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芳 徐寧駿
摘 要:本文以中美影視劇代表《絕望的主婦》和《家有兒女》為范本,從吉爾特·霍夫斯泰德的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等五個文化維度分析比較兩劇中體現的中美家庭價值觀之異同。結果發現,美國父母主張民主平等,中國父母恪守長幼尊卑禮節;中美國民均喜歡創新、挑戰;美國認同個人成就高于集體利益,中國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中美國民性格均表現為男性性格的果敢、堅定;美國國民著眼當下,中國國民放眼未來。
關鍵詞:《絕望的主婦》;《家有兒女》;家庭價值觀;五個文化維度
一、概述
作為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家庭在社會發展的漫長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5]。因此,家庭的價值觀可以映射出文化的價值觀?;谥忻纼煞N不同的文化,中美家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家庭價值觀。
《絕望的主婦》是一部比較典型的反映美國中產家庭文化的美劇,而《家有兒女》在中國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小康家庭情景劇。本文以兩劇為例分析比較家庭價值觀之異同,進而得出中美家庭價值觀各自的特點。通過學習美式教育方式,改善中式育兒方式,提高我國兒童的綜合素質,同時促進中美社會文化交流。
二、中美家庭價值觀之異同
本文將從吉爾特·霍夫斯泰德[1]的權力距離(指權力在社會或組織中不平等分配的程度)、不確定性規避(指一個社會考慮自己利益時受到不確定的事件和模棱兩可的環境威脅時,是否通過正式的渠道來避免和控制不確定性)、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指社會是關注個人的利益還是關注集體的利益)、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指社會是否對男性特征,例如對“攻擊性”“武斷”的贊賞,還是對其他特征的欣賞,以及對男性和女性職能的界定)、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指一個人在生活中長遠觀念抑或短期觀念)[4]等五個文化維度進行分析比較。
(一)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中體現的權力距離
美國的權力距離指數為40,而中國的權利距離指數為80。相較之下,美國人的思想觀念上更追求民主和平等,子女對父母的稱呼除了爸爸和媽媽之外,也可以直呼其名。美國孩子一般在18歲成年后便搬出父母家,若繼續住在父母家會被認為是一種“恥辱”。相比較而言,中國父母對待子女相對嚴厲,具有很高的權威身份。晚輩對待長輩需要絕對的敬重,恪守“孝”道和長幼尊卑禮節。例如,家庭宴席上,年長者需上座,待長者坐定方可入座等。
美國主張民主和平等,因而在第一季第13集Zach和Julie早戀接吻被母親Susan發現,Susan對Julie采取說理的教育方式;第一季第15集Danielle被母親Bree發現想要偷嘗禁果,Bree的反應是“我們需要談談”。種種場景的設置均是因為美國社會崇尚人人平等,權利距離相對較小。而《家有兒女》中,劉梅對于早戀的態度十分堅決——要把早戀的念頭扼殺在搖籃里,并且認為“這個年齡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學習上”。這也是中國大多數父母對于子女的態度——一切以學習為重,父母的話語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子女應當服從。
(二)追逐夢想過程中體現的不確定性規避
美國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為46,而中國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為30。不確定性規避指數較高表明在面對不確定性因素時,會采取手段減少不確定性因素以追求安穩。而不確定性規避指數較低的國家,國民追求創新,喜歡挑戰,喜歡新鮮事物。美國和中國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都不是很高,差異不大。
《絕望的主婦》中Lynette和Tom已是4個孩子的父母,但Tom仍想要追求自己的夢想,于是開了一家披薩店,并且組建樂隊,在電視劇的后期,40多歲的Tom再次上大學去實現自己的夢想[3]?!都矣袃号返谝患镜?1集夏雪聽完成功人士的講座欲自己創建一個購物網站,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不服輸的夏雪順利將網站辦了起來。兩劇的創業者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勇于嘗試白手起家,挑戰創業之艱辛,這正是低不確定性規避指數國家的國民性格表現。
(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維度的比較
美國的個人主義指數高達91,而中國的個人主義指數為20。個人主義指數高的國家認為個人成就高于集體利益,自我價值的實現才是人生的目標,公民崇尚自我獨立和個人自由。而集體主義指數高的國家則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如果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應當舍其個人利益而保全更多數人的權益,一切言論和行動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人與人之間應當合作獲取高于個人利益的集體利益。
1.家庭經濟來源體現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差異
