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辦學是地方高職院校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回應新產業體系構建對職業人才訴求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各地高職院校圍繞地方產業特色,依托自身的行業特色,通過建設專業教學團隊、狠抓制度落實,實現規范化的教學管理等方式,探索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共建企業學院模式等教學管理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不斷融合,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取得了歷史性變革。在此背景下,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提升傳統產業與信息化的深入融合,加快構建我國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的戰略性部署。職業院校是為國家提供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國家加快構建新產業體系的時代大背景下,應積極回應新產業體系構建對職業人才的訴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管理模式,探索校企合作辦學的教學管理新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類型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全國各地高職院校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管理模式——企業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學校根據企業生產一線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基地,并通過雙導師的方式深度參與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實踐成績由學校與企業共同考核,學生順利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這樣的教學管理模式,既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又滿足了學校教學與生產同步,解決了畢業生就業的問題,實現了企業與學校的雙贏。例如,天津石油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行業辦學的優勢,先后與中石油、中石化等八家公司簽訂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管理中做到了校企協同開發課程、編寫教材、教學實習雙管理、人才培養質量雙考核,既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無法及時跟進行業發展動態的問題,也為各用人單位提供了高質量的技術型人才,學生畢業后直接以“熟練工”的身份進入生產崗位,省去了企業在新員工培訓上的花費。
(二)企業進校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也被稱為“校中廠”或“廠中校”辦學模式,企業將部分廠房或者生產線、工作站建在學校,依托學校的科研資源共同建立研發基地,開展學生的實習培訓工作。例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與玉柴集團、柳工集團等簽訂了“校中廠”合作辦學模式,將“植入式工作站”“企業全程托管”等校企合作辦學的教學管理模式引入校園,根據企業的生產方向與研發重點成立了汽車應用技術研究部、機電技術研究所等融合技術研發、技術服務與學生實訓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在與企業合作互通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點滲透、多方推進”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既為企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支撐,也提升了自身的辦學實力,在職業院校的生源爭奪戰中拔得頭籌。
(三)校企合作共建企業學院模式
這一人才模式的特色在于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資金,雙方簽訂協議合作共建以企業冠名的二級學院。校企合作共建企業學院模式實現了企業與地方職業院校的融合互通。其中,以企業冠名的二級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教育計劃制定、實習基地建設乃至教師培訓上均與企業協商共定。同時,企業還會選派一線的優秀管理人才或生產技術人才來校參與實訓課程的教學。例如海天集體與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的海天學院——依托海天集體的行業優秀,海天學院走出了一條校企合作辦學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新模式。憑借“人才共育、資源共享、就業共擔”的辦學理念,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海天學院每年向海天集團輸送大批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同時輻射到上海大眾、三星電氣等公司,歷屆畢業的企業評價滿意度高達95%以上,畢業生就業率達99%,成為近幾年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的示范學院。
二、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項目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考
校企合作辦學切實提升了地方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了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互贏。但也必須看到,校企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對職業院校的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的辦學提升摸索并完善教學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培養出面向未來的、滿足企業生產實際需求的技術型人才。
(一)以專業行業為依托,建設專業教學團隊
想要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辦出實效,培養出真正符合企業生產一線要求的人才,需要地方高職院校依托專業特色,圍繞企業需求,狠抓辦學質量,組建一支權責明確、技術過硬、實訓到位的專業教學團隊。這既需要企業與學校共享行業發展核心技術需求,也要求學校放權讓企業真正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具體而言,需要從學校的層面成立由校企雙方領導、學校專業帶頭人、企業專家共同組成的校企合作辦學團隊。團隊成員共同制定校企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計劃、教學任務以及實踐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組建一支由學校專業骨干教師與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專業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實行團隊領隊責任制,負責領導專業教學團隊成員圍繞教育教學任務開展教學實踐工作。校企合作建立專業教學團隊,必須以協議或合同的形式明確學校、企業各種的權責,避免出現“學校一頭熱”或者“企業一頭熱”,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的尷尬辦學模式,讓校企合作辦學真正形成“風雨同舟”的規范化辦學新模式,最終實現學校、企業合作辦學的雙贏居民。
(二)狠抓制度落實,實現規范化的教學管理
想要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真正辦出實效,除了有一只權責明確、合作互贏的教學管理團隊,制定出規范化的辦學方案外,還需要學校與企業狠抓制度落實工作,實現規范化的教學管理,通過“高標準、嚴要求”培養出真正適應新產業結構轉型的技術型人才。具體而言,學校與企業要通過制度化的辦學模式,通過規范化的實習申請制度、崗前培訓制度、雙導師制度、考核評價制度,杜絕出現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中教學管理的推諉扯皮、教學管理“兩張皮”等現象。
其中,實習申請制度要求學生在自愿申請、監護人同意的基礎上,向學校申請進入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實習。學校、企業與學生要簽訂三方實習協議書,協議書上明確規定實習內容、實習考核標準、學校與企業的權利與義務、學生在實習中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學生實習期間的經費補助等方面的內容。這一制度旨在保證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參與校企合作實習,避免出現學生因為學校統一安排實習而產生的抵觸情緒。
崗前培訓指導重點在于幫助學生了解企業崗位要求、生產安全制度以及企業勞動紀律等,通過崗前培訓指導幫助學生迅速適應企業生產線崗位的要求。
雙導師制度是學生保質保量完成校企合作實訓的核心制度。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的共同監督、共同努力,形成企業與學校在教學實習上的合作共贏、消息共通。在雙導師制度下,學生的實訓情況做到了每天有記錄、每周有評估、每月有考核,實現了學校、企業的協同管理。
考核評價制度也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共同完成。企業與學校圍繞教學計劃與課程考核標準,根據學生在實訓期間的具體表現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學生畢業后方可進入企業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學生要么延遲一年實習時間,要么取消實習資格。考核優秀的學生還可以根據學校、企業的實際情況頒發相應的獎勵。通過獎懲分明的考核評價制度,激發學生參與校企合作實訓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結束語: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地方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是當前高職院校響應國家號召,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深化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當前,全國各地的高職院校圍繞地方產業特色,依托自身的行業特色,通過建設專業教學團隊、狠抓制度落實,實現規范化的教學管理等方式,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為我國的新產業體系構建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朱穎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類型及運行機制探索[J].教學與管理,2015(35):55-57.
[2]楊建仲.校企合作視野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J].教育學術月刊,2011.11:97-99.
作者簡介:李迅(1983-),男,漢族,四川省巴中市人,研究生,講師,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副處長,對外合作交流處副處長。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企業管理、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