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管云 王霽雯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王霽雯
貴州苗族刺繡于2006年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門古老的技藝代表了我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近年來,苗繡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苗繡產品在市場上走俏。
貴州苗族刺繡(以下簡稱苗繡)于2006年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門古老的技藝代表了我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繡面上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圖案源于自然,取自苗族上古傳說,一幅幅繡作演繹了苗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故事。
近年來,苗繡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苗繡產品在市場上走俏,一方面源于當下提倡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背景,傳統苗族服飾仍作為苗族人家的日常著裝,在苗族聚居地具有一定市場;同時,式樣古樸、花紋設計厚重的苗族老繡片,也成為眾多苗繡收藏愛好者的喜好。另一方面,由于苗繡圖案較為符號化、抽象化,因此易于轉化為現代人喜歡的流行元素,改良設計后的苗繡符合現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苗繡非遺傳承人的劉英,只要有機會,就要把苗繡帶到不同的展示平臺,讓更多人認識苗繡,喜愛苗繡。日前,劉英又帶著她設計的苗繡服飾前來參加2019民博會系列活動之一、第二屆多彩貴州民族服飾設計大賽。
劉英曾先后獲得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百佳繡娘、苗繡達人、農民企業家等榮譽稱號。從入行到創業,35年以來,劉英以針代筆,書寫了個人的苗繡產業創業史;飛針走線,繡出了苗家風情,也繡出了她帶動家鄉2000多名繡娘脫貧致富的苗繡產業發展史。不僅如此,苗繡在劉英的手中也越走越遠,走出黔山,走向世界。
劉英出生在施秉縣馬號鎮冰洞村的一個苗族人家,這讓她此生與苗繡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外婆和媽媽身邊長大的劉英從小就聽外婆講:“苗家姑娘要會繡、能繡,才嫁得出去。”她6歲時便拿起繡針入了行,9歲時,她已能獨立創作樣圖,小小年紀便成了給堂姐們畫嫁衣樣圖的設計師。
劉英的叔叔在外做民族服飾生意,常常送貨到大理、麗江、北京等地。16歲的她深受啟發:“看到叔叔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我想自己也可以憑手藝出去闖一闖?!?/p>
就這樣,劉英一邊跟著叔叔走村串戶收集有歷史的老繡片,一邊繼續打磨著自己的刺繡技藝。
2000年,劉英來到北京開啟了創業生涯,起初她只是把收藏的老繡片拿到潘家園舊貨市場上轉賣,可看著自己精挑細選的藏品一件件減少,賺了錢的劉英心里卻不是滋味。劉英說:“這些老物件都是祖輩傳下來的,賣完就沒了,我無法一直靠此賺錢,比起賣掉我更想自己收藏起來?!?/p>
如何不賣藏品卻能賺到錢?怎樣才能將傳承和創新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劉英開始認真思索未來的路。
手工刺繡需要慢工出細活,一件繡品從起針到完成十分耗時費心,想憑一己之力干出一番事業,顯然難以為繼。回到家鄉后,劉英很快找到了外援——家鄉的繡娘們。
有了幫手,劉英便有更多時間來思考苗繡市場化的路該怎么走。
剛開始,劉英只是帶著家鄉姐妹們的繡品來到北京銷售,后來她發現傳統的苗族刺繡在市場上并不好賣,但結合現代元素進行設計的新款卻十分暢銷。
瞄準市場需求的劉英,對繡品進行了改良設計,如將苗族服飾上使用的牛皮軟布改為新型布料,將刺繡融入現代休閑服飾中等。同時她結合傳統技法與現代風格,設計出了手包、家居用品、婚慶禮服等一系列新產品。
2002年的一天,劉英照舊在北京的一個展會上布展,有一位客人突然來到她的展位前,而這位客人帶來的生意,讓劉英對自己選擇的創業之路更有信心。
劉英展示苗族刺繡服飾。
劉英說:“原來這位客人是舞蹈家楊麗萍的妹妹楊麗燕。楊麗燕對我帶來的刺繡馬甲很滿意,她說她的姐姐很喜愛刺繡服飾,而且認為我的服飾設計與質量都很好,于是便一次拿了很多貨?!?/p>
在得到貴客賞識后,劉英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如何把現在的事業做大做強,帶動家鄉的姐妹們跟著致富,劉英又有了新的想法。
2000年,劉英只找到了80個繡娘,而現在和劉英一起發展苗繡事業的繡娘已有2000多人。
2000—2004年期間,有了訂單,劉英就趕快號召繡娘來加工。“那時前一筆訂單賺到錢后,大家再接新活,真是不睡覺也有精神干吶!”事業越做越大,繡娘的數量卻跟不上訂單的需求。劉英又趕緊回到家鄉,發動其他鄉鎮的繡娘們一起創業。
但隨著服飾機械化生產進程日益加快,很多村民都放下了針線,選擇外出打工掙錢。為此,擔心苗繡這一古老技藝失傳的劉英,從2005年起便在家鄉自費開設培訓班。2016年,她創立的公司還被列為貴州“第一批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習所”。
2013年,貴州開始實施幫助婦女提升手工技能,促進婦女創業就業的“錦繡計劃”,這讓劉英帶領的繡娘隊伍得到了發展壯大。她笑著說:“錦繡計劃真是幫了我的大忙,有了這樣好的學習條件以后,不僅是中年婦女,不少年輕人也加入到刺繡產業中來?!蓖?,劉英回到家鄉,注冊成立貴州古苗疆刺繡工貿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劉英的公司年產量達1萬件以上,年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
劉英介紹,現在她的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苗家婦女除了干農活,也可以做刺繡賺錢,這讓不少繡娘都感到高興。通過這種模式,劉英帶領的繡娘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每人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
除了幫助家鄉農村婦女脫貧致富之外,劉英熱愛的苗繡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傳承者,她說:“只要熱愛苗繡的人越來越多,苗繡就會有美好的未來?!?/p>
如今,劉英公司創作的苗繡早已走出黔山,走向世界各地。劉英告訴記者,在2019年日本東京國際禮品及日用消費品博覽會上,她的團隊與日本有關展商簽訂了合約,將根據對方的設計要求,完成4000多件繡品。劉英說:“在這之前,我們的產品已經打入歐美及加拿大等地區的市場。通過這次合作,我們的產品就能銷往日本市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