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薇

無人駕駛清掃車“蝸小白”在大唐不夜城景區進行工作
人類利用科技為城市賦能,令科技具有人情味。當科技照進現實,真實的生活才成為人們對科技的最終印象。因此,自人類社會出現城市以來,從未停止過對“城市功能智慧化”這一目標的探索。
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在《理想國》中闡述道:一個好的城邦必然具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四種美德;而英國政治家托馬斯·莫爾,則在寫于1516年的《烏托邦》中描繪了超越人文主義思潮界限的“公有且按需分配”的社會模式,體現了對廣大下層民眾寬廣的人本情懷;于1978年出版的中篇科幻小說《小靈通漫游未來》中,作者葉永烈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小記者“小靈通”漫游未來城市的種種見聞和感受,展示了科學技術某些方面的發展遠景……拋開文學,電影對于未來城市的設想則更為具象化,但如出一轍地是,大家無一不認為未來城市的生活一定是更加“智慧”的。
在“智慧城市”這一概念被提出之前,城市本身就被認作是智慧的凝結。但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大密度人口的城市愈演愈烈,擁擠的交通、污濁的空氣、以及緊缺的資源,無疑為城市的“智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夠智慧”成為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癥結”所在。即便我們對城市有過無數光怪陸離的設想,但在現實面前,智慧城市建設的任務似乎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過。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自清晨睜眼就不得不面對的“衣食住行”,如果能被科技一一便利化,令繁忙工作之余的城市人輕松面對生活瑣碎,便能算作“智慧城市”帶來的最大慰藉。
如今拿著手機“走遍天下”的我們再難想象沒有移動支付的日子,這是我們對科技進步的最終感知,而能否簡單便利地在城市中解決“衣食住行”,亦是本地和外來人口對一個城市是否“智慧”最為“簡單粗暴”的標準。
2018年1月1日,西安開通了支付寶地鐵手機掃碼過閘,成為西北地區智慧出行移動支付第一城。2018年10月,騰訊基于“智慧出行普及程度”“智慧公交使用程度”“政府和企業支持力度”“智慧交通發展水平”四個方面數據調研,發布了《國人智慧出行報告》,為全國20個城市編制了城市智慧出行指數并進行排名,其中,深圳居全國首位,杭州第二,青島第三。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篇報告中,西安的騰訊乘車碼使用率排名全國第三,僅次于深圳、廣州,由此可見,使用乘車碼出行已成西安市民的常態。
2017年9月,刷臉支付在全球范圍內的首次商用,試點選在了杭州萬象城肯德基KPRO餐廳。螞蟻金服CTO程立在現場打趣道:“不用帶錢包,不用帶手機,通過刷臉即可支付,‘靠臉吃飯’的時代來了!”
2019年1月,西安碼商集市在曲江大雁塔南廣場、曲江大悅城正式開街,成為全球首個刷臉支付商圈。在碼商集市,夫妻小本經營的零售店、走街串巷的擔貨郎、駐扎菜市場的小攤販們,僅靠一張小小的支付寶二維碼就能做生意。而此時,西安已是西北最大的碼商之城,擁有近百萬碼商群體。
除了移動支付,在智慧政務方面,西安也有不俗表現。2018年6月,西安政務服務網上線運行,許多政府服務部門在支付寶、微信上都開設了“服務窗口”。支付寶中的“城市服務”覆蓋公積金、人社、稅務、財務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受市民歡迎程度最高的是西安公積金查詢、醫保查詢和車輛違法查詢。而西安地稅開通支付寶城市服務之后,納稅人可直接在線上繳費。線上服務窗口的開通,減少了市民跑路排隊之苦。足不出戶,政務辦理進入“指尖時代”。

西安是全國首批把社保卡放進支付寶的城市,各大醫院開通了線上預約,移動支付等便利服務,市民在支付寶刷臉認證后,就能直接領取電子社保卡。同時,部分藥房門店也相應的開通“醫保移動支付”,市民可直接使用電子社保卡支付。不僅如此,如今在西安,開車遇到刮蹭等輕微事故,只需按要求從不同角度拍攝5張照片上傳,交警、保險便可進行線上處理,最快7分鐘能處理一起事故,西安交警使用的“智能視頻巡檢”系統能夠快速發現警情,盡快處理,減少擁堵。
為解決停車難題,西安交警接入市區1940處停車場信息,每天獲取50-60萬條動態泊車數據,依托動態停車熱敏圖和柱狀圖分析全市不同區域停車需求規律,實時掌握停車場泊位周轉情況,并將這些信息通過手機終端提供給附近車主。對智能探頭抓拍到的違停車輛,交警會通過短信向車主發出警告,同步推送附近關聯車位。
2019年1月,西安市委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決定》。2019年7月,國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將西安評為2018-2019年度中國最具發展潛力智慧城市之一,西安也成為絲路經濟帶上首個移動支付智慧城市。雖然西安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頗有成效,但從全國來看,恐怕只能算作一個“不差”的開始。
在建設“智慧城市”的比賽中,西安并非唯一的種子選手,在國家戰略引導和地方積極實踐的共同作用下,我國智慧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智慧城市的發展理念也獲得廣泛共識。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都在建設“智慧城市”的“大比拼”中表現搶眼,成為西安追趕超越的榜樣。
2018年11月,廣東居民可以通過一款名為“粵省事”小程序所生成的數字身份證,在三星級以上酒店辦理入住手續。
幾乎在同一時間,上海聯合阿里巴巴,推出了地鐵語音售票系統。乘客只需對著機器說出目的地,語音售票機就會智能推薦目的地地鐵站并規劃最佳路線,乘客使用支付寶掃碼付款即可完成購票,全程不過十幾秒鐘。對于擁有世界上最長且繁忙的地鐵系統之一的上海來講,在4000多列列車,367個站點中省去查找路線、規劃路線、尋找站點的步驟,并在嘈雜的公共環境中實現精準遠距離語音交互且完成購票,無疑是進步巨大的。
2018年11月3日,經過改造,北京市海淀公園變身本市首個“人工智能”主題公園。用戶通過微信公眾號完成注冊,在公園的跑道上跑步,人臉識別攝像頭會自動記錄運動者運動數據,無需佩戴任何設備就能在交互屏幕上看到詳細記錄的運動表現。此外,公園還配備了無人駕駛電動車、人臉識別儲物柜、能夠聊天的智能屏幕和查看信息的智能語音亭。身在公園,便可直接體驗未來已來之感。

