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峰 閆書文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97例厭食癥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常規組48例給予常規西醫治療,聯合組49例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胃動力水平、營養狀況指標及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較治療前均有改善(P<0.05),且聯合組治療后GAS、NPY、MOT、ALB、FN、LP水平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厭食癥,能夠顯著調節小兒厭食癥患兒胃動力,促進營養狀況改善。
【關鍵詞】 厭食癥;小兒;營養狀況;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272.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9)18-0079-03
厭食癥是兒科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胃腸道菌群失調,或者大腦內攝食行為控制區域調節失代償,導致胃動力不足而引起[1]。患兒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對其生長發育及身心健康均可能造成嚴重影響。常規治療以藥物為主,主要通過調節胃動力,以改善患者癥狀體征,但整體治療效果并不明顯[2]。厭食癥屬于中醫“不嗜食”范疇,中醫認為其發生與脾常不足、喂養不當,以致胃絡受阻、濕熱蘊蒸有著重要關聯,治療時應據此著手。該研究旨在觀察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臺前縣中醫醫院收治的97例厭食癥患兒作為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常規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2~7歲,平均(3.73±0.43)歲;病程3~6個月,平均(4.65±0.43)個月。聯合組49例,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3~8歲,平均(3.69±0.45)歲;病程4~8個月,平均(4.71±0.4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兒經實驗室、纖維胃鏡、超聲圖像等檢查確診,符合小兒厭食癥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為腹瀉、嘔吐、腹脹、便血、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患兒食量較之前降低>1/3,有喂養不當史。中醫符合“不嗜食”診斷標準[4],證見厭食、形體消瘦、食量減少、大便稀溏夾雜不消化食物、口中異味、面色萎黃、舌苔白膩、脈細滑。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脾胃濕熱證,患兒家屬知情,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4 排除標準 排除藥物禁忌癥,不能耐受中醫制劑者,因其他器質性、神經性病變導致的厭食癥,合并精神疾病患兒。
1.5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飲食管理,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在此基礎上,常規組給予西沙必利(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0345)口服,>25 kg患兒5 mg/次,3次/d,<25 kg患兒,0.2 mg/kg/次,3次/d,葡萄糖酸鋅顆粒(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3021503)口服,30 mg/次,2次/d,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60010)口服,2片/次,3次/d;聯合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健脾方煎服。組方:茯苓9 g,焦白術6 g,茵陳6 g,雞內金6 g,薏苡仁6 g,胡黃連3 g,五谷蟲3 g,明黨參3 g,山楂炭3 g,甘草3 g。水煎后取汁液60 mL分早晚兩次分服,2劑/3 d,兩組患兒持續治療14 d后觀察比較療效。
1.6 觀察指標 ①營養狀況: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白蛋白(ALB)、纖維粘連蛋白(FN)及瘦素(LP)水平;②胃動力改善效果:晨起于空腹下抽取靜脈血5 mL,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胃動素(MOT)、胃泌素(GAS)及神經肽Y(NPY)水平;③臨床療效[5]。顯效:食量減少、大便稀溏、面色萎黃、精神淡漠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75%;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證候積分減分率45%~75%;無效:未到有效標準。