Bree、Gabrielle兩位在《絕望的主婦》中是全職主婦,Lynette和丈夫Tom在劇中曾輪流工作,輪流帶孩子。這表明在家庭經濟來源對象方面,夫妻兩人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照顧孩子,提倡角色的完全分配,互不干涉。然而,《家有兒女》中,夏東海和劉梅夫婦屬于工薪階層,共同為家庭經濟收入出力。
2.子女的個性成長體現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差異
《絕望的主婦》所代表的美式個人主義比較明顯,如子女成年后經濟獨立、子女結婚后父母很少到子女的家里走動、父母老了之后的養老方式是送到敬老院等。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所謂的“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負責,但孩子并不屬于“父母”。[2]而《家有兒女》第一季第33集,因為夏雨被牛牛欺負,劉星被牛牛的舅舅欺負,所以觸發了家庭成員間的保護欲,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某個成員就是一個家庭的象征,成員受到欺負,集體就會出面保護某個成員,有時出于義氣,有時出于愛護,有時出于責任感。
(四)夫妻在決策中體現的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
美國的男性主義指數62,中國的男性主義指數為66。男性主義指數高的國家,其國民的性格表現為自尊、自信、果斷、注重工作績效;而男性主義指數低的國家,其國民的性格表現為謙虛、守禮、注重生活品質、主張男女平等。從指數看來,美國和中國都是男性化較強的國家,國民性格表現為男性常有的堅定、果敢,有強烈的競爭意識。
《絕望的主婦》第一季第17集,Bree堅持將兒子Andrew送到少年感化中心教化,態度強硬;第六季第17集Susan悄悄替丈夫償還之前的貸款,然而Mike知道了以后,大發雷霆,認為即便要支付9%的利息,這也是他自己的事情[3],流露其強烈的自尊?!都矣袃号返谌镜?集,夏雨想學鋼琴,父母長輩則堅定地為孩子買了一架鋼琴。中美家庭的父母在面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時,態度都比較堅定、強硬。
(五)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視角下家庭消費觀之比較
美國的長期取向指數30,而中國的長期取向指數為100。長期取向指數高的國家著眼于未來,會考慮當下的事情將會在未來產生的影響,喜歡未雨綢繆,而長期取向指數低的國家著眼于當下,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美國人喜歡花明天的錢,在當下享受生活。例如,《絕望的主婦》第五季第14集Bree寫的烹飪書大賣,就買新車犒勞自己。Bree將錢用在當下的滿足上,而非儲蓄起來以防將來急用,這也是大部分美國人的做法——手中的錢花在當下,甚至消費未來的錢。而在《家有兒女》中,劉星和鼠標曾存錢養猩猩,夏雨存錢為朵朵買玩具,在一個家庭中,上至父母,下至子女,都有存錢以備不時之需的習慣。
三、結語
吉爾特·霍夫斯泰德的五個文化維度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美家庭價值觀的相同之處,但更多的是不同取向,各有可取和改進之處。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上,中國父母可以教育子女在基本的“孝”道上,追求一定的民主和平等。這就要求中國父母要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并鍛煉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在不確定性規避這一維度上,中美家庭的指數均不高,表明國民追求創新精神,勇于嘗試,中美家庭的父母應鼓勵子女激發潛能,追求夢想。而關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這一文化維度,孩子在追求獨立的個性成長的同時,心中要有集體責任感,眾人拾材火焰高,一個人無法完成的事情往往一群人團結起來就能完成。此外,美國的女性也應當更加地經濟獨立,以防在高離婚率的社會背景下,離異后沒有經濟來源。中美的男性化都較強,其國民果斷、注重工作績效,父母應教導子女并重謙虛、守禮。在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這一維度上,在適當享受當下生活的同時,應當學習中式家庭的未雨綢繆,做好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在總結中美家庭價值觀的特點后,通過適當借鑒美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生活模式,便能促進我國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培養,同時還能促進中美兩國的社會文化交流。(通訊作者:徐寧駿)
參考文獻:
[1] Hofstede, Geert.Culture's Consequenc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84.
[2] Xiang Hua.Cultural Exploration into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Values[J].Academics,2014(12).
[3]龔雪燕.從《絕望的主婦》看中美文化差異[J].當代文壇,2016(5).
[4]湯新煌,關哲.試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跨文化視角[J].遼東學院學報,2006(4).
[5]張渲婷.中美家庭觀之差異[J].科技信息,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