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唯睿
它曾隨著“神舟”系列遨游太空,助力過港珠澳大橋建設,也參與過世界最大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建設,還被運用在橫跨滇黔的北盤江大橋上……一根平凡的鋼繩承擔著不平凡的使命。
在今年貴陽工業(yè)產品博覽會上,一根細細的鋼繩引起諸多參觀者駐足。
“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我們‘巨龍’牌鋼絲繩起到了重要作用。”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貴州鋼繩集團下屬單位)工程師任明剛介紹,公司產品先后用于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神舟八號、神舟九號載人運輸飛船等工程,并出口到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qū)。
誕生于1966年的貴州鋼繩集團,前身是中央三線建設重大戰(zhàn)略決策下建成的“八七廠”。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曾經的三線工廠大多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八七廠”卻通過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屹立在市場經濟的潮頭。
如今的貴州鋼繩集團已是全國制造業(yè)單項冠軍企業(yè),成為線材制品行業(yè)技術實力最強、生產能力最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yè)之一。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黑岱溝露天煤礦,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大露天煤礦,每天出產10萬噸原煤。2005年,國家能源準能集團從美國進口了亞洲唯一一臺吊斗鏟進行采礦挖掘。這個鏟子,自重5300噸,臂長110米,所有配件全部需要進口。但在去年,這一情況發(fā)生了改變。
2018年春節(jié)前夕,吊斗鏟的主繃繩發(fā)生異常斷裂,急需更換。當時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公司聯(lián)系,產品交貨期均在半年以上,且價格很高。但如果用國產鋼絲繩替代,企業(yè)又有不少顧慮。
“這根繩子在所有的施工繩里,是安全要求最高的一根,如果斷裂,那么吊斗鏟的大臂就會摔到地上,它的直接后果可能引起設備報廢,12億元就打水漂了。”國家能源準能集團副總工程師徐志平說道。
在質量要求高、工期要求緊的情況下,企業(yè)幾經權衡,找到了有過合作的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希望他們在40天的時間里定制出需要更換的4根鋼絲繩。
“當時還有幾天就過年了,在了解技術參數(shù)后,我就覺得這項目的工藝確實很復雜。”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一分廠廠長劉廷均表示,在接到訂單后,公司春節(jié)期間調動了所有的技術力量加班加點,僅用22天就完成了訂單生產。目前這批繩子已安全使用了一年半,大大超出了用戶預期。
“目前,貴州鋼繩集團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被用于挪威大橋、莫桑比克馬普托大橋、新加坡港等一系列世界大型工程建設。”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鵬說。
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甚至能替代國外產品,伴隨著貴州鋼繩的傳奇在國內聲名鵲起,貴州鋼繩也實現(xiàn)了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轉變。
在關于“繩”的傳奇中,異形鋼絲密封繩是貴州鋼繩集團貢獻的創(chuàng)新產品之一,它在結構設計、生產工藝和合金技術上,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銅仁奧體中心,貴州鋼繩集團生產的36根直徑達到130毫米的鋼絲繩,支撐起了銅仁奧體中心頂部大鍋蓋的主體骨架,是國內目前生產的直徑最大的密封鋼絲繩。
這類鋼絲繩拉力比傳統(tǒng)單股鋼絲繩增加了20%,特別適用于體育館這樣直徑跨度特別大的場館建設。而在以前,這樣的鋼絲繩完全依賴進口。
2015年,這種鋼絲繩由貴州鋼繩集團一分廠的工藝師們,經過反復試驗摸索出的鍍鋅鋁合金方法制作而成。與以往外表粗糙的鋼絲密封繩相比,這款產品更具有高質量。
不僅如此,在順應市場需求的過程中,一分廠將這種被運用于各種港口、大型電鏟等的涂塑鋼繩生產工藝進行了改良。技術人員經過刻苦鉆研,顛覆了傳統(tǒng)的涂塑工藝,不但降低了一半的成本,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鋼絲繩的使用壽命。

貴州鋼繩出產的“巨龍”牌鋼絲繩參與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海底隧道吊裝工程建設。(貴州圖片庫供圖)
自主創(chuàng)新在貴州鋼繩集團已經成為共識。
“科學技術無止境,必須精益求精,一步一個腳印,才能不斷攻堅克難。”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二分廠工段長、國家級技能大師周家榮,30年來對鋼絲繩制造的熱忱和矢志創(chuàng)新的情懷未曾改變,先后參與了15個批次累計36件特殊產品、重點產品、重要用途產品的生產。2013年,國家批準建立以周家榮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一成不變,注定沒辦法生存。”作為集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鋼鐵行業(yè)勞動模范等諸多榮譽于一身的高級技師徐朝乾,帶著他的團隊先后攻克了三角股、密封繩和海洋用鋼絲繩等技術難關,優(yōu)化了生產工藝和操作方法,每年為企業(yè)節(jié)約1000多萬元。
貴州鋼繩集團的創(chuàng)新軌跡,是“行穩(wěn)致遠”的有力注解。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主流,技術標準在促進貿易發(fā)展、提高產品競爭力、規(guī)范市場秩序、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近年來,原有的ISO2408鋼絲繩國際標準已遠遠不能滿足國際鋼絲繩市場發(fā)展要求,不同國家的顧客和企業(yè)在經營貿易中必須附加更多條款,亟需開展全面、系統(tǒng)的鋼絲繩技術指標研究工作,修訂完善ISO2408國際標準。基于此,貴州鋼繩集團決定對該標準進行修訂。
“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每一步都非常艱難。”梁鵬感慨地說,他不想放過任何一個讓貴州鋼繩融入世界的機會。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貴州鋼繩集團就積極承擔國家標準、軍用標準和行業(yè)標準的編制修訂工作。然而主導鋼絲繩國際標準修訂,在全省甚至我國鋼絲繩行業(yè)都屬首次,沒有標準可借鑒參照。
“誰掌握標準話語權,誰就占據(jù)了制造的制高點。”標準主起草人、貴州鋼繩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陸萍介紹,2012年8月,貴州鋼繩集團及國內同行多名資深專家組成標準起草工作組,并于2014年5月通過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立項,正式啟動標準起草工作。
“母標準參數(shù)多,驗證起來十分困難。”陸萍告訴記者,在制定標準上,歐美國家占絕對優(yōu)勢,而貴州鋼繩集團只能通過反復討論、不斷驗證的方式,說服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技術專家支持立項,努力讓標準更合理、科學和先進。
2017年5月1日,F(xiàn)DIS ISO2408投票結束,ISO/TC105技術委員會P成員國(指技術委員會中積極活躍并有實際投票權的國家)以12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同意該標準出版發(fā)行。同年6月16日,ISO2408:2017《鋼絲繩—要求》正式發(fā)布。
把貴州鋼繩的鋼繩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從規(guī)則執(zhí)行者變身為規(guī)則制定者,貴州鋼繩集團建立起中國鋼絲繩企業(yè)的國際標準“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