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以前,大多數企業傳統的激勵員工的方式主要是用物質激勵,但是現在員工的工資水平漸漸平穩且足夠生存,物質激勵的效果已經大不如前。物質激勵已經無法滿足員工的內在需求,員工開始注重物質激勵以外的非物質激勵。因此,本文將分析探討該如何完善企業的激勵機制,保留物質激勵的同時,企業也要注重非物質激勵對員工工作所產生的效果。
關鍵詞:企業與員工;物質激勵;非物質激勵
激勵機制主要是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讓員工能夠自覺主動的完成本職工作和上級領導交給的任務,實現企業的目標。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多數企業仍采用傳統的物質激勵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員工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應該改變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加入非物質激勵的方式從精神上激發員工對工作的熱情,挖掘員工的工作潛能和最大價值,從而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一、物質激勵存在的問題
(一)激勵方式單一
物質激勵的方式主要是實物獎勵或是金錢獎勵,激勵方式單一且窄。這種激勵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雖然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但是獎勵的范圍如果太大,相當于沒有獎勵,無法很好的起到激勵效果。另外,由于這種激勵方式往往和員工的業績掛鉤,而業績的多少又取決于員工的素質,也就是說員工為企業帶來越多效益,員工就能獲得更多獎勵。如果一直使用這種獎勵方式,由于員工的工作水平有高有低,這種獎勵勢必集中在前者的少數人身上,這將大大降低大部分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
(二)加重企業管理成本
企業使用物質激勵的方式,增加了管理成本,勢必會加重企業負擔。雖然在一定程度是能夠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員工工作效率,但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增加任何成本都會讓企業利潤減少,增加的成本可能會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失利。
(三)加大管理難度
物質激勵的獲利者往往是少數人,競爭十分激烈。但是,物質激勵的結果卻往往取決于管理者的意見,因此,可能出現暗箱操作等不公正的現象,一旦員工認為結果有失偏頗,就會激起員工對于管理者的對立情緒,從而加大了管理難度,降低管理效率。
二、非物質激勵的優勢
(一)獎勵范圍大
與物質獎勵的方式相反,非物質獎勵可以給予多數員工在不同層面上的精神激勵,獎勵面十分廣泛。由于獎勵不是集中于少數人的身上,所以可以調動大多數員工的積極性,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
(二)節約企業成本
非物質獎勵偏向于精神方面的激勵,企業在物質方面的支出減少,也就不會提高企業的成本,從而也不會造成企業利潤的減少。非物質激勵是一種低成本的激勵方式,有利于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
(三)有利于創造和諧的企業文化
物質激勵可能會導致企業員工的利益沖突,而非物質激勵由于其獎勵范圍廣,能夠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非物質激勵能夠令大部分員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減少了員工之間的矛盾,有助于形成和諧的企業文化。
三、將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相結合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物質激勵的弊端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可以很好的被非物質激勵分散或者抵消。但是物質激勵有一定的好處和必要之處,也不能直接摒棄。因此,應該結合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的優勢之處,更好的提供企業的管理水平。
(一)協調好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的關系
企業重視非物質激勵的同時,并不是要用非物質激勵來取代物質激勵,也不是要弱化物質激勵的功能,而是將物質激勵與非物質激勵結合起來建立新的激勵體系。物質激勵與非物質激勵類似于點與面的關系,物質激勵集中于少部分人群中,即為點;而非物質激勵的對象囊括了大多數人,即為面。兩者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激勵制度最好的效果,因此,非物質激勵對于物質激勵來說是一種有益補充。
(二)深入調查,了解員工需求
企業不能想當然的制定非物質激勵,精神層面上的獎勵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企業應該根據本企業員工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獎勵方式。對于在溫飽線以上的員工來說,物質獎勵的效果往往不那么顯著,可以多給予一些精神上的獎勵,比如工作榮譽、職業培訓等;而那些明顯處于溫飽線以下,需要養家糊口的員工來說,應該多給予一些物質激勵。這種有針對性的激勵制度,才能最大的發揮出員工的工作潛力,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
為了更好的實現企業目標,激勵員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激勵的效果是否達到目的,就需要科學合理的評估手段進行評估。首先,可以通過獎勵后員工的工作業績來表現;其次,可以觀察其他未獲獎的員工的工作效率是否改變,被獎勵員工是否發揮了積極模范作用;最后,還可以觀察整體員工工作水平是否提高。
結束語:
因此,企業應該改變以往單一的物質激勵,將非物質激勵作為物質激勵的補充,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促使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鄒寧琳.淺議現代企業人事管理中員工激勵機制的運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9(04):73-74.
[2]鄭元青.我國企業員工激勵機制問題淺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11):182-183.
[3]殷明.非物質激勵的內涵與范圍探討——兼論物質激勵與非物質激勵的融合[J].勞動保障世界,2016(20):57-59.
[4]鐘思緣.非物質激勵對知識型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心理契約的中介效應[D].湖南師范大學,2016.
[5]林敬梓.新生代知識型員工非物質激勵策略研究[J].現代商業,2016,(26):72-75.
作者簡介:馮福如(1980-),女,本科,福建省三明市人,漢族,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