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偉杰
摘 要:背越式跳高技術是由助跑、起跳、過桿和落地四個階段組成的。各階段彼此緊密相連、相互作用。本文闡明了背越式跳高最后落地緩沖技術要領,特別是從背越式跳高最后落地緩沖的力學分析,背越式跳高中落地緩沖與成績的關系,最后是如何糾正錯誤的落地緩沖動作幾點要求,為背越式跳高最后落地緩沖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背越式;跳高;落地;緩沖技術
跳躍是青少年學生十分喜愛的運動項目,其中跳高更是深受學生的青睞,跳高不僅是各類學校體育課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各種學生運動會不可缺少的競賽項目之一。跳高技術經過了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背越式五次重大演變。背越式跳高自它誕生以來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隨著背越式跳高技術的推廣和完善,它已經逐步取代跨越式和俯臥式跳高,成為各大、中學田徑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背越式跳高是采取先直線后弧線助跑,身體側對橫桿起跳,過桿時背向橫桿,身體成“橋”姿勢,落地是以肩背先著海綿墊。它能更好的為起跳和過桿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同時這種姿勢能通過合理的補償動作,充分利用身體重心騰起的高度。背越式跳高是一項技術性要求較高的運動,從它問世以來就受到各方的關注。縱觀國內外目前相關研究,其側重點主要是放在助跑、起跳、過桿這三個技術環(huán)節(jié)上,其中又以過桿技術的研究見多,而針對過桿后的最后落地緩沖技術的研究則鮮有涉及。傳統(tǒng)上認為,最后落地緩沖技術只是助跑、起跳、過桿三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完成后的一個附加動作,與運動成績和運動損傷沒有直接關系,因而很自然地被忽略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筆者認為,最后落地緩沖技術不僅與運動成績緊密相關,而且還是觸發(fā)跳高運動員部分運動損傷的隱形殺手。所以,對背越式跳高技術最后落地緩沖技術進行探討是必要之舉。
一、背越式跳高的概念及落地緩沖的力學闡析
(一)背越式跳高的概念界定
跳高在田徑運動中屬于非周期性運動項目,按其用力特點屬于克服垂直障礙速度的力量性跳躍項目,也是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背越式跳高是由人體經過一段直線與弧線助跑后,以遠離橫桿的腳起跳,擺側手臂、頭、肩、腰、髖、兩大腿、小腿與腳依次仰臥旋轉過桿,用肩、背的上部著海綿堆的一種跳高技術。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術由助跑、越跳和過桿落地三個部分組成。
(二)背越式跳高最后落地緩沖的力學分析
所有的跳躍運動人體在起跳后都必須進入騰空階段。拋射運動的原理指出,物體拋射空中時,是沿著拋射角度方向運動,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物體運動的軌跡不會改變。因此,人體起跳騰空后,身體在空中的各種姿勢和各環(huán)節(jié)的運動都不可能改變人體重心運動的軌跡,而只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平衡,為最合理的落地動作創(chuàng)造條件。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對騰空與落地緩沖過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人體騰空后,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旋轉的角動量是不會改變的。當身體總的角動量不變時,身體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角動量卻可以以相向運動、補償運動等形式來改變轉動慣量和角速度的對應關系、以控制人體在空中的旋轉速度,使之朝著有利于出成績的方面發(fā)展。這種身體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轉動損量與角速度的對應關系并沒有改變人體總的角動量,卻有效地克服了身體向前旋轉,維持了身體平衡,并為下一步的落地動作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落地是騰空動作的必然結果。在背越式跳高中,落地動作對成績有一定的影響。臀部和大腿過桿后,重心開始下落,此時應立即屈髖收腹,下顎迅速引向前胸,同時雙腿補償?shù)馗吲e兩小腿積極向上甩起,落地前的收腹舉腿,保持著屈髖伸膝的姿勢下落,最后以背部或背的上部落于海綿坑,然后再做一個后滾翻等一系列動作,使身體的落點盡量接近身體重心拋物線的落地點,就可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同時,要注意順勢緩沖,減少落地時的反作用力,避免身體受傷。
二、背越式跳高中落地緩沖與成績的關系
背越式跳高的成績取決于人體騰起橫桿過程中身體重心移動的距離,用公式可表為:H=H1+H2+H3-H4。其中,H為運動員越過橫桿的高度;H1為起跳腳著地瞬間身體重心的高度;H2為身體重心從H1騰起的高度;H3為身體重心為從H2騰起的高度;H4為過桿瞬間身體重心騰起的高度與橫桿的高度差。其中H4主要由騰起到最高點瞬間身體位置、過桿技術、和身體協(xié)調能力決定。從以上公式可以得知,在騰躍相同高度的橫桿時,過桿技術好的運動員H4的值較小,他重心需要騰起的高度(即H1+H2+H3)也相對較小。換句話說,兩個運動員身體重心騰起的高度相同,誰的過桿技術好,誰就能跳躍更高的橫桿。
