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紅
摘 要:當前,受經濟下行及和“兩鏈”風險疊加等因素影響,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現象增多,嚴重損害了商業銀行利益,給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也提出了挑戰。本文結合審計實踐列舉了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的主要形式及審計關注重點。
關鍵詞:逃廢債務;銀行債權;內部審計
受經濟下行及“兩鏈”風險疊加等因素影響,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現象增多,逃廢方式也不斷升級,對維護銀行債權和審計查證均帶來了挑戰。結合審計實踐,整理了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的主要形式及審計關注重點,供大家參考。
一、“大船擱淺,小船逃生”,隱匿轉移優質資產
在原企業基礎上分設若干新企業,將原企業的優質資產劃轉至新企業,原企業并不破產關閉或注銷,而是留下一副空架子來應付債務。或在改制時,由集團公司將債務留下,設法將有效資產轉移給子公司,集團公司僅為一個管理機構,不再直接從事經營,所有債務均由集團公司來承擔。這種形式在“家族式”民營集團中較為常見。其貸款數額較大,關聯關系隱匿復雜,貸款擔保方式多以保證擔保為主,財務報表反映有一定固定資產和貨幣資產,對外“形象”較好。在審計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一是企業基本情況。當前,一些會計事務所對企業注冊驗資提供“一條龍”打包服務,為企業虛假注資驗資、并在驗資過后迅速撤資提供便利。因此,審計時要結合企業的經營情況與財務狀況,對股東注冊資本來源、股權結構及股東投資情況進一步延伸審計,全面了解掌握企業對外投資及控制關聯企業等情況。二是企業關鍵信息。收集與企業相關的非結構化數據信息,充分利用企查和判斷其控股企業情況,分析判斷集團整體風險。三是企業擔保情況。這類企業一般實際擔保能力有限,往往都是夸大保證人實力,虛增保證人資產。在審計中,重點關注各個保證人之間是否互相保證、貸款金額是否大于保證人的有效資產、抵押物或者質押品是否重復使用等擔保能力不足問題。四是財務關鍵信息。提取企業年度財務報表、重要客戶交易歷史數據等,利用演化分析技術,將歷年數據信息進行甄別分析其財務數據的真實性。
二、“瞞天過海,暗渡陳倉”,人為制造執行障礙
企業實際控制人通過與關系人或其控制企業簽訂承包、長期租賃或轉讓協議,為銀行依法處置資產設置障礙,從而達到逃廢債務的目的。或是承包、租賃、轉讓給無關聯關系方,企業拿到資金后并不償還貸款,造成事實上的逃廢債。在審計過程中,除關注企業基本情況、擔保情況及財務狀況的同時,應重點關注抵押物租賃合同的真實性。可通過實地查勘、訪談等多種方式查驗租賃合同的真偽,了解抵押物及企業主要資產是否對外承包、出租或轉讓,結合租金交付形式、交付時限及租賃起始時間等情況,綜合判斷承包、租賃、轉讓的真實性。
三、“破產欺詐,借尸還魂”,惡意逃廢銀行債務
債務人先通過剝離有效資產,留下空殼企業,再申請破產重組,當真正進入破產清算時,企業已無資產,嚴重損害銀行權益。
這種形式下,企業在逃廢債前實際控制人都會注冊幾家新公司,將優質資產事先進行轉移。在審計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情況。通過實地走訪企業和詢問企業員工等多種方式結合,判斷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重點對企業銷售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了解掌握企業訂單與同期相比是否正常,產品定價是否存在異常,銷售是否有困難、公司產品在市場上有何優勢等,綜合判斷企業真實的生產經營情況。二是企業貸款前后核心資產使用、變動情況。通過走訪,了解核心資產、主要生產設備是否使用正常、是否發生變更。同時,通過查看產成品包裝物及品牌名簽是否發生變更,產成品保管是否為自有倉庫,倉庫存貨是否有非本企業產品等,判斷企業是否將產品交由他人銷售或為第三方代工。三是企業關鍵財務信息變動情況。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企業近三年財務報表關鍵數據變動情況及企業納稅申報情況進行分析,綜合判斷企業是否存在逃廢債嫌疑。
四、“惡人先告狀”,利用法律保護逃廢債務
企業在經營困難或者了解到債權部門要對其采取法律措施時,策劃由其能控制的關聯企業或其他關系較好的債權人與其串通,采取虛假訴訟方式,由原、被告雙方與法院協調配合,將企業的全部資產查封,致使其他法院無法重復查封,而企業仍會暗中繼續使用該資產正常生產經營。通過打“官司”,使欠債企業的有效財產得以先行“合法”轉移。
在審計中,對于涉訴企業首先要分析涉訴方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是否是企業的利益方;其次是對企業生產銷售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赏ㄟ^對銀行流水、銷售數據、合同簽訂及市場供需等歷史數據變動情況,綜合分析判斷其訴訟標的合理性與真實性。
五、善意重組,實為惡意逃廢債務
企業在兼并、重組后,原有承貸法人注銷,使得貸款的債權債務關系變得模糊,失去了物資保證和安全保障。一是在合資合作及聯營過程中,貸款企業將貸款形成的資產和資金作為入股資金,一旦合資成功,原有債務則擱置一旁,貸款企業可從合資企業中分紅獲利,而作為實際債權人直接受益者即合資企業之間卻不構成債權債務關系,追債無門。二是“先分后并”式的假兼并,即先將一個企業分離為兩個企業,再由其中的一個企業對另一個企業實施“兼并”,以此來甩掉貸款包袱。
對這種形式,審計中重點關注經營行履職情況。一是企業在改制中,存在多頭開戶或利用關聯交易轉移資產等逃廢債的風險信號后經營行是否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二是經營行在調查、審查環節,是否對企業相關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比較,是否全面反映了企業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對客戶存在隱瞞信息甚至捏造虛假信息等行為是否進行揭示,是否存在內外勾結為企業逃廢債制造可乘之機。三是改制重組企業是否落實合法足值有效的擔保措施,以提高第二還款能力。四是經營行在企業重組中是否積極維權,是否對有逃廢債嫌疑客戶在他行存放現金或應收賬款等及時采取保全措施,是否及時與債權人委員會積極協調做好維權工作,是否積極爭取地方政府、銀監會、銀行業協會支持。
參考文獻:
[1]詹向陽,楊荇.警惕產能治理中的隱蔽逃廢債行為[N].上海證券報,2014-09-27(007).
[2]中國銀行業協會.“逃廢銀行債務機構”名單管理辦法[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