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游曉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提高素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7 年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就我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美國學者亞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書中指出:工匠并不單指手藝人,還有使用現成的技術工具利用創新精神解決各種問題的發現者和發明家。中國夢的筑夢歷程無疑需要廣大的工匠大軍。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大幅度的提高中國制造水平。在制造業方面,當前的國際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德國提出“工業4.0 工業四代”的戰略。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臺也高調的提出要重振美國制造業。中國工信部也相應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
全球壽命超過200 年的企業分別分布于日本、德國、荷蘭。這些企業在長達千年里只從事一個職業或生產一個產品,最終因為專注在這一行業無人能及。美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創新,美國開放、包容的文化也在滋養著本土的工匠精神。因為德國人骨子里的認真嚴謹的民族精神,產生了西門子、寶馬、奔馳等世界知名品牌。1955 年,日本建立了“人間國寶”制度。政府將大師級的藝人、工匠,經嚴格遴選確認后封為“人間國寶”,并予以雄厚資金的投入。
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發展速度極快,經濟和文化同步在劇烈的變革。如何既保持前進的速度,同時保持質量的深耕細琢?在改革開放四十余年間,100 多家中國企業從零開始,擠進了世界500 強。在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并存在的時代里,制度和法律的不健全,導致過去投機者有較大的空間,短平快的生活方式和吸引眼球成為了社會主流代替了面壁十年。值得驕傲的是,在互聯網行業中,中國產品不斷追求新頂點的精神非常普遍,在這個領域有多項產品位居世界前列。
怎樣才能在當前這個時代,把握“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變革?從國家層面來說,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體系性構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全國層面與地方層面制度互相匹配,從法律層面提供制度保障,包括知識產權保護、資金支持、職稱和戶籍的優先取得制度等多項內容。
表彰工匠精神,發揮榜樣作用。通過對杰出工匠表彰形成全社會尊重勞動良好氛圍。全國各省提倡技術創新、技能培訓。并給予工作室成立的補助,形成培植工匠的土壤。2014 年召開全國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推進會。2018年上海共556 人參與評選最終產生了98 名“上海工匠”候選人。2018 年3月《工人日報》在頭版全文發了《中國國辦印發〈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要求和鼓勵提高技術工人經濟、政治待遇。
從國家層面找準激勵點,具有悠久和國家級最高榮譽的稱號是商家夢寐以求的無形資產和最好的廣告。荷蘭王室賦予全國400 多家企業“王室供應商”稱號;英國通過頒發皇家認證對600 多個產品予以認定。
加強重視對中國工匠史的深入系統研究。當前我們不僅需要在政策與經濟上予以激勵工匠的產生,也需要在歷史脈絡、文化等多環節、多方面進行全面、深入和系統的研究。
加強職業培訓。德國經濟高速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德國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與國內為了高考背水一戰不同,德國僅不足50%中學生選擇上大學;其他會因為個人的自主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中貫穿嚴格嚴謹的教育,為“德國制造”的質量做好了前期人才儲備。
海淘和代購的瘋狂讓我們深深反思著中國制造。“工匠精神”已成為一個熱詞從歷史中走來。經濟轉型的壓力、市場的背景下,中國正向代表著先進制造業的國家和古中國文明深處的追求完善和極致的工匠勞動精神尋找著工業進階、產業升級的關鍵支撐。