過桿時,人體已經完全騰空,此時沒有任何的外力可以作用于人體。根據(jù)生物力學原理,我們可以推知在整個過桿過程當中,人體的重心軌跡是不可能發(fā)生改變的。雖然如此,但是人體可以利用合理的內力,主動使各身體部位的相對位置發(fā)生短時間的改變,讓正處于過桿位置的身體部分盡量抬高,已經過桿的身體部分盡量降低,最大限度利用身體騰起的高度,以便整個身體可以順利越過橫桿。人體在橫桿上的“反弓”技術,正是合理利用了身體各部分之間的主動補償效應。當髖部越過橫桿后,小腿還處于橫桿高度之下,隨時有觸桿的可能。此時積極的收腹并且舉腿,使小腿升到最高點,這樣就能完成人體的最高點過竿,形成被動補償性過竿技術。由于收腹抬小腿是過桿技術的最后階段,同時也是落后緩沖技術的起始階段,完成得好壞將直接決定著運動員能否成功過桿,所以,最后落地緩沖技術與過桿技術銜接的合理性、最后落地緩沖技術的完成質量與背越式跳高成績密切相關,理應得到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重視。
三、如何糾正錯誤的落地緩沖動作
(一)頭頸部著墊
頭頸部著墊的主要原因是起跳向上的垂直速度不夠,而倒肩過早且沿髖軸旋轉速度過快、幅度過大,形成空翻動作;另一重要原因是對過桿以及過桿后準備落墊動作的概念不清,在身體下落過程中,不能及時低頭屈髖,造成仰頭落地。在教學最初階段,應讓學習者充分了解落地緩沖技術的過程,使其建立一個明確的動作概念,同時要注意提醒頭頸部落地的危險性。要達到此目的可以通過示范講解來進行,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安排學習者觀看相應的視頻,然后有意識安排“想象”練習,使學習者在開始練習前先在頭腦留下“動作痕跡”。在練習開始后,首先多做背對橫桿后的原地起跳過桿練習。強調起跳要充分,倒體要迅速,落墊時應以肩背部先著墊。在倒體這一動作過程中,練習者的眼睛要注視橫桿方向,切不可仰頭。
(二)膝關節(jié)撞擊臉部
由于學習者概念不甚清晰,導致在完成技術動作時思路混亂,動作時機掌握不好,過桿時伸髖不充分,未及時下放擺動腿,形成錯誤的收腹、屈膝、上甩動作,導致膝關節(jié)撞傷口鼻、門牙。練習前要通過多種手段,如講解、正反示范、電教等,明確到(體)、放(擺動腿)、挺(髖)、甩(小腿)的正確技術動作概念,強調挺髖的同時下放擺動腿,主動延長桿上的挺髖時間,不用急于抬腿過桿,待骨盆移過橫桿后再順勢收腹甩腿(小腿帶動大腿)動作。該動作可采用原地背對橫桿起跳背越式過桿練習、肩著地挺髖“反弓”練習、上兩步起跳過桿練習。讓學習者充分體會空中動作。另外應安排一些靈巧練習作為輔助練習,以增加反應能力,同時也要進行必要的腰腹力量練習,以保證動作的順利完成。
(三)肘部擦傷
肘部擦傷是由于落地時肘部著墊摩擦引起的,主要是由于過桿后注意力放在下肢,沒有及時沉肩,或者手臂過于展開,沒有貼近身體兩側,還有部分初學者對落地懷有害怕心理,過桿后主動用手去撐墊,容易扭傷手腕。糾正這類錯誤的關鍵在于克服懼怕的心理和理解正確的著墊姿勢。可以墊高墊子,練習原地背對墊子后倒著墊的動作,以體會正確的著墊部位和姿勢。做此練習的另一好處是可以讓學習者在有充分把握控制身體姿勢的情況下著墊,對于他們建立信心和克服懼怕心理是非常有幫助的。在鞏固好落地身體姿勢的基礎上,減少墊子的高度,背對墊子起跳著墊,進一步體會空中姿態(tài)的控制和著墊的感覺,逐步糾正肘部著墊或手撐墊子的錯誤動作。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背越式跳高過桿技術與最后落地緩沖技術是前后銜接的兩個技術動作,他們緊密結合、共同組成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術動作。落地緩沖技術的開始同時也是過桿技術的結束,最后落地緩沖技術是以過桿快結束時收腹抬小腿開始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如果完成不好,必然導致小腿撞桿,影響過桿的成功率。因而,最后落地緩沖技術于背越式跳高的成績息息相關。此外,對最后落地緩沖技術往往還會造成學習者或運動員頸部、臉部、肘、腕的損傷。
(二)建議
1.重視落地緩沖技術作用
如前所述,背越式跳高最后落地緩沖技術雖然是整個技術動作的結束,但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損傷有直接關系,因而教師必須改變只重視助跑、起跳、過桿前三個技術環(huán)節(jié)的觀念,重視落地緩沖技術的作用,并加強相關的研究。
2.加強新訓練方法的研究和應用
背越式跳高技術性強,動作難度大。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對于初學者來說,所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必然會降低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針對初學者的新訓練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各大、中學體育教師應當承擔起這個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黃建軍.背越式跳高技術劃分的新劃分[C]//第十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2002..
[2]張懷川,閆俊濤.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高運動員起跳階段擺動腿技術的分析[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全國田徑運動發(fā)展研究成果交流會,2013.
[3]王永祥.背越式跳高技術的力學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3(6):56-57.
[4]陳農.對背越式跳高安全著地的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5):22-23.
[5]黃志豪.背越式跳高教學中的安全防范措施[J].教學與管理,2000(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