西安地鐵掃碼進出站
2017年4月18日,首個全球“無現金聯盟”在杭州成立,早在2018年就有數據顯示,在杭州,超過95%的超市、便利店能使用支付寶付款,賣街邊小吃的小推車都貼著支付寶二維碼。超過98%的出租車支持移動支付,移動支付已覆蓋杭州市區所有公交車和地鐵。此外,50多項城市服務費用都可以通過支付寶進行繳納,涵蓋了水電煤氣、醫院繳費、交通違章繳費等方方面面。與其他城市將服務架在互聯網企業提供的應用上不同,杭州完全是建立了一個服務平臺,這是杭州良好的互聯網環境給予的便利。
除了電子社保卡,杭州還推出信用就醫,可先診療,后付款。到目前為止,杭州150個醫療機構提供信用就醫服務,市、縣兩級公立醫院及市民卡智慧醫療應用覆蓋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在信用就醫服務覆蓋率上高達98%。
在智慧交通領域,杭州市交通局連同市數據資源局建設“城市數據大腦”項目。城市數據大腦 V1.0 平臺投入使用,分析研判路面情況,調整紅綠燈疏導交通,通過手機終端等多種渠道,把交通信息反饋給市民,引導他們避開擁堵。基于此項技術,杭州城市擁堵排名從全國前3降至第48位。
相較于其他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的“各有千秋”,杭州似乎從一開始就在“下一盤大棋”。自2016年起,杭州就開始搭建“城市大腦”,基于“城市大腦”,杭州構建的集各類政務服務于一體的浙江政務服務網杭州平臺,是一個集行政審批、便民服務、政務公開等功能于一體的省市縣三級聯動服務平臺,全市行政審批等事項可以“一站式”網上辦理。有人形象比喻說這就是覆蓋杭州的“政務超市”。
智慧城市算不上新興概念,亦遠遠未發展到“高級階段”,但在探索“智慧城市”發展之路的過程中,大家逐漸意識到,智慧城市有助于解決交通擁堵、人口老齡化和環境惡化等諸多緊迫的社會問題。于是,在大城市病頻發的現階段,建設智慧化城市的要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2019年2月,仲量聯行(世界知名的五大房地產咨詢機構之一)發布了《第六年度全球城市發展動力指數報告》,報告中顯示,在全球最具活力城市20強榜單中,亞太區上榜城市多達19個,其中9個城市來自中國。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榜的9個中國城市中,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域的西安首次位居全國榜首(全球第9名)。
西安是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之間的重要紐帶,在打造其城市領軍者和國際化大都市的角色過程中,“智慧城市”將成為西安的一大特色。正如2018年度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領軍先鋒”王兆進教授所說,“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古都和旅游名城,如何通過公共服務和互聯網手段讓市民和游客具有獲得感,這是區別于以就業、生產為主的其他城市的關鍵。西安人群的復雜度區別于其他城市,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西安在文化、旅游等服務上比其他城市會更有特色。”

2019年1月4日,西北首批智能登記注冊機器人西安上線

西安,網上“下單”找律師 公共法律服務引入人工智能
2019年1月,西安市發布了《中共西安市委關于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決定》,西安市大數據資源管理局將從多方面著手,把西安打造成“四城一中心”,即新零售之城、智慧管理之城、移動支付之城、移動辦公之城和智慧物流中心,全力推進智慧西安、數字名城建設。
而城市功能“智慧化”探索亦非新鮮事,事實上,早在唐長安城時期,西安便具備了規劃意識。唐代長安城由皇家設計師規劃后在一片空地上“平地起城”。隋文帝開皇二年,長安城開始修建,直到唐高宗時才完全建成。“唐長安城”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是禮制思想、周易哲學思想在城市規劃中的集中反映。嚴格的功能性區域設計,盡管方正整齊,卻也限制住了商業經濟發展與市民生活需求。
然而,相較于歷史上經過精心設計的“平地起城”,如今西安則需要在已然形成的城市中現實“智慧化”,難度可想而知。眾所周知,智慧城市的最終設想是整個城市的萬物互聯,如今西安的“物聯網+基礎設施”只能恐怕算作“智慧城市”“簡單粗暴”的“初級階段”。
西安交通大學蔡萌特聘研究員指出,智慧城市的本質是人,而非技術。未來的“智慧城市”意味著更高的城市包容度;意味著市民亦擁有影響制定可持續發展決策的權利;意味著更加高效、透明、有競爭力的市場環境;意味著不斷提高的生產力和工作效率,以及較少的浪費和成本……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方便的移動支付在對電子設備“一竅不通”的老人面前,算不上“智慧”;快捷的電子貨幣在希望現金交易的小商小販面前,算不上“智慧”;先進的語音購票系統在難為情的聾啞人面前,亦算不上“智慧”……
西安已然在智慧交通、智慧政務方面邁出大步,走在了前列,然而面對未來更加“高級”的智慧城市建設,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