1.7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營養狀況 兩組治療前LP、FN、ALB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其水平均明顯提升,聯合組治療后營養狀況指標改善效果更優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胃動力 兩組治療后NPY、GAS、MCT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提升(P<0.05),聯合組治療后NPY、GAS、MOT水平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臨床療效 聯合組治療后總有效率93.88%,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9.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小兒厭食癥又稱為消化功能紊亂,是一種以長期食欲減退,或食欲缺乏為主要表現的癥狀。有研究[6]表明,脾胃功能失常、飲食喂養調理不當、飲食結構不合理、家長過度溺愛等因素與小兒厭食癥的發生有著密切關聯。飲食喂養不當會增加患兒進食期間神經緊張度,不利于大腦內食欲信息的正常傳遞,患兒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極易引起營養缺乏,進而導致機體胃腸激素、消化酶水平改變,引起胃腸道菌群失調。常規治療以藥物對癥治療為主,主要通過補充微量元素,改善機體胃腸微生態水平,促進患兒胃動力恢復,以達到改善患兒癥狀體征的效用[7]。該研究后果顯示,常規組患兒治療后胃動力水平及患兒營養狀況較治療前均顯著提升,證實其應用于小兒厭食癥治療中的有效性。但是由于治療療程長,見效緩慢,影響整體治療效果。
小兒厭食癥在中醫學中并無對應病名,依據其癥狀體征可歸屬為“惡食”“不嗜食”“傷食泄瀉”等范疇。中醫認為,小兒由于自身臟腑功能未發育完全,經脈未盛、氣血未充,稚陰稚陽之體更易引起外邪侵入,加之外界因素影響,導致患兒飲食無度,進一步加重臟腑損傷程度,不利于臟腑功能的正常發育。其中,尤以脾胃功能改變最為明顯,表現為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臟腑不和,患兒進食食物無法正常運化,濕熱內生,痹阻脈絡,病位在脾胃,治療時應以健脾和胃、除濕清熱為治療原則[8]。健脾方內以茯苓、焦白術健脾益氣,利水燥濕,溫中扶正,兩者共為君藥,合用健脾養胃除濕;山楂炭、茵陳、雞內金、薏苡仁理氣健脾,消食養胃,利膽除濕,寬中消積,合用共為臣藥,助君藥提升除濕效用;方內明黨參、胡黃連、五谷蟲,消滯散結,和胃解毒,清熱祛濕,益氣養陰,三者合用共為佐藥;以甘草為使,解諸藥之毒,方內所選之藥,以君藥養胃健脾,促臟腑功能恢復,聯合臣藥、佐使補中益氣,清熱除濕,宣上、暢中、滲下,促脾胃升降運化正常,諸藥合用,醒脾和胃,燥濕化濕,促三焦通暢,濕熱分消,臟腑功能正常,疾病自解。藥理研究表明,茯苓[9]水煎劑通過調節脾臟抗體水平,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胃腸道菌群微生態恢復平衡;山楂[10]內的有機酸能夠提升胃蛋白酶活性及胃液酸度,改善機體胃腸管道壁平滑肌舒張功能;白術[11]水煎劑能夠有效調節機體內溶酶體消化功能,改善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雞內金[12]內的角蛋白及胃腸激素能夠有效提升機體內胃液含量,提升胃液強度,增加消化動力,提升患者的胃腸功能。GAS、MOT均有調節胃動力,控制消化液分泌水平,調節胃竇及幽門括約肌活動,提升食欲及胃腸吸收功能,改善中樞神經食欲控制區域,促進腸粘膜生長及營養轉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后NPY、GAS、MOT、LP、FN、ALB水平改善效果更優于常規組患者,證實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健脾方煎服能夠更為有效的改善患兒胃動力,促進其營養狀況改善,與有關研究[13]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療法通過改善胃動力水平,促進營養吸收轉換,改善小兒胃腸功能及消化功能等,治療小兒厭食癥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天成. 胡天成兒科臨證心悟[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37-40.
[2]高漢媛,王維紅,王繼芳,等.小兒開胃增食合劑治療小兒脾胃不和型厭食癥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8,31(7):52-55.
[3]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62.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3.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7-269.
[6]周雁蓉,龐沖.淺談小兒厭食癥的中西醫病因[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23):5671-5672.
[7]張新平,哈依霞,吳高強.醒脾養兒顆粒聯合四縫穴治療小兒厭食癥的效果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21):4900-4902.
[8]高國財,韓雪,葛國嵐,等.鄭啟仲教授運用疏肝樂食湯 治療小兒厭食癥經驗[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43(1):49-50,56.
[9]徐碩,姜文清,鄺詠梅,等.茯苓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西北藥學雜志,2016,31(3):327-330.
[10]李建華,胡金林.山楂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1,17(6):334-336,338.
[11]龍全江,徐雪琴,胡昀.白術的化學、藥理與炮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11):1033-1034.
[12]李飛艷,李衛先,李達,等.雞內金不同炮制品對大鼠胃液及胃蛋白酶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9):2282-2284.
[13]崔桂杰,曾苓.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厭食癥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9):126-127.
(收稿日期:2019-07-10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