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秋高氣爽的十月里,我刊發行了2019/10(總第265期)雜志。《封面報道》中,作者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周年之際,以《民心相通 共創美好生活》為題,用生動的筆觸,從文化、貿易、教育等多個角度展現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間的交流與互通。《專題報道》中,通過《生態空間理論的陜西實踐》《陜西越來越綠》《陜西林業的時代步伐》等一組文章,呈現了陜西70年來由“黃”到“綠”的生態變遷史。《特別關注》欄目分別圍繞新消費、民宿經濟、以及垃圾分類產業等話題,透析當下經濟熱點,探索社會發展脈絡。另外,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刊于第10期開始特設《籌謀“十四五”》欄目,為各類智庫、社會各界人士暢談關于“十四五”規劃的真知灼見提供平臺與窗口,以期為編制“十四五”規劃提供有益借鑒。


@張振中
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民心相通是最深入、最長久、最基礎的互聯互通,也是衡量文明交流互鑒成果的最主要指標。特別是在科技化、全球化的形勢下,民心相通的戰略重要性更加突出,迫切要求我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架起民心相通之橋,鋪就心靈互通之路,加快在沿線各國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讓“一帶一路”建設的同行者和支持者越來越多。

@滄海一粟
看了雜志里有關“垃圾分類產業”的文章,我倒是頗有感觸。其實,在垃圾投放環節,雖然長期存在著“拾荒者+廢品收購站”的回收體系,但大部分城市居民更多時候還是直接面對小區垃圾桶,形成“居民—垃圾桶—拾荒者—廢品站”的鏈條。而這一鏈條中產生的收益并未反饋到居民手中,許多企業正是看準廢品收購這一點,比如“愛回收”,因此這一環節也是目前企業涌入最多的。然而,這種模式本質上未改變原有的回收形態,只是替代了廢品收購站、拾荒者的環節。同時這些企業大多只涉及可回收垃圾,但這部分垃圾在垃圾總量中占比可能不到10%,我認為剩下約90%無回收價值生活垃圾的清掃、收集、轉運處置更值得關注。

@上善若水
西部人物中的《鄭欣淼的故宮情結》一文,令我想起曾看過的一本叫《守望經典:鄭欣淼談故宮》的書,故宮以其擁有的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筑群,數量龐大的具有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收藏品,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綜合藝術博物館。而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北京故宮仍然擁有太多的不解之謎。以鄭欣淼院長為首的故宮人對故宮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認識,及對故宮未來發展的思考和展望,是認識和了解故宮的重要參考。也讓鄭院長這樣的人,給了我們和歷史一次次“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