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婷 邵芳航


摘 要:為增強當代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帶領“國教愛之翼志愿服務團隊”在新津縣花源鎮牧馬山社區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春風化雨,情暖童心”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社區兒童缺乏父母親的陪伴,且兒童的興趣愛好側重于玩手機;但在社區兒童的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培養和習得仍占有較大的比重。從兒童對“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可以看出,兒童需要被陪伴,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本次“三下鄉”社會活動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社區兒童;家庭現狀;興趣愛好
一、引言
2019年5月,在校團委的指導下,成都職業技術學院①開展了“青春志愿,愛在社區”大學生志愿服務行動,這使得成職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師生們有了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新津縣花源鎮牧馬山社區的機會。為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職院國際教育學院分團委,于2019年7月5日至11日帶領“國教愛之翼志愿服務團隊”,走進社區,了解民情,關愛社區兒童,并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志愿助教活動,傳播知識,傳播愛心,傳播正能量。
二、“三下鄉”實踐活動服務點概括
牧馬山社區位于成都市新津縣花源鎮,全村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共697戶。牧馬山社區村支部、村委會立足實際,抓住機遇,引導、組織、帶領群眾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以房地產開發為龍頭的房地產業,以旅游觀光為重點的第三產業。隨著社區經濟的發展,家庭就業人數的增加,社區兒童的教育和陪伴問題日益凸顯。②
三、國教愛之翼志愿服務團隊構成
此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主要由成職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師生構成。主要成員及項目分工如表1所示。
四、“三下鄉”實踐活動具體內容安排
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為“春風化雨,情暖童心”。參加此次實踐活動的社區兒童有30余名。此次活動主要包括了如下7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少兒手工培訓,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少兒美術培訓,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三是少兒舞蹈能力,鍛煉兒童的身體素質;四是少兒禮儀培訓,增加兒童對中華傳統禮儀以及生活中常見禮儀的認知和習得;五是少兒歌詠培訓,增加兒童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六是少兒英語培訓,提高社區兒童的口語能力;七是少兒跆拳道培訓,通過跆拳道的訓練,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
五、“三下鄉”實踐活動調查成果
在“三下鄉”實踐活動期間,我們對社區兒童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由于參加本次實踐活動的30余名社區兒童年齡不等,我們主要選取了能進行對話的19名兒童進行了調查③。其中男生1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2.63%;女生9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7.37%。調查兒童的年齡階段如表2所示。
通過對調查兒童年齡段的分析可知,在調查中處于7-9歲的社區兒童最多,5-6歲和10-12歲階段的社區兒童次之。
(一)家庭生活情況調查
本次調研通過四個問題對社區兒童的家庭生活情況進行了調查。問題一是“您的爸爸、媽媽是否都在新津上班”;問題二是“父母親周一至周五在家么”;問題三是“平時由誰照顧你的起居生活”;問題四是“平時跟誰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通過調查可知,社區兒童雙方父母都在新津上班的占比最多,比例為52.63%;父母雙方周一至周五在家的比例占到了63.16%;社區兒童的起居生活由兒童的父母親照顧的比例最大,為52.63%。通過前三個問題可以發現,社區兒童跟父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居多。但從第四個問題中卻發現,兒童平時跟爺爺奶奶在一起時間最多,占比為47.37%;跟父母親相處時間次之,占比為42.10%。
從調查中發現,雖然現在大部分兒童都跟父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母親工作的原因,照顧兒童最多的還是兒童的祖輩。當然,這也是符合牧馬山社區現狀的。社區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家庭就業人數增多,兒童的陪伴多由兒童的祖輩來完成。這一現狀就難免會造成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的問題。
(二)社區兒童的興趣愛好
在調查中,我們對社區兒童的暑假生活和興趣愛好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兒童在暑假假期中,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寫作業,其占比最高,為47.37%;其次是玩手機,占比為31.58%。在進一步的調查中還發現,94.74%的兒童都會玩手機,且每天玩手機時長在一小時以內的占比最高,為68.42%。同時,我們也對兒童玩手機的內容進行了調查,其中用手機打游戲所占比重最大,為47.37%;用手機看抖音一類視頻軟件的次之,所占比重為42.11%。在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社區兒童所唱的歌謠大多都是抖音流行曲,如《像一顆海草》《學貓叫》。
從調查中可知,社區兒童在假期生活中,寫作業占據了他們的大半時間。其他的時間里,94.74%的兒童都會玩手機。且玩手機的主要內容為打游戲和看抖音一類的視頻軟件。同時,兒童所喜歡的歌謠也因為網絡、手機等而受到了影響,多為抖音流行歌曲。這引起了我們的反思,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對兒童的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有待進一步探討。
(三)兒童傳統文化知識的習得
在調查中,我們以背誦詩歌為例,對兒童傳統文化的習得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57.89%的兒童每天都會被要求背誦古詩詞。且每天不定數量背誦古詩詞的兒童居多;但其中有31.58%的兒童,每天并不會被要求背古詩詞。
從中可以發現,社區兒童家長還是比較重視兒童傳統文化的習得,但其中也不乏對其并不重視的現象。
(四)兒童對本次“三下鄉”活動的評價
在調查的最后環節,我們對本次活動的評價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有94.74%的兒童都表示喜歡本次活動。喜歡的主要原因是在家無聊,活動的安排非常有趣,且有游戲環節。
通過兒童們的反饋可知,“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小朋友們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僅可以幫助兒童排除假期在家的無聊感,而且可以幫助兒童習得文化知識,增長見識,鍛煉膽量和各自的表達能力。
六、結語
通過此次調查可以發現,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社區兒童有重大的意義,不僅可以幫助兒童排除假期的無聊感,還可以增加兒童的文化素養,鍛煉兒童的綜合素質能力。
同時,在調查中還發現,雖然社區兒童都跟父母雙親生活在一起,可父母的陪伴少之甚少;兒童除了寫作業之外,大部分時間用在了打游戲和看抖音一類的視頻軟件上。雖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但家長們還是比較重視兒童傳統文化知識的習得,重視兒童文化知識的增長。
從兒童將大部分空余時間花在玩手機上可知,手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父母親的角色,代替了父母親的陪伴。這一現象是值得深思的。作為家長,我們仍需要明白兒童的陪伴是不容忽視的,也是任何事物都不能代替的。
注釋:
①后文簡稱為成職院。
②參考新津縣花源鎮牧馬山社區政府網站http://jcpt.chengdu.gov.cn/xinjinxian/mumashan/index.html。
③參加社區活動的30余名兒童,年齡段從半歲至12歲不等。因此在調查時,只選取了其中能理解調查問卷題意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
參考文獻:
[1]代浩云.“三下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及反思[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5).
[2]余嘉強.創新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2).
[3]廖悅.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現狀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4.
[4]吳應江.高職院校開展“三下鄉”活動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
[5]朱開峰.河南省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