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杰
摘 要: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啟發孩子的心靈,幫助其建構精神生活、煥發自身生命活力。本文主要從雅思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一書入手,通過解讀其“本真教育”的思想,反思了我國生命教育現狀,初步探討了雅氏此書對生命教育這一教育系統實踐中的啟示。
關鍵詞:生命教育;完人;精神
一、引言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現世中,幾乎每天各色新聞中都可以看到生命逝去的標題,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自殺、他殺,本是大好的青春年華卻黯然收場,生命之果來不及結出就煙消云散,讓人百感交集。我們應該看到這種情況的存在并不是個案,而是群體本應攜手共同抵抗但卻又被隨意忽視的某些因素引發的大概率結果。這類問題的背后反映了學生教育中存在生命價值缺失、理想模糊、意志薄弱、在精神上無所寄托等問題,表現為漠視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沒有敞開對世界和他人的包容和愛,認識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不由發問,為何這類學生的道路越走越窄?哪一環節出了差錯?
在我們自顧自地去鞭撻自殺、他殺者的罪過時忘記了他之類個體的存在也是我們的同胞,也應該從教育中得到心靈的救贖。當然,在道德層面上此類人完全不值得且不容許被原諒,但從人類的整體性上我們應該向這類群體投射一絲同情和關愛,這種對同胞的責任心能使我們的社會文明走的更遠。因此,每多一次對事件的討論,絕不應是擴充口水化的戰爭,應該喚起的是我們對生命多一分敬畏、對人性多一分凝視、對教育多一分反思。
如今,教育功利化集中表現在學生學的對象性明確,教育生活中缺乏生命的進入而造成教育低迷氣象,沒有生命力的教育就無法造就有生命感的學生,我們教育之下的學生更像是全身上下用知識袋子偽裝的聰明動物,那種于人最重要的特質似乎有些單薄,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人。一個個承載著國家和民族希望的青少年群體以觸目驚心的方式反復給我們敲響警鐘:生命教育刻不容緩,拓展生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勢在必行。生命教育存在之必要性顯而易見,但盡管我國的生命教育的理論十分豐富,實踐卻推進很少,且總體上看,有關生命教育的本質、含義、目標、內容、途徑、課程體系等,至今仍未形成統一意見,細讀雅思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一書,其本真教育中飽含對生命教育的熱情,對我們當今教育功能窄化,忽視個體精神生命有很大的啟示。
二、概念界定
(一)完人生命的屬性
完人即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母庸置疑,生命是完整的,它有著年齡、自我實現、成熟和生命可能性等等形式,作為生命的自我存在也向往著成為完整的,只有通過對生命來說是合適的內在聯系,生命才能是完整的[1]”。雅思貝爾斯強調生命必須是完整的,個體的存在并不是肉身實存決定的,而是與其整個生命活動息息相關,如雅氏所言,“青年學生已清楚地意識到要成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對自身的不斷超越,并取決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間和來自的每一沖動[1]”。
完人生命的屬性包含自然性、社會性,更重要的是精神性。自然生命主要人的肉體存活的健康問題;社會生命強調個體社會化過程;精神生命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獨有特征,作為生命的三個維度中最難把握的無形存在,卻是生命力量和意義的內核,其作用的廣度、力度、深度不容小覷。完整的人的生命不是一維的線性存在,它是集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于一體的立體大廈,只有從生命的這三個維度上通盤考慮,才能建構正確的生命觀,從而真正享受幸福的生命行進中的生活。
(二)生命教育的界定
教育首先是人的參與,應從根本上關注人,關注人的靈魂,雅思貝爾斯雖對生命教育觀沒有作過專題的論述,但他卻是生命化教育的最執著的實踐者,時刻關注個體生命的精神生活。生命教育成為他本真教育思想體系中的蘊含著的重要思想支撐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很多人會將生命教育簡單等同于安全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學中這種觀點和做法甚為普遍,其實不然。各國歷年來對生命教育理論的研究層出不窮,且不盡相同,沒有定論,而廣義的生命教育與雅氏的本真的靈魂教育具有相通性。生命教育是涵蓋多重主題的實踐,其實是一種全人教育,不僅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及這一過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對生命的關注,還包括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與存在形態,其蘊藏著廣博而深刻的哲學內涵:生命教育作為真正人道的教育,關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為基本的價值預設,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的超越與提升;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在當下中國,以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超越生命為目標的生命教育勢在必行[2]。
三、生命教育存在之必要
教育是隨著人類誕生之初而產生,那便應該是人類最有生命力的事業,首要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對個體生命本體和人類生命整體深切關懷。當代著名教育學者葉瀾曾說:“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教育應該要努力為每個人的生命發展提供精神的守護與支撐[3]。”《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多次提到“生命”一詞,認為人類的將來,取決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而雅氏所提倡的本真教育——自由的生成與精神的喚醒也大多也是基于生命教育得以施展。
人人都擁有生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懂得欣賞生命并發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享受生命的快樂和幸福,所以出現那些常常制造戕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悲劇,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感。我們曾經過于偏重教育的知識功能性,把學生的升學率作為爭當名校的工具,作為展示政績的工具,作為進人名校的工具。“雜亂無章的知識堆積恰好與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1]。”生命?個體?當我們的教學中充斥著分數、錄取線、高考等詞時,我們早已忽略了這兩個詞的存在。而這兩個詞恰是教育之根本!當教育現象中不斷出現駭人聽聞的教學事故時,很多人在考慮學生自身出現了問題,可是我們忘記了,或許是我們的教育在用不符合生命成長的軌跡前行。長期以來,人們重視教育的功能性就會導致忽視教育的本體性。近年來,學術界開始重視教育本體性的研究,因此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4]。我們必須認識到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協助個體生命成長的過程,生命教育與自我存在是相輔相成的,一旦瘋狂計劃單方面的課程知識和有限的專業技能之類,以未來你生活職業為教育指向,整體生命精神的傳授越來越被消解,為滿足專業精細化從而降低原來作為人的教育的總體要求,人的本質凸顯和生命意識的迸發無從得之,到頭來只能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