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黨雙忍

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閉幕,并發布了會議公報。公報指出,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報指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其中,“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十三個“堅持和完善”之一。
11月1日上午,在中共中央黨校禮堂舉行形勢與任務報告會,農業和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同志向黨校學員報告《關于實施鄉村戰略的幾個問題》。過去,我曾經在農業部門工作過18年,在寶雞市委市政府工作的8年里,也以分管大農口工作為主,對“三農”治理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聆聽韓長賦部長的形勢與任務報告,我深深地感到,經略農業空間,推進農業空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的制度安排已經非常明晰。
由此,聯想到自然生態空間之治,也讓我的感想頗多,思緒萬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在自然生態空間。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自然生態空間“厚德載物”“生生不息”,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脈所在。建立健全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過去,自然生態空間上的森林、濕地、荒漠化治理,歸原林業部門,草原歸原農業部門,風景名勝區歸住建部門,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歸原國土部門,自然保護區歸原環保部門。如此這般,自然生態空間治理“各自為政”,呈現條塊化、碎片化的特點。新一輪機構改革后,自然生態空間統一劃歸到新組建的林業部門。也就是說,原來在治理上碎片化的空間,從體制上被縫合了起來,連接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并交由新的林業部門實行集中統一治理。由此,也帶來了從頂層設計生態空間治理體系、治理機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需求。
林業是一個古老的名詞,用于指代一類產業活動,也曾用作我國一個行政部門的名稱。新一輪機構改革后,有的是繼續沿襲以“林業”為名,有的則改換了“林草”之名。但是,無論是“林業”或者是“林草”,儼然名不符實,不能反映機構改革后新的職能狀況。原有的概念體系與當下生態文明話語體系嚴重脫軌。中國文化講名正言順,名不正而言不順。在不同場合,需要與人交流溝通,不時會因詞不達意而引起尷尬。這時,就不得不煞費苦心,耐心解釋:我們是新的林業部門,過去是一“業”,即林業,現在是一個國土空間,即自然生態空間。從一“業”到一個空間,這是第一個歷史性變化;第二個歷史性變化,即過去是林業行業管理,現在轉變為生態空間治理。這兩個歷史性變化,可以稱為“兩個重大飛躍”,也稱為“兩個歷史大變局”。從這個意義來說,生態空間治理正處在新舊思想碰撞期、新舊規制變軌期、新舊動能轉換期。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生態空間治理處在“換芯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正當其時,為生態空間治理賦予了新動能,必將加快生態空間治理“換芯”進程。我們要主動適應“兩個重大飛躍”,踏著新時代的節奏,加快自我升級改造,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扛起時代重任,不辱時代使命。

安康市漢濱區建民街道忠誠村的富硒農業園區
此前,我曾寫作《生態空間理論與陜西實踐》一文。文中提出的一個空間:生態空間,五大陣地: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大地景觀,六條戰線: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重建、生態富民、生態服務、生態安全,即可對應“生態空間治理體系”,而文中提到的五項保障:智能保障、人文保障、資金保障、制度保障、組織保障,則可對應生態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我提交的論文是《由“綠”而“美”的偉大斗爭》,提出要著力“四個斗爭”,即思想斗爭、法治斗爭、作風斗爭、自我斗爭。這“四個斗爭”,也是深化生態空間治理的重要路徑。上述文論是初步的理論思考,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深化治理研究,完全可以形成相對清晰而有效的《生態空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策成果。這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也可以認為,這就是新時代生態空間治理的制度篇章。
毫無疑問,創新生態空間理論,豐富生態空間實踐,建立健全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加快生態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時代我們面臨的一系列重大課題。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同,新組建的林業部門,在新縫合的生態空間上,可謂新的陣地、新的戰場、新的戰線、新的保障,好比是要在一張白紙上,去繪制宏偉的生態藍圖。從治理目標,到治理體系、治理機制,再到治理能力現代化,都有嶄新的要求。按照中央安排,已經著手制定“自然保護地法”,這無疑是生態空間治理法治化邁出的重要一步。自然保護地、天然林、天然草原、天然濕地,是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永久生態空間”,也是生態空間的精華所在,生態空間治理的核心所在,國家生態安全的根本所在,必須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也即是準“無人區”。通過率先推進自然保護地法治化,必將會加快自然生態空間治理法治化進程。
迄今為止,我們還不能精確定位生態空間治理的總目標。在《生態空間理論與陜西實踐》一文,也只給了一個抽象性的模糊性的目標:生態空間高顏值。在《由“綠”而“美”的偉大斗爭》一文,則是把“美麗”作為生態空間治理的目標。仔細想想,究竟什么是“美麗”?什么是“高顏值”?在“美麗”“高顏值”里,有沒有分級分等?實現“高顏值”目標,需要不需要實行分步走?如果再仔細想一想,“高顏值”也可以理解為治理生態空間升級的過程,朝向的目標就是“美麗”——“美麗中國”。對生態空間治理的政策目標,一時還難以達成“共同的認知”,需要推進深度思考,深入研究,假以時日,一定能在這一牽引生態空間治理工作實踐的大問題上取得新突破。
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三大空間屬于不同類型的國土空間,但三大空間緊密一體,功能互補。好比一棵大樹,生態空間是樹根,農業空間是樹干,城鎮空間是樹冠,三者缺一不可。在三大國土空間中,生態空間是根脈,深深扎根于“地下”,堅定支撐著樹干和樹冠,然而卻最不容易引起注意。因此,生態空間也是人們最不熟悉的一個國土空間。生態空間知識創新,概念認知,理論建構,治理規制,皆是新生破繭之態。面對新情況新使命,我們不僅存在“本領恐慌”,而且存在“知識恐慌”,甚至是“思想恐慌”、“思維恐慌”。在思想方法上,在思維方式上,習慣了把生態空間與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不加區別,由此產生的思想產品或是思維產品,自然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如果把生態空間與農業空間同等對待,必然推導出要像經營農業空間一樣經略生態空間,要像種植農作物一樣植樹種草,這顯然是盲人騎瞎馬,走偏了方向跑錯了路。因為思維導圖固化,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態空間治理的深度、廣度和精度。

寶雞市渭河兩岸

渭南人和公園

丹鳳土門鎮長沙溝村
當生態空間治理理論形成的時候,必然伴隨著一套創新的話語體系和一系列創新的實踐活動。我們在生態空間上的工作,就是在生態空間治理理論指導下的具體實踐。天下難事,莫過于“換芯”。然而,難與不難,唯看為與不為。我們的工作要有作為,就不能“濤聲依舊”,就不能“固步自封”,就不能穿新鞋子走老路,要與時俱進,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上,自我修煉、自我更新、自我升級,加快適應從一“業”向一個空間的轉變,從行業管理向空間治理的轉變,加快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形象好”的生態綠軍。陜西在生態空間治理理論探索上,已經取得了領先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來之不易,值得珍惜。實踐出真知,斗爭長才干。敢為人先,不是空話,需要思想敏銳,思維超前,理論扎實,更需要實踐自覺,行動有力,實效求證。要加快生態空間治理理論成果向工作實踐轉化步伐,下決心花氣力把陜西省建設成為國家生態空間治理的實驗省、先行省。我們相信,扎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不懈,奮力奔跑,一定會在生態空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