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倪玉婷
2018年7月1日,由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的服裝定制領域國家標準GB/T 35447—2017《服裝定制通用技術規范》發布實施。該標準對工業化大規模服裝定制的分類程序及技術要求進行了梳理。記者了解到,這是第一個定制方面的國家標準。為了解服裝定制領域這一新標準的細節,本刊記者采訪了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杜巖冰先生,對該標準進行深度解讀和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消費升級的到來,消費者對服裝定制的需求越發強烈,定制服務已成為中國服裝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有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服裝定制市場規模達到1371億元,2020年將達到2000億元。
2018年7月1日,由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的服裝定制領域國家標準GB/T 35447—2017《服裝定制通用技術規范》發布實施。該標準對工業化大規模服裝定制的分類程序及技術要求進行了梳理。記者了解到,這是第一個定制方面的國家標準。為了解服裝定制領域這一新標準的細節,本刊記者采訪了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杜巖冰先生,對該標準進行深度解讀和分析。
《中國纖檢》:當前,中國服裝定制產業市場規模和發展前景如何?一般說來,服裝產品是個性化產品,而定制的服裝更追求個性化,為何要制定這樣一個服裝定制領域的標準呢?
杜巖冰:中國服裝行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產業網絡配置完整、國際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服裝大國。但是行業發展大而不強,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低端的地位沒有根本改變,原有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稀釋和弱化,行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正處于轉型升級發展和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與此同時,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我國制定了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服裝行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定制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中國制造2025》中數次提及發展“定制”。
定制化發展,對消費者來說,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個性化產品從而最大程度滿足需求;對企業來說,實現按需生產,減少了庫存壓力,解決了工業化大生產中難以解決的需求和庫存矛盾。同時,定制也符合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將顛覆性地改變現有商業運營模式和競爭態勢,極有可能給行業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
上世紀初,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提出過服裝定制,但是當時的技術水平達不到。服裝消費的變革以及加工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服裝定制變得更為容易。全行業對廣闊的服裝定制市場普遍抱有良好的預期,服裝定制化也成為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之一。
近年來服裝定制概念持續升溫,服裝定制模式各不相同,服務水平良莠不齊。而且消費者理解的定制和服裝企業能做的定制信息不匹配。為加強服裝定制領域的相關研究和規范,對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服裝定制消費、促進相關技術發展和應用、引導服裝定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制定了《服裝定制通用技術規范》。目的就是通過這樣一個標準,形成行業規范,讓監管層、消費者、企業達成共識。
《中國纖檢》:從標準文本內容上來看,《服裝定制通用技術規范》結構簡單,文字也不多,具體來說,該標準有哪些創新點?
杜巖冰:首先,不同于紡織服裝行業內的產品標準和方法標準,這個標準定位是過程標準。因為服裝產品本身的標準化程度較低,服裝定制產品的個性化更加突出,不同企業定制服裝產品的手法和步驟也不盡相同,而服裝品類眾多,不同產品的定制要求也不同。如果按照產品標準來做,這個標準涵蓋內容必然十分龐雜。因此,起草小組經過多次的研究討論后將標準的形式確定為一個過程標準。
要強調的是,這個標準的適用范圍為“適用于工業化服裝定制,其他類型的服裝定制可參照執行”。工業化服裝定制,基本特點是顧客既可以擁有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和產品,又能享受到工業化生產效率帶來的實惠,價格中檔起步、彈性較大,大部分人可以接受。
經過前期的調研了解,國際上并無通用的服裝定制方面的標準,這個標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開創了服裝定制領域標準的先河。大家比較熟悉的法國高級定制,具有純手工服裝定制、追求高貴和奢華、價格極其昂貴等特征,只為極少數人服務,其界定更多是從文化、服務和商業運作的角度出發。
《中國纖檢》:對生產企業來說,要想做服裝定制類服務,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條件?
杜巖冰:標準對開展工業化服裝定制業務的企業提出了通用要求,我們稱之為定制的就緒度,簡單來說,開展服裝定制服務的企業應該具備如下5個條件:第一,企業的生產運營順利;第二,產品質量有保證;第三,服務承諾可靠;第四, 信息有效溝通并能保證安全(定制過程中要涉及很多個人隱私信息,包括聯系方式、身體尺寸,甚至是職業和收入等);第五,是必須具備相應的技術人才條件。
總體而言,企業實現大規模定制有三大要素,也是對企業的三大能力要求,第一就是準確了解顧客需求的能力。了解顧客需求,不是簡單問幾個問題,量了尺寸就可以了。舉例來說,給體型、身高、長相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定制兩套一樣的衣服,有可能一人滿意,另外一人不滿意。這就是生活習慣可能不同,可能導致需求不同。第二是企業應具有快速設計能力。在定制過程中,不同顧客提出不同定制需求,企業面對數量、品類眾多的定制需求,必須實現設計的快速響應,否則將無法滿足顧客的選擇。第三是具有柔性生產制造能力,來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生產制造需求。做大規模定制,必須建立在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基礎上。
《中國纖檢》:據了解,該標準從2014年立項到2017年發布,歷時3年完成。能否分享一下制定過程中的心得或體會?
杜巖冰:2014年標準立項到2017年標準發布,用了3年完成。這期間做了大量調研和資料查詢工作,也開了很多次會議。標準內容看起來很簡單,篇幅也不長,但是每一條都經過了反復推敲,對每個詞句都進行了高度提煉和總結。不夸張地說,標準制定過程中,專家委員們逐字逐句都進行了反復的錘煉和研究,一些詞語的表述用哪個更好一些,經常會糾結很久,也有激烈的辯論,這個過程挺“痛苦”。
比如說標準的5.2 程序要求中“人體數據的獲取”,獲取一個詞是我們反復推敲和比較,幾次修改后確定的。之所以用獲取,不用測量,是因為有些數據信息比如顧客的年齡、職業、生活習慣等信息并不是通過測量得到的。
在明確了服裝定制的定義以后,如何給“工業化服裝定制”下定義,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起草小組研究討論了現代工業發展的有關資料,結合本標準的適用范圍和行業內領先的定制企業的做法,定義為:“通過分工、協作、流水作業的工業化生產方式組織生產的服裝定制。”
《中國纖檢》:在標準的宣貫和推廣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企業對標準的反饋如何?在對定制類服裝的質量上,標準是如何規范的?
杜巖冰:標準出臺以后,做過幾次宣貫,在服裝博覽會和定制服裝展會上,也做了推廣和宣貫。尤其是在服裝定制展上,企業普遍非常關注這個標準。目前也有收到一些企業提出的反饋和想法,就是希望做一些配套的對具體服裝品類的定制標準。我們也在計劃做配套的系列標準。
對服裝質量規范方面,就是引用了GB 18401和GB 30701這兩個強制性的國家標準。由于定制類產品比較特殊,要符合顧客多方面的需求,而分類眾多的產品也不能一一去展開去提要求,因此列出了國家對紡織品的強制性標準規范,一定要守住質量安全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