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林
習近平同志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寶雞市陳倉區要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必須根據鄉村發展的實際,找準核心點,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等方面著力。
陳倉區按照“全面推進、標本兼治、城鄉互動、整體提升”的工作思路,努力實現人居環境改善、發展環境優化、居民素質提高、城鄉管理有序。
鐵腕整治,動真碰硬,提升村容村貌。以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提升重點區域村莊清潔治理水平,實現村莊內外、道路兩側無殘垣斷壁、無暴露垃圾、無垃圾沉積物、無雜草雜物,改善村莊公共環境;加快公共設施建設,確保全部建制村水泥路通暢和通動力電,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5%。以村莊主要街道兩側、群眾集中活動場所、鎮村、集市區、中小學校、鎮衛生院等為重點,完善公共照明設施;嚴格控制新建民房體量和風貌,對已有農房結合質量安全改造推進風貌提升,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修繕傳統建筑,加快改造農村危房;實施鄉村綠化、美化。

陳倉區周原鎮張謝村游園廣場一角
科學規劃,全面實施,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科學規劃布局垃圾填埋場和焚燒站,徹底清理村莊內外、道路兩側、塘溝內、村莊周邊散存的建筑垃圾和生產生活垃圾,規范整理農戶庭院及房前屋后“三堆”(柴堆、糞堆、雜物堆);以村收集、鎮運轉、區處理為基本模式,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按照“每戶一個垃圾桶、每組一個垃圾收集車、每村一個垃圾保潔站、每站一個垃圾清運車”的標準,對各村合理配備垃圾清掃和密閉式收集設施,實現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全覆蓋;建立“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全域推進、城鄉聯動”的保潔長效機制。

寶雞市陳倉區“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示范村
規范管理,強化機制,完善農村污水有效治理。將重點河道、干支流等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灌溉、排污渠道納入河長制管理;建立完善農村污水管網,加快推進雨污分離;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地制宜推廣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加快研發并示范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和生態處理工藝;全區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實現有效管控,7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廁所革命,補齊短板,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加強農村公共廁所規劃、建設,推廣適宜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農村改廁典型范例,整村連片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探索推廣“以商建廁、以商養廁”等模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企業或個人參與廁具檢查檢修、糞污收運以及糞液糞渣資源化利用等工作;農戶廁所的改造與糞污處理同步進行,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65%以上的廁所糞污得到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廢物利用,節約資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沼氣、有機肥等補助政策落到實處,加強糞肥科學還田利用指導,按標準實施畜禽糞肥還田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3%;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建設區域性秸稈收儲運中心,建立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推進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按照“興菜、強畜、優果、穩糧”的發展思路,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加大科技投入,重點抓好“兩園”和“六大特色板塊”建設,示范引領全區農業高效發展;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種養技術,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實施農村沼氣工程,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依托地域多樣和資源豐富的現狀,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大批群眾增收致富。
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低碳、循環、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優勢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業、太陽能光伏、生物醫藥、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圍繞新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新業態拓展,引導企業加大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進落實“互聯網+”行動,促進企業生產流程和管理方式的生態化轉型。
推進農業+旅游樣板,致力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陳倉區充分挖掘村域特色、民俗文化,發展以休閑度假、采摘體驗為主的生態休閑農業,努力打造鄉村旅游,進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協調區域土地利用,優化空間結構,在容積率、產出率、利用率上下功夫,破解用地難題,維護生態環境,形成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規劃體系,促進生產空間高效集約,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
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制度;重視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更加重視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全面推動重點領域低碳循環發展,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理;強化建筑、交通節能,發展節水型產業,推動各種廢棄物和垃圾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大力推進綠色城鄉建設。加快推進綠色城鎮化建設工作,全區城鎮化率達到62%,實現人均生態綠地與全市平均水平持平;發展綠色旅游產業。在西山打造以大水川、靈寶峽和九龍山為主體,集安坪溝、吳山為組團的自然風光生態游板塊,建設西山旅游環線;在城區以北坡森林公園和渭河百里畫廊為核心,開發休閑旅游項目,把陳倉區打造成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城市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綠色旅游目的地。
加快生態安全建設力度。繼續加強渭河、千河段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統籌建設渭河陳倉段生態景觀帶、千渭濕地公園;持續推進城、鎮村、交通道路、河流濕地、臺塬坡面、園區、景區等綠化美化和綠色產業發展;加快農田防護林、生態林和用材林建設;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創新林業發展模式,建立保護發展森林資源、改善生態與民生、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新體制。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設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實行耕地保護;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強林業生態保護;依法對吳山、大水川、九龍山、靈寶峽、蜂泉山等旅游景區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區等禁止開發區實行強制性保護,嚴禁各類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利用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雙重手段,對25°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的15°-25°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使現有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控制;對各類露天采礦區、尾礦堆積區、煤炭沉陷區,全面實施植被恢復工程,恢復礦區森林植被和生態系統。
完善制度設計。明確主要領導是本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切實用好考核評價的“指揮棒”,讓制度體系合力充分發揮。
培育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鼓勵購買和使用低碳節能產品,推廣普及節水、節能產品和器具,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深入推進禁塑工作;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積極倡導使用環保節能的綠色交通工具,鼓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強化制度落實。要針對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格等問題,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以綠色城鎮、美麗鄉村、衛生村建設活動為抓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示范鎮街、示范村和示范社區創建等工作,不斷將生態文明建設引向深入,轉向常態化。
大力培育和踐行綠色文化。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鼓勵創作優秀生態文化作品,推動形成人人、事事、處處、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引導人們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適的同時,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讓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不斷提高人們參與綠色發展、踐行綠色生活的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是一個從觀念到行為全方位轉變的過程。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從中創造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