這種差別會逐漸擴大。我們知道,兒子的模樣只能相像于父親,不可能與父親一模一樣,而孫子的長相與爺爺的相貌區別會更大。何況是練拳呢!
在第二代大成拳代表人物中,雖然他們在每個環節的訓練內容中是有區別的,但事實上他們所學皆為宗師的拳學所在。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形式上的區別呢?為什么他們都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呢?這是因為他們所學完全符合宗師的拳學思想。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宗師在判斷一個拳學的真偽時,重本質而不拘泥形式。筆者的推論是:弟子請教先生時,先生讓弟子站某一樁式或進行某一試力,即使弟子的胳膊或高一點或低一點,姿勢的幅度或大一點或小一點,但只要功法內涵符合拳學的思想,都會得到先生的首肯。這樣,當訓練模式定型后,弟子會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經驗對他的學生進行傳授,如此就產生了同師而不同形的現象。
現行流傳的大成拳有“七妙法門”之說,但是從王薌齋先生一些拳學論著中根本找不到關于“七妙法門”的字眼或論述。從先生的《大成拳論》或其他的著述內容上得知,大成拳有站樁、試力、試聲、自衛幾個步驟。而我們現在所習練的大成拳,則有站樁、試力、走步、發力、試聲、推手、實作七個步驟。筆者認為,這是第二代大師們的拳學結晶,是他們對大成拳的貢獻。宗師的功理功法大多是綱領性的大理大法,而且多半以文言文出現,這也給后學者帶來理解方面的難度和偏差。而“七妙法門”系統性強,對功理功法的表述通俗易懂,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依法練習即可有所收效。王薌齋先生嘆曰:“我常感到天地之間學問實無窮盡,而筆墨之實難表達我胸中之所道止。學者若能從我之所說者推出我之未說者,實我至望焉。”
對于初學者來說,“七妙法門”的功法步驟為習者提供一個較為簡單的入門之道,這是該體系的優點。練到一定程度之后,習者就不能再拘泥形式,而應探求更深的拳學內涵,即要從王薌齋的拳學理論中窺以端倪。因為這種理論體系是大成拳學的真理所在,是航行中的指路明燈。
技擊的要素無外三個方面,第一是勁力體系,第二是拳法與技術體系,第三是膽量訓練與經驗積累,其中最核心的是力量體系。抓住了拳學的核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技擊方面),筆者首先教習者站矛盾樁,以培養基本的整體力和內勁;有了一定樁功和內勁基礎后,教習者站托嬰樁,以此練二爭力;最后,教習者站抱樹樁,以求渾元力。當達到內勁篤實、運力自如的階段后,習者基本就具有了較高的修為層次,此階段常被人譽為爐火純青。
事實上,學拳者不能僅從姿勢上加以模仿,更重要的是要從外在的形式中洞悉拳學的關鍵所在。王薌齋先生在論述斷手時曾說過:“我希望學者不要囿于我所說者,要從我所說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說者,如是才可貴也。”由此可知,先生也希望他的拳學有所發展,希望后學者能從他的學說中推出他所未說出的東西,既如此,他的后人們就應在大原則的前提下產生一些各自的見解。這也是第二代傳承者在具體訓練方面產生差異的原因之一。經過下一代的再傳,這種差別會逐漸擴大。
大成拳勁力三要素
欲使武者勁力具有超強效果,首先要明白超強勁力所具有的三個重要要素。
第一、任何力量都來自于肌群的收縮
如果離開了肌肉的收縮,就沒有力量可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搬動或推動一個物體時,則會有肌肉拉緊的感覺,這就是肌肉的收縮,即我們平常所講的肌肉緊張。對于武術而言,不論是太極拳的彈勁、八卦掌的活勁、行意拳的整勁、大成拳的內勁、截拳道的寸勁等,都是肌群收縮的結果(圖1、圖2)。
在競技運動或多種武術的力量中,常有爆發力之說,而這種爆發力就是特殊形式的、高效能的肌群收縮形式。我們常說站樁時要放松,做到這種放松后肌肉則會產生極大的收縮。但是如果肌肉絕對放松了,就沒有力量可言,這種情況在武術中叫做“懈”,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松”。武術中的松和緊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尤其是內家拳法,既要求放松又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掤勁。
第二、參與收縮的肌群越多力量就越大
常識告訴我們:大人比小孩有力,胖子比瘦子有勁,身體強壯者的力量要大于體質弱小者,其原因就是因為前者的質量大于后者。體重大者,其本力就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身大力不虧。原因就是體重者在運動時參與收縮的肌群較多,所產生的力量就大。正因為如此,很多體育的競技項目都是以體重劃分級別的。大成拳講究整體放人或整體打人,其目的就是要調動更多的肌群參與收縮。
我們不可能為了練拳增加體重,而是應該通過合理的辦法,使有限的自身質量得以無限的發揮。此法就是站樁。通過站樁既可增加重力感,又能使“肌肉若一”,這樣就可使參與有效收縮的肌群增多。練到一定程度后,只要一進入樁功狀態,內在的肌群就會產生相應的牽掛和收縮。這就是筆者所說的“肌通連”。力源并非肢體的某個部位,而是來自胯、腰、背等相關肌群協調若一的收縮作用。
第三、肌群收縮的方向若一化
在整體肌群收縮的前提下,要使其收縮的方向朝一個點進行。在流行的大成拳功法中,若能做到整體發力已相當不錯,很少有人注重肌群收縮方向的若一化。在《運動生物力學》中,按照“肌肉協同”原理可知,如果一個人的肌群收縮真正做到了向一個方向做功,可產生20~25噸的力量。但由于人體內各肌群、骨骼、臟腑之間的內阻作用,則不會達到這種理想效果。但是,假設能達到1/10,就是2噸的力量,1/20就是1噸的力量,1/40就是500公斤的力量;即使能達到1/80或1/120,也可產生250或150公斤以上的力量,這對于技擊來說已經夠用了。
按照上述拳學觀點,完全可以做到后學者超過前輩,徒弟超過師父,一代勝過一代。之所以這樣認為,完全是客觀的存在,絕對不是謙虛或恭維之話。這是核心訓練方法的開明之處。該法是我近30年的感悟所得,而今我已年過60歲。假如一個年輕人的悟性和身體素質較好,他明白了這些道理并經刻苦訓練后,就會使肌群協同更好,很快就能產生驚人的打擊力量。另外,按照以上三個要素的觀點進行衡量,任何人的功力水準均沒有登峰造極和爐火純青之說。如果你按核心功法訓練達到了常人所認為的驚人效果,那也只是一個起點,或者說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這是因為你離理想的狀態還相差很遠。
結語:大成拳的核心訓練法不失是一個少走彎路的捷徑。比如,我們要到一條河的對岸,直接過去既無橋又無船;此時,我們可以沿河的此岸向前走一段路程后,通過橋梁到達彼岸,然后沿彼岸折回一段路程到達河的正對岸。大成拳的矛盾樁可體驗一般性的內勁,勾銼試力可使勁力得到初步的空間延伸,這兩種功法好像身處河此岸的起始位置;托嬰樁的訓練是既能使內勁深化,又是獲取二爭力的有效功法,此過程好比沿河前行到達了河此岸的橋頭;渾元力的修煉則如同過了橋,位于橋的另一端。所謂核心訓練,恰似筆者為習拳者在眼前搭建起一座橋,或者備了一條渡河的船,此時習者就不必沿河前行、過橋、再轉回了。如果習拳者悟性極好而又刻苦研習,就可起到直接過橋的作用;對于領悟一般者來說,至少也能具有乘船的效果。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